杨 帆
(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264008)
鲁西南地区在山东省内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四省交界之处,具有中原文化影响下的诸多特质,周锡瑞在其著作中归纳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曹州地区的社会特质主要有几个方面:[1]15农业耕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大;遭受天灾次数多;盛产盗匪,缺少绅士阶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以上第一、二两条现仍为鲁西南地域社会的特质。农业是鲁西南地域的主要产业,譬如菏泽市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主产区,全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同时这一地域遭受的天灾次数较多,旱涝灾害、蝗灾等经常袭击这一地区。
周锡瑞所言“盛产盗匪,缺少绅士阶层”这一特质,则与鲁西南地域尚武之风暗合。这些社会特质是伴随着鲁西南地区的历史产生的,虽然社会环境在改变,却遗留下了独特的文化特质。
鲁西南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这里曾是一个人口密度大,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水患频繁的贫穷农业区,周锡瑞曾在其著作中这样描述这一区域:“连绵不断的平原,农业占主导地位,人口稠密,靠天吃饭”。该地另外一个特点,就是“19世纪末存在于鲁西南——苏北两个地区的一个显著共同特点,盗匪活动”(1)21。这一区域的历史与生态的特点,使得鲁西南地域社会随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发展开始卷入动荡不安的历史大潮中,动荡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形成了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生动的社会文化生态,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的助推下鲁西南地域社会丰富的社会文化渐渐浮出水面,从民间走向了大众的视野,这一时期喧闹的戏曲和传统的武术,以及鲁西南社会丰富的文化事项构成了地域社会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造就了现代社会背景下,历经变迁的鲁西南地域社会文化生态特质,形成了独特的鲁西南地域社会的文化生态景观。
大嫂在家蒸干粮,锣鼓一响着了忙,灶膛忘了添柴火,饼子贴在门框上。 ——山东顺口溜
鲁西南地域有着有浓郁的戏曲之风,在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活动中戏曲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结婚、生子、过寿、祭奠的人生礼仪的重要时候需要唱戏,就是在平时农闲之时,也能经常听到民众自娱自乐的戏曲之声。因为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在鲁西南大地上生息的民众世代以农为业,忠孝仁义的伦理道德深入民心,戏曲文化所宣扬的传统道德观念与其民众心理高度吻合,形成了鲁西南地域社会戏曲文化盛行的基础。据《菏泽地区志》记载:“菏泽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素称戏曲之乡。流行在境内的剧种有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大弦子、两夹弦、四平调、豫剧、评剧、河北梆子、京剧等。”[2]646
鲁西南地区戏曲文化的繁盛大致在清中后至民国时期,那时村落社会中搭台唱戏的活动比比皆是,遇到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等活动往往少不了戏班为热闹造势,戏曲文化的繁盛形成了民间对于传统曲艺的共识性欣赏与热爱之情。鲁西南地域社会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受到了齐鲁大地的孔孟之学影响,又受到了农民起义的草莽英雄主义的影响,反映在其戏曲文化中,可以看到该地民众一方面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孔孟之学的尊崇,而另一方面也有对于打抱不平的草莽英雄的敬佩和喜爱之情。在鲁西南戏曲中多样的剧种和众多的剧目不仅仅丰富了民众的生活,还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规训和疏导缓解的作用。
菏泽被称为“戏曲之乡”,至今在乡间闾巷仍能见到喜爱戏曲的老人自娱自乐的演出,戏曲文化的繁盛可见一斑。戏曲文化深入到鲁西南地域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也影响了民众的生活,鲁西南民众正是在戏曲文化的浸染中感受着来自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以菏泽民间的面塑工艺为例,菏泽面塑是鲁西南地区闻名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以面做材料塑造造型的民间技艺,其产生于戏曲之乡的菏泽,当地的戏曲故事中的人物造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面塑所塑造的形象,面塑技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鲁西南大地上繁盛的戏曲文化的熏陶。据笔者的调查表明,清中后至民国时期是菏泽面塑的繁盛期,与民间戏曲文化的发展繁盛期契合。面塑技艺的发展繁盛一定意义上受到了民间戏曲文化繁盛的影响,并在其浸染下形成了一个技艺发展的繁盛期。在传统面塑造型中,戏曲人物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民间面塑艺人们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中的人物通过面塑技艺塑造出来,大量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包公案》等历史古典小说故事的人物通过戏曲的中介作用进入了面塑人物造型之中。
图1 菏泽面塑取自京剧贵妃醉酒题材(李芳清作品)
从清中后至民国时期戏曲文化对鲁西南地域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戏曲文化的浸染下,民间对于传统道德的接受和草莽英雄的崇拜共同影响了该地民众的心理,在这种双重文化的作用下,该地的民众既尊道又具有反抗精神,而这种深入民心的大众心理认同影响了鲁西南地域社会民众的生活选择,在面临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的时局之时,鲁西南民众会采取多种自卫形式并积极回应武装革命,使得这片土地上同时写满了尚武与革命之故事,而这些历史情景中的选择可以说与戏曲文化对当地的浸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
在鲁西南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黄巢起义的故事,老百姓对于这个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尊敬之情流传至今,这里的民众对于反抗剥削和压迫的草莽英雄满怀敬意,而鲁西南正是一个尚武之风盛行并孕育着革命的地方。
鲁西南是个尚武之地。周锡瑞这样描写鲁西南社会:“鲁西南的不安定环境导致各村庄只有自我保护,内部联结反而紧密……我们见到过鲁西南人迁居东北或是暂时出去抢劫或到南部边界做农活的记载。但该地区的人口流动总是外向的,似乎极少有向内的:外来户在本地不受欢迎。”[1]33鲁西南民众的尚武,一百单八将的水浒故事中,聚义的梁山泊就位于鲁西南的梁山县,这一带风起云涌的故事传说都与“武术”这一词结下了不解之缘。资料显示鲁西南地区武举人与文举人的比例是2.38:1,而整个山东省仅仅为0.57:1[1]51,武举人的数量和比例都远远领先于山东其他地区。当地乡村男子尚武在鲁西南一带通过练习武术而成为朝廷官员的机会要大于通过科举考试中举人的机会。在四省交界的鲁西南地区,由于边界的动荡以及时局的混乱,团练组织、秘密宗教等活动以及各种反叛活动都与鲁西南民众习武的习俗密切相关。
在革命年代鲁西南地域的社会民众则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坐落在曹县西北部古遗址安陵固堆的鲁西南革命烈士陵园是鲁西南民众革命历史的历史见证。它是1945年1月冀鲁豫第十专署为纪念在“九二七”反扫荡中为国捐躯的烈士而建立的,安葬着革命烈士261名。为我们所熟知的鲁西南战役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关键战役(2)。鲁西南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诗篇,至今在鲁西南大地上还流传着革命英雄的故事,民众对于不怕牺牲的革命志士的尊敬之情深存于心中。
鲁西南地域社会中现如今仍保有热爱传统武术之尚武情结。梅花拳、螳螂拳等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了家家有习武练拳的风气。笔者调查了菏泽市牡丹区穆李村,其村口就立着梅花拳宗师的碑,年纪在四五十岁左右的人都记得以前习武健身的场景,年轻的少年如今多参加武术班,学习家乡的武术强身健体。武术体现了鲁西南地域社会民众不屈不挠、顽强奋争的精神,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条件下,民众通过发展武术强身健体、保卫家园,在战乱时代防范匪患,在和平年代强身健体、保家卫国,鲁西南地区这种延续不断的由自然而生的文化精髓至今影响着这里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了鲁西南地域独特的文化生态景观。
清中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动荡历史形成了鲁西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地域社会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迁,当代社会体系下的鲁西南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虽然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然而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变迁正在快速地进行,我们在梳理历时性的社会情景时,不能忽视共时性的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地域文化生态,其正以一种复杂多元的形式慢慢地凸显出来。
以鲁西南地域社会为例,分析其当代适应变迁下的地域文化生态景观,概括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有意识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复兴与再造;二是流动性与开放性兼具的复杂多元文化体系;三是快速的适应变迁反应能力。以鲁西南区域社会为例,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始,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从民间到官方开始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地域社会的文化资源,掀起了对于特色地域文化的复兴与再造运动,这也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地域文化复兴运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封闭,从民间到官方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具有特色的地域社会文化,因而形成了以地域为单位的文化复兴热潮;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行政力量的影响,鲁西南地域社会渐渐开放,走出去的民众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将外来文化的影响带入了该地,形成了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体系,在与外界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特质并不断地完善了地域社会文化生态体系;再次,在时代高速变迁的社会体系中,地域社会文化生态也越来越趋于能够对快速变迁做出适当的反应,如同一个曾经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各种条件发生改变后所做出的调适性的应激反应一样,地域社会的文化生态也在当代社会急剧的变迁中不断地做出适应性的调适,从而形成了适应现有体制的文化生态景观。
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司马云杰,1987)。
运用文化生态的理论来探讨地域社会中的文化特质,就是将地域社会纳入完整的文化生态圈中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地域社会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边界,具有特定的历史情景以及独特的人文环境,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地域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景,从而形成了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文化生态景观。通过对于文化生态的分析,可以剖析深植于地域社会中的文化内核,从而找到代表地域社会特质的文化核心,以此来分析理解地域社会和生活在此地域上的广大民众的心理和认同。
综上所述,鲁西南地区处于四省交界之处,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交融之地,其受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原地区的戏曲文化、尚武精神、革命之气都影响了鲁西南地域社会,从而形成了该地独特的文化生态景观,概况而言为三点:一是有意识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复兴与再造;二是流动性与开放性兼具的复杂多元文化体系;三是快速的适应变迁反应能力。这些特质正暗合了鲁西南地域社会的地理、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是这一带独有的文化生态,值得后人仔细研究和品读,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西南地域社会。
注释
(1)周锡瑞将山东分为:胶东半岛、济南昌邑一带、鲁南山区、济宁、鲁西南、鲁西北六大区域,并列举了六大区域人口密度、产量指数、出租土地、非农户百分比以及灾害指数等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分析区域经济文化社会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页,第21页。
(2)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在山东省西南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创造了以15个旅的兵力歼敌4个整编师共9个半旅约6万人的战绩,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进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2]山东省菏泽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菏泽地区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