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4-05-07 14:55叶玉嘉王科刘哲李忠
关键词:评价

叶玉嘉+王科+刘哲+李忠

摘要: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要素构成,专业实践是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评价方式以及实践教学等问题的认识上,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应进一步优化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32-06

我国自1997年开始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长期以来以培养在职人员为主,至2009年已为社会培养了近20万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2009年起,国家以“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力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对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没有从业经验和实践经历,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即: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基本要求如何?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

能力的内涵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工程实践能力,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时将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2],从这个角度来看,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应至少包含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现代工程问题已不再是一个单一学科的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加以解决,需要多学科、多层面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要很好地解决现代工程问题,除了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团队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3],这也为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为广义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为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应涵盖至少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素质。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

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

要想较为准确地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方式,需要听取用人单位、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以下简称“指导教师”)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应听取教育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1年5~10月针对部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问卷分为三类:研究生问卷、导师问卷、用人单位问卷,共计620份,其中研究生问卷350份、指导教师问卷200份、用人单位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5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0%,其中研究生问卷308份,指导教师问卷171份,用人单位问卷54份。用人单位问卷中,来自国有企业的占259%,中外(或港澳台)合资(或合作)企业的占148%,外(或港澳台)资企业的占259%,私营企业的占37%,政府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占185%,学校或科研院所的占111%;其中广东省内的单位占852%,广东省以外的单位占148%。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年)的要求,借鉴美国工程专业认证标准EC2000中的通用标准[4]和德英日等国学者对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5]”的定义,并参考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能力素质标准”,课题组设计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选项,包括表1所列八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用人单位、指导教师还是研究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看法均趋于一致,即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应涵盖上述八个方面的内容(见表1),这也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访谈结果是一致的。可见,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我国虽然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类型,但在对其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认识上,社会各界已有了基本的共识。

问卷还请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对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做出选择,统计结果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如图1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出,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最重要的要素是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两项;而用人单位的看法则与上述两类人员有较大差异,认为学习能力、职业素养两项是最重要的要素,同时认为创新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研究生在完成学校的教育后往往还需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后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在对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考量时,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研究生在学校学到了什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培养过程中无需强调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偏重于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区别不大。而从2009年开始开展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应教育部的要求和部署“自上而下”进行的,各培养单位大多是被动地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往往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此外,由于我国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都不高,因此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都仍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关联度也不高。上述各方面原因导致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不紧密,不能通过教学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造成了学校的培养结果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的现状。

图1三类人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的看法

(二)关于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调查结果显示,在八个构成要素中,大多数研究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三方在对其中6个要素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的看法一致,分别是: 对“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 “与学术型硕士相当,但侧重不同”,“应更强调专业知识”;对 “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应具备“良好的项目开发、调研和工程方案设计能力,能创新性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促进团队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遵守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领导和管理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组织实施能力,能对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及时优化实施方案”,“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说明项目方案,基本的英语交流水平”。

而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大多数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对“学习能力”,大多数研究生和用人单位认为应达到“高”的要求,“知识更新紧跟技术发展,具备对现有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的能力”,而大多数指导教师则认为达到“较高”即可;对“创新能力”,大多数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认为达到“一般”即可,而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达到“较高”的要求(见图2)。这说明大部分指导教师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的认识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认为只有学术型研究生才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工程硕士只要懂得实践操作就行了,甚至认为工程硕士就是将学术型硕士降低要求来培养的,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不作要求。他们没有认识到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能够灵活运用现有知识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生产工具等进行改革从而解决生产问题的专门化人才,这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没有生产实践的经历而更需要着力培养。

(三)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

由于我国从2009年才开始大力推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尚未建立起美国EC2000那样成熟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认证标准,专业实践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尚无成熟的模式可循。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目前是以撰写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评价,考核结果仅区分通过或不通过。但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客观反映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显示,461%的研究生、482%的指导教师和593%的用人单位倾向于采用“评级”的方式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进行总体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见表2)。53%的研究生、579%的指导教师和620%的用人单位认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应由校内外导师和实践单位中的双方或多方组成的考核小组来进行考评。这说明无论是研究生、指导教师还是用工人单位,都认同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应有一套较为具体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应当能较为客观和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同时,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应有实践单位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参与。图2三类人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

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从2009年就开始大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且着重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经过了近几年的大力改革与实践,社会、培养单位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及评价等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通过调查问卷也得到了印证。但是,在对专业实践能力各构成要素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评价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指导教师、研究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还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为使培养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首先应统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培养环节、培养方式、评价指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一)深化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认识,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与合作

通过调查发现,据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应当是包涵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素养等八个基本要素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狭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单位应重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认识,进而以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对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为行业、企业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培养环节的实施和改革中积极征求和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培养的针对性。

同时,调查还发现尽管目前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但行业和企业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积极性仍普遍不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9%的用人单位有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意向;但另一方面,有88%的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在校研究生来单位开展实践实习”,其中76%认为实践周期应为1-6个月。这说明一方面企业有大量的短期实习工作需要在校研究生参与,另一方面出于对安全责任、管理成本、知识产权等问题的考虑而不愿参与共建实践基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校企间合作的桥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激励,从而提高企业、行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以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为导向,加快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除了提高研究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相关度不高,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的“填鸭式”模式为主,不利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单位应加快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从问题入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这种方式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上较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还应积极引进企业、行业中具有丰富职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课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行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比单纯担任指导教师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因为课程教学的受益面更广,企业、行业界的人员可带来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案例,并可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给予有益的引导,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如果学生在课程教学环节就已经接受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方法训练,在进入到专业实践环节时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践操作,最大程度的减低学生实践的盲目性和缩短适应期。

(三)以“专职化”和“专业化”为目标,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训

目前,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由学术型指导教师担任。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还并不十分清晰和准确,把全日制工程硕士当作学术型硕士培养或是按学术型降低要求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宣传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此外,培养单位应以实现指导教师的专职化为目标,尽快制订出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多途径、多来源选拔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而不是简单的以是否具备学术型硕士指导教师资格作为唯一衡量条件。同时,对人事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定仍是以科研和学术为重,这直接导致指导教师在招生时重“学术型”轻“专业型”、将“专业型”当作“学术型”培养的倾向,如果有关管理制度不作相应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性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四)以评促建,积极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或从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

评价体系是教学培养工作的指挥棒,没有准确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和培养工作就没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得不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由于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种全新的培养类型,开展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具有公信力和公众认可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而行业内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尚未建立,无现成标准可供借鉴。但是,美国ABET的工程教育质量认证标准——EC2000无疑可以提供重要的启示,EC2000着重考察工程硕士毕业生必须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备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与多学科团队进行合作的能力,以及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认知的能力等11项能力。[6]问卷结果显示,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有高度统一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出发,广泛吸纳工业、企业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和过程监督,使最终建立的评价体系真正具有专业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09-03-27]. 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0903/20090327/20184603html.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1997)54号.

[3] 周玲 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特征与新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113-119.

[4] 朱永东,叶玉嘉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9(3):46-50.

[5] 尹金金,孙志河 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26-27.

[6] Accreditation Policy and Procedure Manual [EB/OL]. [2012-07-12]. http://wwwabetorg/formsshtml.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除了提高研究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相关度不高,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的“填鸭式”模式为主,不利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单位应加快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从问题入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这种方式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上较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还应积极引进企业、行业中具有丰富职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课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行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比单纯担任指导教师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因为课程教学的受益面更广,企业、行业界的人员可带来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案例,并可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给予有益的引导,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如果学生在课程教学环节就已经接受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方法训练,在进入到专业实践环节时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践操作,最大程度的减低学生实践的盲目性和缩短适应期。

(三)以“专职化”和“专业化”为目标,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训

目前,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由学术型指导教师担任。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还并不十分清晰和准确,把全日制工程硕士当作学术型硕士培养或是按学术型降低要求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宣传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此外,培养单位应以实现指导教师的专职化为目标,尽快制订出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多途径、多来源选拔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而不是简单的以是否具备学术型硕士指导教师资格作为唯一衡量条件。同时,对人事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定仍是以科研和学术为重,这直接导致指导教师在招生时重“学术型”轻“专业型”、将“专业型”当作“学术型”培养的倾向,如果有关管理制度不作相应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性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四)以评促建,积极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或从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

评价体系是教学培养工作的指挥棒,没有准确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和培养工作就没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得不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由于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种全新的培养类型,开展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具有公信力和公众认可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而行业内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尚未建立,无现成标准可供借鉴。但是,美国ABET的工程教育质量认证标准——EC2000无疑可以提供重要的启示,EC2000着重考察工程硕士毕业生必须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备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与多学科团队进行合作的能力,以及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认知的能力等11项能力。[6]问卷结果显示,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有高度统一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出发,广泛吸纳工业、企业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和过程监督,使最终建立的评价体系真正具有专业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09-03-27]. 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0903/20090327/20184603html.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1997)54号.

[3] 周玲 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特征与新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113-119.

[4] 朱永东,叶玉嘉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9(3):46-50.

[5] 尹金金,孙志河 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26-27.

[6] Accreditation Policy and Procedure Manual [EB/OL]. [2012-07-12]. http://wwwabetorg/formsshtml.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除了提高研究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相关度不高,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的“填鸭式”模式为主,不利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单位应加快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从问题入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这种方式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上较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还应积极引进企业、行业中具有丰富职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课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行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比单纯担任指导教师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因为课程教学的受益面更广,企业、行业界的人员可带来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案例,并可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给予有益的引导,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如果学生在课程教学环节就已经接受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方法训练,在进入到专业实践环节时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践操作,最大程度的减低学生实践的盲目性和缩短适应期。

(三)以“专职化”和“专业化”为目标,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训

目前,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由学术型指导教师担任。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还并不十分清晰和准确,把全日制工程硕士当作学术型硕士培养或是按学术型降低要求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宣传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此外,培养单位应以实现指导教师的专职化为目标,尽快制订出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多途径、多来源选拔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而不是简单的以是否具备学术型硕士指导教师资格作为唯一衡量条件。同时,对人事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定仍是以科研和学术为重,这直接导致指导教师在招生时重“学术型”轻“专业型”、将“专业型”当作“学术型”培养的倾向,如果有关管理制度不作相应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性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四)以评促建,积极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或从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

评价体系是教学培养工作的指挥棒,没有准确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和培养工作就没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得不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由于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种全新的培养类型,开展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具有公信力和公众认可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而行业内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尚未建立,无现成标准可供借鉴。但是,美国ABET的工程教育质量认证标准——EC2000无疑可以提供重要的启示,EC2000着重考察工程硕士毕业生必须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备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与多学科团队进行合作的能力,以及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认知的能力等11项能力。[6]问卷结果显示,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有高度统一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出发,广泛吸纳工业、企业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和过程监督,使最终建立的评价体系真正具有专业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09-03-27]. 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0903/20090327/20184603html.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1997)54号.

[3] 周玲 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特征与新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113-119.

[4] 朱永东,叶玉嘉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9(3):46-50.

[5] 尹金金,孙志河 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26-27.

[6] Accreditation Policy and Procedure Manual [EB/OL]. [2012-07-12]. http://wwwabetorg/formsshtml.

猜你喜欢
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自制C肽质控品及其性能评价
写作交流与评价:词的欣赏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HBV-DNA提取液I的配制和应用评价
有效评价让每朵花儿都绽放
模糊数学评价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