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忠干 陆忠进 招耿春
【摘 要】阐述孔子德育载体中的语言载体和行动载体,从师德、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探讨孔子德育载体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 德育载体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27-02
孔子的思想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一生广招弟子,在育人过程中始终抓住德育这一根本,因材施教。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德育载体”一词,但他在德育过程中,对如何充分发掘德育载体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有许多独到之处。研究孔子德育载体思想,对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德育载体的主要内容及运用
孔子所处的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在农业劳作过程中,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等主要依靠语言文字和各种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孔子就主要运用了语言载体和行动载体。
(一)语言载体。由于条件的限制,孔子所用的德育载体是最基本最原始的,主要表现为语言和文字。孔子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言语在德育中的作用。
1.口头语言载体。在科技落后的古代,教育教学手段选择的范围非常有限,“言传”就自然而然成为“教者”的首选。如何运用语言这一载体,孔子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要善于发问。他把善于发问的人比作善于劈柴的人。面对坚硬木头的劈柴能手,他不会胡劈乱砍一通,会先找清木材的纹理,从容易部位开始,然后到硬节,最后功到自然成,难题自然解。其次,为师者要善于回答。他把善答者比作钟,对不同力度的敲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面对学生,应该是浅问浅答,深问深答。如果浅问深答,会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更让学生疑惑;深问浅答,则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达不到教育效果。那些想问问题,但又无法表达、无从问起的学生,要讨论交流点拨,如果还是不明白的,可以先搁置。等到学生的学识水平达到相应的高度时,“然后尽其声”。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硬套照搬书本知识来应付学生问题的人,“不足以为人师”。
学生善于问,教师善于答,这一问一答,在师生互动中长知识。例如,要帮助弟子们树立远大志向,孔子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先让大家各抒己见,然后逐步朝正确的方向引导。《论语》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先说:“我十分乐意把自己的座驾、衣物等东西拿出来,跟我的朋友一起使用,即使坏了也毫无怨言。”颜渊道:“我愿意低调做人,不炫耀长处,不邀功。”子路就对孔子说:“我们愿意听您谈谈您的志向。”孔子道:“让年老者安心,朋友信任,年轻人得到关心,这是我的志向。”孔子不把自己的思想直接强加给弟子,而是各抒己见,通过比较后让他们自己取舍。正是因为他善于通过语言进行教育,让其弟子受益终生。
2.文字载体。口头语言是一种听觉载体,既不便于留存也不便于传播。孔子要传播他的教育思想,必须修订并依靠文化典籍这一载体。据记载,孔子率弟子在外周游列国14年后,于68岁时又回到鲁国。鲁国当时新继位的国君鲁哀公虽然对他礼遇有加,“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也无意于官,就致力于修书来传播他的思想。当时王室已日落西山,礼崩乐坏,《诗》《书》残缺破烂不堪。面临此种状况,孔子异常忧虑,他一边研究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一边整理《尚书》遗留下来的文献,把上起唐尧、虞舜,下至秦穆公所有篇章,“编次其事”。孔子编书,并非全搬古书,而是根据礼义教育的需要进行删减,“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晚年的孔子更是对《周易》爱不释手,不断钻研,详解《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他的学生,三千人就有七十二人精通“六艺”。
(二)行动载体。行动是人们有意识的动作与作为的“动态载体”。在德育过程中,言传与身教是不可分的,甚至身教更有说服力。孔子强调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真知,所以他把“行”作为教学的四大要求之一。他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同时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为了用好行动这一德育载体,他对行动载体的主体、目的、外律和内化等作明确规定。
1.行动载体的主体:个体和集体。从个体来看,首先是发挥行动榜样的作用。孔子处处以身作则,践行“仁”的思想。他周游列国,劳累困顿,有时受尽讥讽,甚至遇险,但他毫不气馁,初衷未改,豁达面对。《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及弟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的一片荒野里,干粮吃尽,饿得弟子躺在地上,但他依然不停地讲学、诵经、歌唱和弹琴。他这种一心向人“仁”的精神对其弟子影响很大。其次,发挥自省的作用。自省是孔子首创的十分重要的儒家德育方法,其要求人们经常要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是非善恶辨析,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弟子曾子更是把自省内容具体化,每天都要从与人共事、与朋友交往、学习等方面“三省”自身。自省方法至今还有重大借鉴意义。
从团体来看,充分发挥相互学习的作用。众多弟子,他们言行可以相互影响;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各自的长处与短处,然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孔子认为,“相观而善之谓摩”,那些闭门造车,不与人交流的人,则孤陋寡闻。他的弟子就是在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
2.运用行动载体的最终目的:向“仁”。没有目的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它贯穿于孔子教育活动的始终。孔子对什么是“仁”的回答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即使面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回答也不一样。弟子樊迟多次问孔子什么是“仁”,而孔子的回答迥异。第一次的回答是“爱人”,第二次回答是经过磨炼后有所收获,第三次则是把“恭”“敬”“忠”作为仁的核心。他为什么这样回答呢?主要是根据弟子的领悟程度作相应地引导。虽然回答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仁”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的准绳。endprint
3.运用行动载体的外律:礼。什么是“礼”?《礼记·仲尼燕居》记载:“即事之治也。”礼能让人明辨是非,不道听途说,办事的分寸拿捏恰到好处。“礼”在德育中有什么作用呢?孔子认为,“礼”是一种外在约束,使人成为“人”。鹦鹉能说人话,但始终是鸟;猩猩也能言,但还是与禽兽为伍。如果人不讲究礼节,跟能说话的禽兽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以礼来教化人们,让人们知礼讲礼,“知自别于禽兽”。同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离不开它。孔子指出,发扬道德仁义,教化训导民俗,都得依靠礼仪;君臣、父子和兄弟关系,无礼制约束则乱;无论是平时祭祀鬼神,还是在朝当官、整治军队,失去礼法就会失去威严。
4.运用行动载体的内化:诗、乐。孔子异常重视诗乐对人的内化作用,他不仅把诗乐视为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而且把它作为移风易俗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诗可言志,抒发感情,陶冶性情,引人向上。孔子把编订的《诗》用做教育弟子的教材。与诗相比,孔子似乎更看重乐的作用。他说:每个人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从学《诗》开始,然后学礼以帮助自立,最后“成于乐”。因为乐可使人从善,让家和国兴天下平。如果君臣百官一起聆听演奏先王之乐,崇敬之情油然升起,无人不恭敬和顺服;在乡里演奏音乐,男女老少一起聆听,人心教化,社会和谐;在自家演奏音乐,全家一起聆听,家人和睦相处,亲情融融。另外,音乐可以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的情绪。统治者可以从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体察人情世事的变化,了解民意,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
二、孔子德育载体思想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孔子在德育过程中,把语言载体和行动载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启示。
(一)高尚的师德是上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高职生源录取批次一般属于最后一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如果一味地理论灌输,其课堂教学质量将大打折扣。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在言传的同时,必须依靠身教来共同完成。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载体。孔子之所以在教育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有“圣人”的高尚品德。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和感化着他的学生。虽然我们不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圣人”,但是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是必要的。
(二)提升教师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新型教学载体层出不穷,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新颖,一味在新载体上下工夫,却忘记了修炼自己的语言文字,忘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甚至有的老师由于长期依赖电脑,常常提笔忘字,授课时也词不达意。目前,我国高校所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全国一本通。用同样的教材来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教材内容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如何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要求教师不断地修炼语言文字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活动中。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走工学结合之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与高职教育总目标一致,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孔子的行动载体理论表明,选好载体后,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过程,教学可以在活动中完成,而且效果更佳。孔子带领其弟子或讨论,或周游世界,通过不断实践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当今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可以通过举办晚会、辩论赛、小品表演等,让学生在快乐中明辨是非、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贺才乐.论人类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2]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J].理论与改革,2003(6)
[3]吴怡颖.孔子[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58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JGA193)
【作者简介】岑忠干(1972- ),男,广西东兰人,硕士,北海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
(责编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