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好政策如何落地引发热议

2014-05-10 01:59
云南教育·视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入学优质水平

近日,继教育部要求北京、上海等19个大城市到2015年小学全部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后,北京市教委2月18日表示,今年起北京全面取消择校生,并逐年减少各类特长生的招生比例,今年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30%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随着就近入学政策在市级层面细化,公众的关注持续升温,舆论也在不断发酵。在各方声音中,《中国教育报》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呈现给读者。点赞也好,质疑也罢,不同的声音,背后都牵系着对中国教育相同的责任感。

入学平等的要害是反腐与教师流转

郑也夫

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新政近来引发热议。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似乎可以作两个理解:一个是为了缓解竞争压力,减轻学生负担。小学阶段强调竞争没有意义,学生应该凭着兴趣,生动、活泼地学习,玩的成分大些才好。或许还有一个目的——平衡初中各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让受教育者能享受水平比较接近的教育。

我不知道政策制定者主要追求哪个目的。假设追求前一种目的,即缓解竞争、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教育部门应该把学校的教学水平建设得趋于一致。如果没有削弱学校教学水平的不平等,只是采取了学区就近录取,缓解不了竞争,竞争必将以另一种方式进行,那就是竞购学区房。假设追求后一种目的,即让学校之间平等,那大可奔学校的平等建设而去,就近录取是其副产品,而不是主打项目。

学校的平等建设并不难。教学水平有两大支撑,一个是硬件,就是教学条件,教室、操场、试验设备、电脑配置,等等。现在国家不差钱,奥运会都办得起,把钱投到普通初中,硬件平等就解决了。更重要的支点是教师的水平,不增加教师们上班的交通成本,让初中教师在本区内轮转,3年一轮转,抽签决定去向。比如北京的学生原来想去人大附中的初中部,那里的好教师特别多,如果3年之后那些好教师去哪个学校不确定了,家庭还会为孩子择校吗?还会选择离家很远的地方吗?初中水平趋于平等,人们就不会再挑肥拣瘦了。解决减轻负担、缓和竞争的问题要抓住本质,本质就是努力让各所初中教学水平趋于接近。能不能水平绝对一致?不可能,但是可以趋近。

主意是现成的,能被接受和实施却是存疑的。难办的根本在于是不是真心要做这件事情。因为涉及既得利益者,因为既得利益者们愿意看到教学水平的差距,愿意看到有水平非常高的学校。为什么呢?他们有钱或有权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公立优质校,学校都一样了还有什么优质资源可占?既得利益者里面既包括有权势的官员,也包括学校,甚至名校的普通教师都被捆绑在利益链条上。少数官员每年把关系户送到优质的学校去,如果学校都一样了,他们把关系户塞哪儿去?但是广大公民对这一政策应该很愿意很支持,因为这样孩子们不再盲目竞争了,不在小学阶段比拼学习成绩。初中都趋近一样,这才是改革的方向。

现在的主要障碍在于权势阶层和腐败。当前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反腐败,但反腐有一个项目一直是空白,就是子女教育上的腐败。官员们腐败不仅是捞钱,他们对于子女教育的优质资源极端重视,事实上在这件事情上也存在腐败。官员会以种种手段与校方交换资源,为孩子获得一个座位。虽然我觉得就近入学这个政策不够到位,但如果制定和坚持这一政策,以后就要严格检查官员:看看官员的孩子就近入学没有,官员的孩子怎么上远处入学去了。乃至要严格检查官员们近期搬家了没有,孩子入学前一年搬家了没有,这应当作为履历考核的内容之一。

如果权势阶层抱住优质公办教育资源不放手,义务教育趋向平等的改革是很难做到的。成功的改革源于管理者从心里愿意改变。而他们凭什么从心里愿意?这得靠舆论、法治抑制入学特权,使得他们跟广大公民一样。只有他们子女的入学跟公民完全一样了,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水平的平等才有望实现,这将是全体公民的福音,是孩子们的福音。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

下决心根除优质校的丰厚“偏饭”

耿申

小升初就近入学新政,让绝大多数市民感到高兴,同时也有一些人怀疑这个指标能否真的实现。

小学、初中为适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机会,原本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义务。问题出在由于历史原因,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始终存在着条件、师资方面的巨大差异。家长为孩子选择条件更好的学校是无可非议的。地方政府的责任就在于努力、尽快消除学校间在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队伍方面的不当差异,以便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够无差异地就近入学。

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无论能够择到好学校还是不能择到好学校,这种无序择校本身都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且不说高额择校费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单就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只要择校就要付出交通方面的代价,就要被迫减少睡眠或游戏玩耍的时间用来挤车赶路。所以说,事实上没有谁愿意择校。但是,由于学校差异较大,家庭出于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发展考虑,不得不卷入择校混战中。

多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减少择校,一直从治标和治本两方面努力解决问题:

治标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限定择校范围和比例。实践证明这种办法不仅从未奏效过,择校反而变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运作。

治本的政策主要表现为加大对条件差的学校(也称“基础薄弱校”)的改造力度,试图通过把差校提上来的办法,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差距,从而釜底抽薪,消弭择校。

多年下来,我们必须承认,以往的差校在办学条件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师资队伍也获得了整体提升。但现实情况远比政策设计及其执行复杂得多——当“基础薄弱校”不断获得政府投入的“偏饭”时,“优质校”从来都不缺乏来自于社会的更丰厚的“偏饭”。

只要不下决心根除优质校的丰厚“偏饭”,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巨大差异;只要义务教育学校间存在较大差异,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市民的择校“热情”;只要择校混战存在,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体质健康指数下滑等一系列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弊端。

教育部此番《通知》精神是要采取切实举措,标本兼治,破解择校难题。笔者真心期望,《通知》所提措施能够得到不打折扣的落实,同时,特别期望社会那些有权、有钱、有势、有位的机构和团体为了国家和百姓,不要再为一己私利给“优质校”供应花样繁多的“偏饭”了!

(作者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各方观点】

取消择校生的步子可以更快一些:一方面,要从制度设计上强制推进,尽量少留下类似“5%”这样的政策口子;另一方面,长远而言,“强校带弱校,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探索学校托管;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等配套改革亟待深度推进。教育公平是百年大计,动真碰硬才能梦想成真。如果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在配置与使用中“削峰填谷”,凭什么要求家长在择校的时候“大义灭子”呢?

——《光明日报》 邓海建/文

以中考改革“倒逼”教育均衡,是不得已而为的从权、应急办法。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绝不是优质学校师资流动和生源的稀释化,更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要靠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承认差异和层次的存在,以更科学的办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教育投入、资源分配制度,鼓励和推动老师、校长们努力办出适应不同学生群体、富有教育追求的好学校。

——《京华时报》 姜弘冰/文

保障机会均等只是迈出了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而非全部。均衡发展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之道。当前,指标分配只是均衡了“上游”的生源配置,如果无法均衡校长、教师资源,则普通校和优质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难以取消。治理择校乱象,得首尾相连。

——黑龙江省宁安市兰岗镇学校 孙彩霞/文

猜你喜欢
入学优质水平
张水平作品
入学通知书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五行真经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