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这是国家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手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以往的教师培训由于走过场或脱离实际而不受基层教师的欢迎,进而挫伤了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的积极性。那么,基层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是培训组织单位和培训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培训的内容既需要顶层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基层教师的实际。培训要建立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内。培训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培训要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以往的很多培训所请专家多是就自己所熟悉或所感兴趣的领域做布道式的解说,听着新鲜,派不上用场,离教师实际太远,听得教师自然提不起神来,培训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培训单位或培训者在组织培训之前,最好先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对培训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培训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然后再请适合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培训老师,才能使老师学有所得,老师们才愿意听,培训才能有实效。
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相差太远,很多教师都是为培训而参加培训。缺席、逃课在很多培训场合并不鲜见。有些组织者为了能留住老师,除了进行严格的考勤外,只好选择远离市区的培训场所,然而这些培训场所各方面条件都跟不上。老师虽然留下了,心却留不住,导致怨声载道。另外,很多培训选择在假期,老师的假期本来就不是很长,还因为培训弄得支离破碎,事先安排的很多计划都要更改。这样的培训让很多教师感到反感。由此,教师培训要倚靠培训内容来吸引教师,还应当把培训时间安排得更合理些。
“绝知此事要躬行”,听懂和会用从来不是一回事。所以,教师培训在介绍先进教育理念或教育实践时,应当提供一些课例或示范,或者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接受培训的教师能够现学现用,培训者现场给予诊断、指导或纠正,以最直观的方式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培训方法,避免培训者坐而论道。有参与、有互动、有指导,才能真的有提高。这一方面有点像医院的临床教学,以一个病例,大家分别做出诊断,专家再评一评,这种教学方式使每位医生都提高很快。以这种方式培训,对专家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专家既要有理论,能够高屋建瓴地予以指导,又能接地气,对教育教学第一线很了解,是一个教育行家。
现在的教育培训被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种类型。通识培训大多是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的新知识或新理念,这无可厚非。但是,一个教师的视野和情操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教师培训的视野能否再扩大一些,不再就事论事,而是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科学视野纳入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培训的内容设计应当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学前沿等领域,邀请一些知名的艺术家、科学家主讲,通过现场讲解、示范、互动交流,提高教师的审美品位和视界,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孩子的教育可能都会更加有帮助。
随着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越来越多,这种形式能极大地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但由于缺少即时的互动环节,培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避免教师开着电脑却不接受安排的培训,网络公司想了许多办法,例如,每隔几分钟便提示输入一次验证码。现在的学校教学,普遍实行小班化,然而为什么教师培训的理念却落后于学校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方式能比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更能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信条,也是教师培训必须遵守的原则。因为教师培训是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教师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城乡之间、名校和普通校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差距,却采用相同的培训方法,相同的培训内容。为什么教师培训总是调动不起参加培训的教师的积极性?这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的培训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的特点和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以使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能够在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上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一个有效的培训体系必须要运用各种培训方式、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和工具,把零散的培训资源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使培训能有计划地、持续地开展下去。如此,能够确保培训的效果,也可以改善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和临时性。教师培训应该建立内容标准和规范,不应像现在这样,XX教育学院、XX师范大学组织几个人,搭起一个草台班子就开门唱戏。教师培训的目的、内容、方法、对象和考核必须经得起推敲,不能“装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简而言之,培训不是改造教师,而是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完善。培训的最终目的应该定位在帮助教师走向专业自觉,使得教师能够积极进行专业反思,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主动寻求实践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