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斌��
摘 要:在网络社会中,渴望表达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完全自由的表达自己。所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早已反感那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不拘小节、追求时尚的心理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充分表现了出来。对他们来说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志,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
关键词:网络语言;隐藏;青年思想
一、目前网络语言的现状
“网络语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指网络媒体上所使用的叙述性和描写性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形式与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大体是一致的。二是指IT(Information Technology)领域的专业用语,如“网络、鼠标、软件、登陆、宽带、聊天室、防火墙”等等。三是指网民在聊天室聊天和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上发表意见时所用的语言。其中,第三类是本文的重点关注对象,它在本质上来说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又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既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它带来挑战。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与传统语言习惯相区别的语言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简洁性。
简洁性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出更多的信息,网民多采用谐音、缩略等手段压缩话语,充分利用键盘,以数字、字母和符号来传情达意,使得网络语言显得非常简洁精练。
2.形象直观。
网民的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创造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也能表达丰富的感情、鲜明的个性。像一些图标或者表情符号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3.个性化。
任何人一旦掌握了网络语言交际手段,几乎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网上发表个人的观点。与传统的语言交际不同,网络语言交际常带有私密性和个人的宣泄性,这也可以从网虫们独具个性的网名中可以得到印证。
(二)网络语言的成因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其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就其产生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学角度做了进一步的探析,认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网络语言形成的客观原因
第一,经济技术的进步促使电脑技术及网络信息广泛的被大众所应用和接受并深刻的影响其受众的思维方式及言语行为。第二,网络拥有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网民在键入信息时,会出现大量的别字、错字、方言、谐音等新的语言形式,但这些因素均未造成交流上的障碍,相反会得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如,大虾(大侠)、木有(没有)、豆你玩(逗你玩)、蒜你狠(算你狠)等等。不同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网络交际中对话双方既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也感受不到其说话的语气,为此网民会在交流中频繁使用表情类的符号或诙谐的语言为贫乏的语言文字增添活力。第三,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为网络语言提供了现实的语料,如“范跑跑”,“楼脆脆”,“姜你军”,“蒜你狠”等。
2、网络语言形成的主观原因
我国网民的结构中,年轻人所占比重最大,相比其他人群,他们更容易接受并率先使用新鲜事物。年轻人主张标新立异,喜欢使用、创造和传播网络新词。此外,年轻人所承受的各种现实压力都能借用网络语言在虚拟的网络中得到发泄。网络语言正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而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延伸,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
(三)网络语言使用的现状
当今社会,网络已深入、广泛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而网络语言在维系网络世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为高校学生创造了一个表达真我的有利平台。随着网络流行语不断发展,在广大网民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国家对于包括网络流行语在内的网络舆论给予了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会上发表的《关于加强互联网建设的讲话》中指出,“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中央16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
二、网络语言后的青年情绪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及青年需求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信息显示,“中国网民主体大多是18岁到30岁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受教育程度,则以大专、本科的比例较高,收入则以中高收入者为主。”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人群中找到发展和壮大的空间,给他们带来语言实用上的自由发挥,正符合青少年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他们富有创造力和个性,网络是他们彰显个性、自由表达以及释放压力的新平台。他们对在网络中使用新词新语感到轻松、自由、时尚、潮流、愉悦,为此,他们还不断创造出新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形成了特有的网络交际形式。
关启文曾经说过,“作为占网民绝大多数的青年,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说话的权力。在家没有说话的份,在校不能发表看法,至于那些门槛较高的新闻媒体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但是,他们有话要说,且很有要表达的欲望,所以就在那个虚拟的空间里,在那个两不相知的空间里就酣畅淋漓的宣泄自己的情感”。因此,在网络社会中,渴望表达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完全自由的表达自己。所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早已反感那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不拘小节、追求时尚的心理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充分表现了出来。对他们来说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志,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
(二)网络语言后的青年心理
1.求新求异
求新求变是人类的本性。构成当代网民群体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思想活跃,灵活变通,喜欢新颖独特的体验,希望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刻板、保守的束缚,当然包括传统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寻求更简洁、新颖的表达方式。以“火星文”为例,主要就是“八零后”“九零后”的杰作,他们使用经过加工改造的汉字、外文与各种符号,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新奇、大胆,本身是与娱乐紧密相伴的手法。新颖、幽默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仅仅是人们内心深处寻求新鲜刺激的反映,以这样一种反传统的清新、幽默、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本身也是一个娱乐化的过程,给人以快感。
2.从众与模仿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年轻人,尤其是20岁以下的学生,模仿心理和接受能力特别强,在网络交流上,他们会模仿使用别人的新颖有趣的表达形式,比如,当看到有人用“偶”来称呼“我”、用“虾米”来替代“什么”、用“稀饭”表示“喜欢”,有些网友觉得这样卡通化的表达很有个性,从而模仿体验。网络新词一旦受到网民们认同,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甚至仿制出更多的词语,这种从众行为的实施,一方面因为网络语言新颖别致,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另一方面,也缘自网民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到网民群体的需要。
3.娱乐心理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征。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泛娱乐化时代,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参与到制造、传播与享受娱乐中来。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催生了颇具娱乐气质的,以新颖性与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的一种必需符号。[1]比如说“留学生”本来是指出国留学或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但在网络上往往曲解为“留级的学生”。“海龟”被说成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即“海归”。“海带”更是被理解为海外留学归来,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即“海待”。而网络上那些层出不穷的双关式流行语,更是充满了娱乐、调侃、戏谑和反讽。为什么网络语言中,娱乐的社会心理反映特别明显?可能与网民的构成以青年人为主有关,这种年龄结构使网络语言带有鲜明的“青年特色”,充满朝气和反叛意识。正是这种充满反叛意识的社会群体,让网络双关呈现出娱乐调侃的风格特点,而这也是网络语言特点的折射。
4.追求自由与宣泄
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但是现实人生却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程度不等的压力,当心理压力达到一定强度时,人们就得寻找释放的渠道,如与人倾诉,寻求心理援助等,但是这些方式存在时间、对象、安全性等诸多限制。而网络交流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最安全、最快捷的方式。所以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充满了网民的自由宣泄甚至恶搞。[2]
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因为交际对象的显在性,交际环境的现实性,交际目的的功利性,各种语言、语用规则的制约性,作为言语行为主体,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循规蹈矩使用语言文字,但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所有的清规戒律顿时土崩瓦解,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流行语实际上就是这种自由宣泄心理的反映。本来是单义的话语,在网民们自由宣泄心理的支配下变成了多义性话语,本来通俗甚至粗俗的流行语,经过网民的传播却立即变成了包含巨大社会信息,针砭社会时弊、承载社会批判的犀利的话语武器,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语言资源,丰富了汉语表达方式。
(三)网络词汇背后青年情绪的成因
1.自我认同的渴望
青少年正处于儿童和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应当行使得社会权力便显得非常难以界定和衡量。可以说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处于了一个社会边缘位置。网络的出现与兴起提供了青少年一个绝佳的平台,青少年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网络语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青少年的一种标志,成为其融入一个群体的手段与方法。在这个群体中,群体中的其他人成为了“自己”的一面镜子,即被他人看到的自我。而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使自己获得一种群体的认同感和愉悦感。同时,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群体,青少年们又要不断地去学习创新网络语言,来获得他人语言上的赞美与崇拜,这在一方面又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向前发展。[3]
2.压力的宣泄
青少年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最近几十年间享受了中国空前的物质享受,但却也同时承受了中国社会制度空前的压力。面对日益严峻的考试、择偶、就业、人际关系处理等多重压力,如何合理的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成为了摆在所有当代中国青少年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新兴的平台——网络。网络交际具有“隐藏性和匿名性”,可以隐藏人们的真实信息。因此,每个人都可通过贴吧、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自在地宣泄自己心中的情绪。
3.对娱乐趣味的追求
娱乐是每一个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忙碌的学习或者工作之余,适当的娱乐可以调节人们神经高度紧张的精神世界。随着思想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思潮进入中国,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单,卡通,趣味的网络语言与网络符号靠着其易于传播与大众化等多种优势迅速融入了青少年的生活,承载着他们的快乐。聊天的时候用一些活泼趣味的词汇或者网络表情往往比直接使用其原本意思直白的词汇更加丰富生动,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聊天环境。[4]
三、网络语言对青年思想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其中也必定有一些积极影响。
第一,有助于缓解青年的社会压力,培养青年热情、快乐、真实的生活态度。流行文化具有鲜明的表征性和有效的释放性,充满着丰富的诸如倾诉性、共娱性、狂欢性等情绪化要素,就像味精一样调剂着青少年五彩斑斓的生活。通过网络语言,青少年可以肆无忌惮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思想、情感和感触,从而真正体会到“我就是我”的真实存在。通过网络语言这种简单轻松的表达方式,青年释放了学习生活中的紧张压力,并逐渐形成了积极面对生活、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价值取向。
第二,有助于青年获得认同和肯定,建立自信心。青年在流行文化中获得了共同的话题和兴趣,分享共同的情感,并藉此获得一定的社会身份认同,表明自己是被群体接纳和认可的、有价值的,而不是落伍的。同时,青年流行文化在青年内部形成认同的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尺度,使其中认识并坚信自己的存在价值,进一步强化自信心。
第三,有助于青少年养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流行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大多是青年都是受过良好教育且有着创新意识和好奇心的人,他们往往在思维上更加巧妙,语出惊人,令人遐想无限,从而最大限度的反映出个人的创造力。
(二)消极影响
第一、形成代沟,影响与长辈的交流。当代青年对网络语言了如指掌,但其父母、老师并不一定了解这些内容。青年本身就具有叛逆性格,不喜欢与长辈交流,形成代沟。而网络语言的使用更是恶化了这些现象。长辈眼里的“火星文”难于理解,无法及时与青年交流。青年往往也不会主动和长辈聊天,从而构成了严重的交流障碍。
第二、不利于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的提高。在虚拟的网络中,由于在网络监管难度较大,有些措施并不到位,网民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正是基于此,一些与社会道德相悖的语言开始滋生,甚至是肆意泛滥。例如“TMD”、“NC”等脏话粗话已经成为了流行的网络语言。而这种语言的流行与社会追求的思想背道而驰,势必会对青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当代青年形成习惯,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青年的思想道德的提高。[5]
第三、理性精神的缺失。当代网络流行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意义等理性精神的放逐,消解掉了文化的理性内涵,青年在消费网络流行文化的同时常常拒绝崇高理想,放弃深度思考,只求及时行乐。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忙碌奔波之余,往往不愿意去思考人生的深刻问题,网络流行语言似乎是仅供消遣和娱乐的商品,而缺乏理性内涵。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流行语言使人躲避理性、陷入对感性快乐的追逐之中,只愿简单接受,远离精神思考。
四、网络语言对青年影响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诸多影响,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对策,即: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
(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风俗、道德、信仰相互撞击,各种哲学、法律、政治、观念相互融合的过程。此间,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难免出现。在此环境下,国家应大力倡导规范语言运用,建立规范网络语言的网站,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把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用生动、活泼、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宣传体系,用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6]
(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是网络词汇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主力军之一,在对网络词汇的规范过程中,最根本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高校要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改变青年人对网络语言的认识,提高青年人对网络语言的辨析力,提高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真伪的能力及信息选择力,逐渐减少不文明语言的出现,实现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从而引导网络语言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遵守“网上道德”,文明上网,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建设自主型网络道德。
(三)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
网络监管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的部门作用,实行问责制。应坚决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牢记自己的责任,时时监督网站信息,及时关闭非法网站,删除不良信息,努力做到将不良信息从根源上彻底清除,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语言环境。所谓“监管”,就是“监”和“管”都要兼顾,两手并抓。只有有了合理健全的法律制度、深入人心的宣传以及严格持续的执行,才能切实加强和完善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
[2]廖友国.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N].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3][4]钟玖英.网络双关与社会文化心理[N].毕节学院学报,2009.
[5]刘冬冬.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
[6]张九海.王丽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长春学院教育学报.20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