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立体化语言环境

2014-05-10 09:51郁玉霞
新课程·中旬 2014年2期

郁玉霞

摘 要: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对于全年生活在校园的内地西藏(班)校学生而言,只有重视校园英语环境的构建,才能增加学生的英语习得,有效缓解藏语和汉语对他们学习英语的干扰。结合所在的学校,从创设校园英语环境、班级英语环境、课堂英语环境、活动英语环境、制度英语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性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校;排除语言干扰;构建英语习得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语言学习更是如此,缺乏语言环境会影响语言的输入量,输入量不足会制约语言的输出,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全年生活在学校,与走读生相比,缺少学习英语的外界资源以及个性化学习英语的机会,语言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如何克服这些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发挥学生常年生活在学校的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在语言习得环境上大做文章。笔者结合所在的学校,从五个方面谈谈内地西藏(班)校如何构建学生学习英语的立体化语言环境。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校园环境

William & Burden(2000)认为,语言学习总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

此,内地西藏(班)校要积极为在校学生营造重视英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校园环境,以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效能。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校园环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为校园内的汉语标识增加英语翻译;学校公共区域悬挂的名人名言或学生活动图片可以有选择地增加英文翻译;校园内的花、

草、树、木的名称介绍也可以增添英文标识等。这样,通过创设学生天天可以接触到英语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走在校园内就可处处看

到英语、学到英语,自然也就增强了学习英语的愿望和热情。

二、创设学生处处可学英语的班级环境

戴曼春、肖云南(1995)认为:“语言环境是指产生、提供语言输入的环境,一般包括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所听到和读到的一切口头和书面语言材料。”Krashen(1985)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度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语言材料,创设学习英语的班级语言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主要通过在任教班级中建立英语学习园地来营造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在这个园地里,一是通过“每周一星”推介,用英文介绍班级英语学习优秀者或进步者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座右铭等,增强被推介学生的光荣感和自信心,使班级其他学生能够借鉴被推介者的成功经验,努力争做“新星”。二是展示学生的英语优秀习作及师生的评点,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研读、学习他人的优秀习作,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三是介绍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如,西方的节日文化、礼仪文化等,为增进学生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四是张贴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将每天批改作业时摘录的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整理归纳后,张贴在英语学习园地,提醒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五是张贴每天必须诵读的段落或经典文章、句式。部分藏族学生不爱读英语,记忆不够持久,所学内容需要经常复现,因此,借用英语学习园地不断复现所学的重点,要求学生诵读一些段落或背诵一些经典文章、句式,可以更好地增加英语输入。六是介绍一些英语幽默、笑话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七是推荐一些适合藏族学生阅读的英文书籍或报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语言技能目标(八级)要求高中学生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因此,向学生推荐并提供适合不同层次藏族学生课外阅读的报纸杂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及综合语用能力。班级学习园地由英语课代表负责,由英语学习优秀的十名学生轮流负责搜集材料,教者最后审定把关,每周更换一次。

一年的实践证明,在班级设立英语学习园地,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材料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班级均分由原来的低于平行班级5.02分提高到只低1.66分;班级45名学生100%认可这种做法,特别是“英语幽默”“每周一星推介”“优秀习作展评”“典型错误集

锦”四个栏目非常受学生欢迎,同时部分学生还对“西方历史文化介绍”栏目提出了中文翻译或适当标注部分生词的建议。班级英语学习园地的建立,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中接触英语、学习英语,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营造了班级学习英语的氛围。

三、构建师生英语学习交流的课堂环境

内地西藏班(校)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且参差不齐,因此,用汉语上英语课成了很多老师的习惯做法。藏族学生常年生活在学校,能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时间、途径本来就十分有限,如果连英语课也不能给学生提供英文的教学环境,学生学到的就只能是一堆“死的”英语知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内地西藏班(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在起始年级阶段教会学生基本的课堂用语,逐步实现全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英语的浸润中学习语言,提高英语听力和会话水平,逐步学会用英语思考,能够用英语交流。如果我们过度地迁就学生的英语基础,而不尝试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那学生将永远“摘不到桃子”。

此外,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除了要用英文教学外,还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使用英语。例如,笔者每天利用课上的前五分钟邀请学生就自己准备好的话题进行英语演讲,内容可以是国内外新闻、校园新闻、对校内外事件的看法、人物故事等,通过每天一名学生演讲,其他学生点评、讨论和教师总结的方式,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发表英文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锻炼了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另外,笔者还会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安排小组开放式话题讨论。在写作文前,先进行说作文的练习等,让学生通过说来发展听、读、写、说的能力,进而发展综合语用能力。

四、打造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活动环境

克拉伸(Klashen)(1981)通过对比研究关于语言环境和二语学习的成果,认为非正式的语言环境能够提供大量的输入并让语言学习者能够直接参与到这一环境的活动中来,在直接接触语言输入时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消化这些输入。寄宿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常年生活在学校、课余时间充裕的优势,多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的课外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培养、锻炼藏族学生学用英语的能力,使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更为浓厚,让学生在参与、感悟中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尝试着把12月份设定为英语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英语月期间,主要开展英文歌比赛、英语课本剧创编汇报演出、英文广告设计评比、英语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英文原声电影欣赏、优秀英文板报评比、圣诞Party等十项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学生无一例外地参加了英语月活动,23.52%的学生参加了七项以上的活动,66.7%的学生参加了五项以上的活动。英语节活动期间,全校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探究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校园内处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一起策划、讨论、评点英语月的活动,就连平时不太爱问问题的学生也会主动拿着写好的征文或策划好的英文广告设计请教师修改建议。英语月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途径。

五、形成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制度环境

根据问卷调查,藏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运用教学语言汉语或母语藏语来帮助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这样,藏族学生学习英语时常常将藏语语法句法、汉语语法句法和英语的语法句法规则混淆,导致阅读速度缓慢,出现翻译表达结构性错误多等问题,加之部分藏族学生害羞、不敢大胆表达,英语语用能力自然难以提高。这就需要内地西藏班(校)为学生创建学习使用英语的制度环境,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运用英语。如,每天英语课前五分钟的英语演讲、每天夜自修前十分钟英文经典段落诵读或英文广播收听、每周六播放一场英语原声电影、每月组织一次英语日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需要内地西藏班(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外语学科老师的辛勤付出,开始时会遭遇很多困难:学生不会表达、后进生不愿意演讲、缺乏演讲的主题等,但是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并在测试试题中有所体现,同时建立一套激励学生自觉参与的评比制度,就一定能够引导学生养成学习、使用英语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藏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总之,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学习英语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内地西藏班(校)应充分利用藏族学生常年生活在学校的优势,自觉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提供机会和资源。当然,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英语环境的整体构建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与支持,更需要内地西藏班(校)的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特长和学生实际,全方位探索创建有利于藏族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Williams,M.&Burden,R.Psychologyfor Language Teachers

[M].London:UCP,2000.

[2]戴曼春,肖云南.语言环境的类型与作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

[3]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London: Longman,198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