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打开屋门,看见院内积雪盈尺,院门大敞着。一夜的大风雪已经停歇,雪从敞开的大门涌进来,在墙根积了厚厚一堆。一行动物的脚印清晰地留在院子里。看得出,它是在雪停之后进来的,像个闲散的观光者,在院子里转了一圈,还在墙角处撕吃了几口草,礼节性地留下几枚铜钱大的黑色粪蛋儿,权当草钱。我追踪到院门外,看见这行蹄印斜穿过马路那边的田野,一直消失在地尽头。这是多么遥远的一位来客,它或许在风雪中走了一夜,想找个地方休息。它巡视了我的大院子,好像不太满意,或许觉得不安全,怕打扰我的生活。它不知道我是个好人,只要留下来,它的下半生便会像我一样悠闲安逸,不再东奔西跑了。我会像对我的鸡、牛和狗一样对待它的。
可是它走了,永远不会再走进这个院子。我像失去了一件自己未曾留意的东西,怅然地站了好一阵。
(《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有一种失去是悄无声息的。刘亮程一直在描写失去。
本文选自《一个人的村庄》第三辑“家园荒芜”。荒芜的土地,荒芜的人,荒芜的家园。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里选了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其中最后一段写道:“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选了《寒风吹彻》。刘亮程的散文辨识度极高。刘亮程善于将瞬时的生活感受深化为永恒的生命体验,善于从乡村的种种具体的细节中不经意地带出生活的哲理来。字里行间,隐约有淡淡的悲哀。这种悲哀,是失根的惶然与无奈。
我们不断在失去的,何止是一份情感,何止是亲人,何止是一次偶然的机缘。当生命的寒冬逐渐渗透入你的每一寸骨髓,你何曾有能力抵御。
书 目
冬天,我们还失去过很多大师,比如毛姆、大仲马、罗曼·罗兰……在此,先推荐三位在冬天逝去的国内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作为纪念。人不在了,作品永存。
2010年12月31日,作家史铁生逝世。
他曾这样描写冬天,他说“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他说“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冬天,是适合沉思的季节。史铁生的文字不乏狂热如夏日的激情,但每每被压制在理性的自省之下。他有很可贵的理性精神,这使他的作品区别于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他的散文和小说,经常隐含着《我与地坛》中提出的命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命若琴弦》
史铁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个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的诗剧《过客》,实在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在人物设计上,两个作品出场人物都很少,都出现了一老一少的人物。年纪不同,观念就有差异。老瞎子说天底下的好事都与我们无关,小瞎子却在憧憬爱情。《过客》中的老人认为前面是座坟,不必前行了,女孩儿却说前面是蔷薇园。其次,《命若琴弦》开头结尾反复出现这句话“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过客同样不知道从哪里来,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但两个作品的结尾都是前行。治瞎眼的药方就是那张白纸,有了这张白纸就有了希望。只要有希望,人就有了前行的力量。人是为了希望而活着的。过客经常在“倾听”,听到“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这声音来自哪里?不知道。但那声音,便是目标。这两个作品都带着隐喻的色彩。
2008年12月23日,电视人陈虻逝世。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
徐泓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因为这本书,我认识了陈虻。而事实上,他所主持的栏目早就闻名于世,《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社会记录》《纪事》等,由他提出创意的“感动中国”特别节目等也获得了很大的社会美誉度。陈虻是央视人、电视人。任何一个具有开创性思维的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特质。他同时还是个实干家,是柴静们的老师,是纪录片的不遗余力的推行者。他的同行们把和他的告别视为“向一种精神力量的致敬”“与一个时代的告别”。
“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生活。”
“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你不改变这个过程就改变不了结果。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重要的是观念。而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
冬天,有太多的悲哀。但陈虻的热情、激情是可以融化冰雪的。
1998年12月19日,学者钱钟书逝世。
作为学者的钱钟书,留下了《管锥编》《谈艺录》等大作。偶然写的一部小说,进了文学史。
《围城》
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钱钟书塑造了一群“海归”形象,刻画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变迁。这部作品的成功,一是源于对这些知识分子的集体刻画,一是源于机智诙谐的语言。钱钟书学贯中西,自然有英式的俏皮幽默。比如比喻的手法,就有诸多妙用。如第一章中对一孩子的外貌描写,“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如鸿渐在海外买张假文凭好回国交差,“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再如中国语里夹无谓的英文字的假洋鬼子之徒,钱先生称其“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先从语言入手,慢慢体会其中的好处,进而领会其精神内核。
《冬天的骨头》
导演:德布拉·格兰尼克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年度:2010年
冬天,山区,简陋的房子,精神崩溃的母亲,不知所踪的父亲,少不更事的弟弟妹妹,17岁的少女芮不得不扛起家庭重担。为了保全房子,以免搬到密苏里欧扎克山脉的树林里去生活,她孤身踏上危机四伏的寻父之旅。酷冷的生活逼她早熟。她教弟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们总要学会不再害怕。”
本片改编自丹尼尔·伍德瑞尔的同名小说,获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四项提名,获2010年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片的最高大奖。《纽约时报》评价:“这是一部深沉、委婉、沉静的影片。电影中那种痛彻心扉的情感是以一种毫不起眼的方式慢慢流入我们的心灵深处的。”
《忠犬八公》
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年度:2009年
一位教授,一只走失的秋田犬,在车站邂逅了,至此开始了一次厮守终身的忠诚之爱。“不论是你找到它,还是它找到了你,这是命中注定。”教授的朋友这样告诉他。八公每天送他上班,傍晚五点准时守候在小站的门前,等待着主人归来。它的忠诚感化了讨厌狗狗的教授夫人,也赢得了小镇人们的喜爱。有一天,教授突然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八公却不愿离开熟悉之地,一直按照习惯,每天傍晚五点在车站等待主人,风雪无阻。这一等,就是十年。这一等,就是一生。十年后,教授夫人回来了,得知这一切,动容地说:“老伙计,让我们一起等他吧。”因为寒夜里在陌生之地的救助,就值得八公用一生守护等待。这是何等动人的人狗奇缘啊。
本片翻拍自日本电影《忠犬八公物语》。
《南极大冒险》
导演:弗兰克·马歇尔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年度:2006年
还是跟狗有关的影片。南极,冬季,三个月不见阳光。八条雪橇犬在驯兽师带领下帮助地质学家寻找陨石,途中救了地质学家一命。暴风雪越来越烈,在离开前线基地之际由于飞机的承重能力有限,在得到分批运送的允诺后,驯兽师留下了这八条雪橇犬。暴风雪如期而至,狗狗所信任的人类却背信弃义。忠诚的狗狗们被锁链拴着一等就是175天。好在在驯兽师的奔走之下,四人重新回到了南极大陆。175天之后,经历严寒和饥饿的八条雪橇犬命运如何,令人期待。本片以八条雪橇犬为主角,讲述了它们如何在绝境中求生的故事,除了感佩狗狗的忠诚以外,也引起人们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思。
本片同样翻拍自日本电影《南极物语》,只是日本版的结局要残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