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强 李诗怡 胡福良
(1浙江缙云县蜂业技术协会,缙云321400;2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310058)
2007~2012年转地蜂场经济效益调查
胡元强1李诗怡2胡福良2
(1浙江缙云县蜂业技术协会,缙云321400;2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310058)
2007~2012年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经济效益的调查结果显示:蜂群群均盈利分别为197元、162元、173元、263元、390元和568元;人均盈利9224元、8176元、8630元、13120元、19776元和29880元;场均盈利25407元、21871元、23949元、38539元、57599元和85531元。蜂农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47.32~229.22%,这表明转地养蜂的相对经济效益较高。然而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受天气、蜜源制约,收入不稳定,从而导致经济效益的不稳定。为了提高转地养蜂经济效益,需要蜂农们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合作共同富裕;也需要企业呵护,蜂产品收购价合理化;还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给予生态补偿,扩种蜜源植物,打击地霸,维护蜂农合法权益,这样才能使养蜂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转地蜂场;经济效益;蜂农素质;企业呵护;政府扶持
养蜂业是蜜蜂产业里的第一环节,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蜜蜂产业能否持续发展。同时,蜜蜂授粉产生巨大生态效益,发展养蜂业意义重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经济效益为标杆,养蜂业兴衰取决于经济效益好坏。所以,对养蜂业的经济效益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饲养100余万群西方蜜蜂,是我国商品蜂蜜、蜂王浆的主要生产地。缙云县,隶属浙江省丽水市,饲养西方蜜蜂已有50余年历史。现有西方蜜蜂13000余群,由于蜜源限制,全部为转地放蜂,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对缙云县转地蜂场经济效益调查已有20余年历史,调查数据详实,且具有可比性。现将2007~2012年80家转地蜂场经济效益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根据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蜂业经济》课题组制定的养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1],我们于2007~2012年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实地跟踪调查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人员、蜂群、产量、产值、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情况,并将统计数据与1994~1995年及2005~2006年转地蜂场经济效益调查资料进行对比[2],同时应用比较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2007~2012年80家转地蜂场经济效益调查结果见表1、表2、表3和图1、图2、图3、图4。
2.1 养蜂业是可持续发展产业
从表2可知,2007~2012年转地蜂场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224元、8176元、8630元、13120元、19776元和29880元。据浙江省缙云县统计局公告显示:2007~2012年,缙云县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533元、5228元、5828元、6678元、7995元和9076元。说明蜂农纯收入比当地农民纯收入高出47.32~229.2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视经济效益为杠杆,只有蜂农收入高于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养蜂业才能持续发展。
2.2 养蜂生产受气候影响大
从图1可以看出,2007~2012年转地蜂场每年的蜂群群均、人均、场均经济效益呈马鞍形。其中蜂蜜占蜂产品总收入的59.93~75.61%,是转地蜂场主要收入来源。纵观1994~2012年,养蜂经济效益呈上下波动,与每年蜂蜜单产量呈正相关性。蜂蜜的收成由蜜源植物泌蜜量决定,而蜜源植物泌蜜量直接受气候影响。如2011年辽西雨水较多,歉收;2012年风调雨顺,丰收;2008年缙云县蜂群春繁受冻雨雪灾影响造成减产。这表明转地蜂场的养蜂收入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还是“靠天吃饭”,经济效益不稳定。
2.3 转地蜂场风险大
从表3和图2可知,转地蜂场的人工费用、运费相对于定地蜂场开支大,生产成本逐年稳定上升。而养蜂盈利不稳定,转地蜂场经济效益上下波动较大[3-4]。由此可见,转地蜂场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风险。
转地蜂场的经济效益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其内因是蜂农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等;外因是企业定价和政策扶持等因素。
3.1 提高蜂农科技素质与经营管理能力
3.1.1 优化放蜂线路
表1 转地蜂场每群蜂蜂产品的产量、单价、产值统计
表2 转地蜂场人均产值、成本及盈利调查统计
表3 转地蜂场蜂群生产成本与盈利统计
图1 蜂群群均盈利与产蜜量比较示意图
图2 转地蜂场蜂群群均盈利与生产成本比较示意图
转地养蜂追花夺蜜,蜜源是关键。放蜂场地蜜源流蜜好,蜂群强盛,养蜂收入好。所以转地蜂场盈亏点在于放蜂线路。2011年,在辽宁朝阳荆条场地因多雨导致荆条流蜜不好,单产不足20 kg/群;2012年同一场地荆条生长良好,蜂蜜单产50 kg/群,最高甚至能达到80 kg/群。蜜源泌蜜除了受气候影响外,土质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木本蜜源流蜜有大小年之分。所以选择场地及放蜂线路需要仔细斟酌。既用上数学概率论,稳产中求高产;又用上运筹学,统筹兼顾。力求制定出一条稳产、高产的最优化放蜂线路。
3.1.2 选择良种
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出口企业要求蜂产品不得含有抗生素。所以转地养蜂的蜂种最好具备较强的抗病力,减少甚至避免蜂农使用抗生素。据了解浙江浆蜂属意大利蜂种,繁殖力强,采蜜力中等,蜂王浆产量高,但抗病力弱,易感白垩病、幼虫病。美国意大利蜂繁殖力强,采蜜力高于浙江浆蜂,但产浆力低于浙江浆蜂。卡尼鄂拉蜂采蜜力强,抗病力强,但繁殖力不及意蜂,产浆力低,但10-HDA含量高。由于转地蜂场要求蜂种繁殖力强,抗病力强,采蜜为主,产浆为副,目前只有利用杂交优势,在饲养意蜂基础上引进美国意大利、卡蜂种王进行杂交来获得最适宜的良种。
3.1.3 推广适度规模养蜂
转地蜂场养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与养蜂生产力相适应的养蜂规模才能产出最佳规模效益。据调查结果显示:2004~2012年期间,除了2007年与2012年,其他7年的转地蜂场适度养蜂规模均为4人饲养168~195群[5]。此外,1994~1995年期间转地蜂场养蜂适度规模是3人饲养83群[6]。养蜂适度规模的扩大说明了养蜂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3.1.4 装备现代化设备
转地蜂场的蜜源受气候影响,同时蜂场在野外,易受灾害性天气威胁,所以气象预报对转地蜂场非常重要。据调查,2012年转地蜂场太阳能装置普及,电源提供得到了保障。蜂农能够看电视了解气象变化;晚上,蜂农在电灯光下看书或看电视,丰富了放蜂生活。手机的普及使得蜂农相互了解各地蜜粉源分布、生长现状,优选放蜂场地;及时了解蜂产品市场信息,调整产业结构。蜂农有了摩托车能快速选择放蜂场地、购置蜂具、生活用品、应付突发事件[7]。养蜂业有了现代化设备的武装,如虎添冀,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开支,增加收入。
3.1.5 自产自销,增加收益
从图3、图4可知,2007~2012年转地蜂场自销蜂蜜价分别是市场收购价的2.50倍、2.36倍、3.28倍、2.60倍、2.27倍和2.68倍,自销蜂王浆比市场收购价分别高出76.40%、60.80%、103.62%、76.36%、48.86%和23.48%。2007~2012年,每家蜂场自销蜂蜜、蜂王浆,增加收入分别为10488元、10844元、16320元、19342元、26145元和25898元[8],这表明蜂农自产自销蜂产品是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在丰收年成锦上添花,在歉收年成雪中送炭,是养蜂收入稳定器。
3.1.6 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
调查表明,当市场蜂蜜收购价高、蜂王浆收购价低时,蜂农将“浆王”换成“蜜王”,多产蜜少产浆;当蜂王浆提价,部分蜂农又将“蜜王”换成“浆王”,增加蜂王浆产量。2011年秋季,杂花粉收购价从2010年的13元/ kg涨到24元/kg,蜂农转地到内蒙以生产蜂花粉为主;2012年秋季,蜂花粉掉价至13元/kg,蜂农以生产蜂蜜为主,蜂花粉为辅。蜂农们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节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可以稳定收入。
3.1.7 合作社是蜂农聚宝盆
蜂产品优质得不到优价,这是长期困扰转地蜂场的难题。转地蜂场规模小、劳力紧张、流动性大,生产出的蜂蜜只好出售给产地收蜜者。产地收蜜者利用转地蜂场弱点,不论蜂蜜浓度高低都是一个价,压级压价,谋取最大利润;蜂农无可奈何,只能低价出售。这种情况迫使蜂农只求“量”,不顾“质”。如此恶性循环,造成我国蜂蜜以加工蜜为主,价格低下。养蜂专业合作社组织蜂农与龙头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优质优价,蜂农增收,企业得利,实现双赢。2008~2012年80家转地蜂场有76.25~82.5%是缙云县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成员。五年来,缙云县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供应龙头企业蜂蜜1341.57吨、蜂王浆36799千克、蜂花粉4930千克、蜂蜡1561千克、蜂胶140千克,销售额1862.80万元,增加成员收入230.95万元,盈余46.6374万元[9]。
图3 蜂蜜市场收购价与蜂农自销价(元/kg)比较示意图
图4 蜂王浆市场收购价与蜂农自销价(元/kg)比较示意图
3.2 影响养蜂效益的外部条件
3.2.1 蜂产品收购价合理化
蜂产品价格包括市场收购价和蜂农自销价,目前影响蜂农收入最大的是市场收购价。蜂产品市场收购价由内销外贸供求关系决定,我国蜂产品市场价更由国际市场决定。从图3、图4中蜂蜜、蜂王浆市场收购价走势就能很好说明这个问题。2005年蜂蜜市场收购价为4.61元/kg,蜂王浆市场收购价为72.03元/kg,为历年最低。当年,蜂农纷纷贱价卖蜂改行,蜂群减少30%,引起2006年蜂产品市场收购价反弹。2008年,欧美国家发生金融危机,蜂产品出口受阻,蜂产品价格下跌;2009年,蜂蜜市场价为6.92元/ kg、蜂王浆为75.04元/kg;此后世界经济有所好转,蜂产品收购价随之上升。2010年,蜂蜜价格上扬,蜂农以产蜜为主,蜂王浆减产,引起蜂王浆收购价反弹,2012年为149.92元/kg,为近年最高。纵观我国蜂产品价格走势,2012年蜂蜜收购价仅是1995年的2倍,2012年蜂王浆市场收购价略高于1995年的收购价;18年来人民币贬值数倍,而蜂蜜、蜂王浆收购价只是向上微调。内因是我国蜂蜜以加工蜜为主,先天不足,蜂王浆产量上升,10-HDA下降;从外因看,尽管我国蜂王浆占世界总产的90%以上,但是我国蜂产品定价权始终掌握在外商手里,外商赚取其中大部分利益,中国企业只赚小部分。因此,蜂产品的生产量不是越多越好,蜂农生产蜂产品应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和经济效益转型。其关键是企业出台的蜂产品收购价合理,蜂农合算才会生产成熟蜜、优质蜂王浆。养蜂业是蜂产品加工经营企业的基础,基础不稳固,企业发展无从谈起,企业一定要呵护蜂农,保护蜂农的合法权益。
3.2.2 养蜂设备现代化
转地蜂场长途运蜂喜欢走高速公路,快速平稳。现在全国已形成高速公路网络,成就转地放蜂。汽车工业现代化,货车运蜂装蜂多,跑得快,可以降低运蜂成本。电信现代化、无线信号网络化,使得通讯便捷。气象预报准确率高,减少养蜂损失。设备现代化,促进养蜂业发展,近年养蜂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就是最好说明。
3.2.3 国家政策扶持
转地养蜂追花夺蜜,各地放蜂,运费是主要成本之一。2010年,蜜蜂运输列入“绿色通道”,每家转地蜂场一年可节省开支3000~4000元。在油价逐年上升的情况下,2012年蜂群运费低于2011年就是有力证明。转地蜂场事故多,2005年浙江省蜜蜂产业协会出台“养蜂风险救助资金管理办法”,当蜂场遇到不可抗拒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可申请救助,资金来源省政府出50%,企业出50%。据调查,5年来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有9家申请养蜂救助金5.3万元,起到了雪中送炭作用。此外,2010年浙江省蜜蜂产业协会在省政府支持下,实行“养蜂业阳光工程”,蜂农购买太阳能装置补贴30%,促进太阳能普及,解决了野外用电难题。
3.3 蜂农呼声
3.3.1 生态补偿应有实效
蜜蜂授粉产生巨大生态效益,养蜂业成为现代农业之翼。转地蜂场无偿为各地农作物授粉,充分发挥蜜蜂授粉功能,但是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需要政府生态补偿。目前,国家对农业有大量资金投入,农民种粮有政府补贴,购买拖拉机、收割机有农机补贴,渔民出海有柴油补贴,猪、牛、羊有良种补贴,甚至畜禽排污物处理都有财政补贴,植树造林每亩山林都得到国家生态补偿;而养蜂业没有生态补偿,有失公平。调查中,蜂农希望政府将养蜂专用车列入农机补贴,购种王列入良种补贴,蜂蜜原料运输列入“绿色通道”,蜂农应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3.3.2 推广种植蜜源植物
蜜源植物是养蜂基础,发展养蜂业首先应大力推广种植蜜源植物。我国蜜源丰而不富,放蜂场地拥挤。目前部分主要蜜源植物大面积萎缩,没有引起政府重视。上世纪60~80年代,江南遍地都是紫云英,现在则寥寥无几。紫云英有固氮作用,不仅是很好的绿肥饲料,而且是很好的蜜源。洋槐蜜是世界公认的蜂蜜佳品,华北地区过去有大面积洋槐,现在大面积萎缩,造成洋槐蜜连年减产。东北长白山、兴安岭曾经椴树成林,椴树蜜香溢四海,而现在椴树因滥伐大量减少,导致椴树蜜收成十年九不稳。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应推广种植蜜源植物,为养蜂创造良好的基础。
3.3.3 严惩地霸,维护蜂农权益
按照工商管理条例,蜂农拥有自产自销的权利。然而在部分蜂蜜主产地,当地收蜜者借安排场地为名,向运回自产蜂蜜的合作社收取场地费,而且不准蜂农外运蜂蜜,强行用低价收购蜂蜜,剥夺了蜂农的合法权利,蜂农敢怒不敢言。按照《养蜂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四条规定:主要蜜粉源放蜂场地由当地县级养蜂主管部门会同蜂业协会协助安排,是无偿的,现在却成为当地收蜜者的摇钱树。这些地霸强迫交易,敲诈勒索,蜂农强烈要求政府依法严惩地霸,维护蜂农合法权益。
转地蜂场增加经济收益,既要靠蜂农自己不断提高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合作社共同致富;也要靠企业呵护及政府政策扶持,只有这样养蜂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1]高运启.蜂产品经营与养蜂效益评价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胡元强.转地蜂场经济效益调查研究 [J].中国蜂业,1996,(5): 22-23;(6):23-24.
[3]胡元强,胡福良.2005~2006年转地蜂场养蜂生产成本调查[J].中国蜂业,2007,58(7):41-42.
[4]胡元强,胡福良.缙云县80家蜂场2009~2010年转地养蜂生产成本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1,(6):1432-1435.
[5]胡元强,张社梅,胡福良.2007~2010年转地蜂场养蜂规模效益分析[J].蜜蜂杂志,2011,31(11):5-6.
[6]胡元强.叶振生.转地蜂场结构、素质、规模效益的调查[J].中国养蜂,1998,49(3):44-45.
[7]胡元强,胡福良.2009~2010年转地蜂场组织结构与人文素质分析[J].蜜蜂杂志,2011,31(10):5-8.
[8]胡元强,张翠平,胡福良.转地蜂场自产自销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蜂业,2012,63(7-9):51-53.
[9]胡元强,郑春强,胡福良.浙江省缙云县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2008~2012年经营情况调查[J].中国蜂业,2013,64(8):36-38.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助项目(CARS-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