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国家战略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创新发展

2014-05-07 07:43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装备海洋

周 国 平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 201203)

0 引 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发展的战略取向。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作为全球油气资源开发的新领域,已经成为全球油气资源重要的接替区,开发和利用海洋油气资源特别是深海油气资源已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由此,专门服务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相关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在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先导性和重要性,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配套性和知识密集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其研究和发展已成为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编制了海洋经济和海洋工程产业发展规划[1~3],提出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形成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三个产业集聚区和若干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上升,关键系统和设备本土化制造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发展目标。

为对接国家战略,今年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分析和研判海洋工程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上海海洋工程产业现状基础、优势与问题,探讨其产业转型升级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机遇,提出了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升级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与原则,优先部署的海洋工程重点发展方向与项目,推动海洋工程产业领域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 海洋工程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技术热点与产业变革发展趋势

人类早期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是在近海岸的浅水海域开始的。随着能源需求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上勘探和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浅水海域可勘探和开采面积的不断缩小,人们把目光转向深海,勘探步伐从浅海逐步走向深海,作业水深随之不断加深,由此推动了海洋工程装备的快速发展,适合深水钻井作业的钻井船、钻井平台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和配套设施应运而生[4]。由于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需要,海洋油气勘探设备的设计、建造、安装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工作水深、原油储存能力、油气处理能力、抗风暴能力及总体性能都在向更大、更强、更好方面迈进,钻井技术、各种作业技术、平台定位技术、油气输送技术、海上工程安装、铺管、布缆、检测、水下电视、潜水作业、通讯等技术研究都在发展进步,从而又促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5]。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各类装备的总称。近年来,海洋油气已成为世界油气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油气开发重点逐步转向深海和极地等自然环境更加恶劣的海域,世界范围内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海工配套业均一直处于产业成长期。虽然,前些年因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扩散,给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世界油气开发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依然看涨。

1.2 国外发展现状

1.2.1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海洋工程领域状况

第一阵营: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力量雄厚,掌控着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具备极强的总承包能力,以从事高尖端海工产品和项目总承包为主,并且仍在从事部分高端产品的开发和建造。主要产品:立柱式平台(SPAR)、大型综合性一体化模块及海底管道、钻采设备、水下设施的打包供应,动力、电气、控制等关键设备配套供货。

第二阵营:韩国、新加坡的技术实力仅次于欧美,在总装建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承担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已具备一定的总承包能力,自主设计已经有所突破。新加坡的主要产品有: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及FPSO改装等;韩国为深海钻井船、FPSO新建。

第三阵营:中国、阿联酋、部分东南亚国家主要建造中低端海工产品,从事浅海装备的建造和分包,正逐步进入深海装备的建造领域,并大力进入高端产品的总装集成领域。主要产品有:导管架、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海半潜式平台及FPSO、深海供应船、深海三用工作船、海上风电安装船、深海起重铺管船等。

巴西、俄罗斯等海洋油气资源大国通过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配套比例要求等政策,正在积极进入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

1.2.2 国外主要龙头企业动态

2011年的钻井平台订单主要由韩国和新加坡4家船厂获得。韩国获得近150亿美元的订单,新加坡获得超过65亿美元的订单,合计占市场份额超过70%。巴西的船厂获得本国石油公司46亿美元钻井船订单。其他国家合计市场份额不到15%。

韩国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海洋3家船厂获得34艘钻井船中的25艘,占比超过70%。此外,巴西南大西洋船厂(EAS)获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支持的7艘钻井船订单,上海船厂获得新加坡Opus Offshore 2艘配置较低的钻井船订单。

新加坡吉宝远东船厂、胜科海事裕廊船厂、胜科海事PPL船厂获得40座自升式钻井平台中的28座,占据70%的市场份额。阿联酋Lamprell船厂、大连船舶重工、南通中远船务、招商局工业集团、外高桥船厂、吉宝美国船厂等6家船厂分享其他1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

2012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延续了前两年景气的发展态势,全年订单总额超过了600亿美元,成交各类装备331座(艘)。其中,韩国获得230亿美元订单,新加坡获得170亿美元订单,中国和巴西各获得80亿美元订单。

2013年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热度不减,成交金额达330亿美元,同比增长22.22%。其中,韩国获得140亿美元订单,中国获得80亿美元订单,新加坡为45亿美元。

1.3 国内产业布局与区域态势

1.3.1 整体战略布局特点

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抓住国内外市场机遇,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在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领域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2010年年产值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占世界市场份额约为7%。2012年,我国海洋工程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11年的不足10%提高到15%以上。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聚集度的区域性布局,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浅水海洋工程装备自主设计和建造,部分海洋工程产品具备了总承包能力,并且在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等部分领域形成了自主品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已取得突破,承接了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海起重铺管船、深海钻井船和30万t FPSO等多个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初步具备了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我国80%以上的浅海装备已能实现自主设计,尤其在FPSO的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方面有所突破。

1.3.2 各省市技术优势、特点与分析对比

从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建造上看,我国各省市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已能承建系列大吨位 FPSO(大连重工等)、自升式钻井平台(大连重工、莱佛士、中远船务等)、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大连重工、莱佛士、中远船务等)、导管架平台(海油工程等)、大型起重船(莱佛士等)、深海铺管船(熔盛重工等)等多种海洋工程装备。国内已有和在建及拟建的海洋工程基地见表1。

表1 国内已有和在建及拟建的海洋工程基地

2 上海海洋工程产业现状基础、优势与问题

2.1 技术基础与优势

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处于长江入海口和东海交汇处,地理优势明显。上海在发展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方面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上海的基础工业、航运业、金融业也有着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6]。

2.1.1 研发资源储备和能力

上海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设计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及国家工程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研究、总体设计、结构性能、建造工艺、关键技术、信息集成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海洋工程研发体系,在国内具有行业领先的科技优势。

2.1.2 产业基础与配套

在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上海聚集了多家国内现代化程度高、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总承包和总装生产能力,在业界具有良好口碑。通过近几年快速发展,上海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已先后批量建造了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成功地打造了上海的海洋工程品牌。

在海洋工程配套业方面,上海具有雄厚的配套产品制造业基础、迅猛的科技经济发展势头、强大的人才聚合效应、不断完善扩大的贸易服务和对外合作交流等,必将在技术、研发、人才、资金、服务等方面为发展船舶配套业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业提供更大优势。

2.1.3 产业与研发水平

上海是我国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重要基地,已具备较强研发和制造能力,在 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国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创造了“多个”第一。如:上海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2011年5月建造的具备12缆8000m拖缆作业能力的深海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正式交付使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了我国第一艘双体钻井浮船“勘探一号”,该公司成功交付的6艘14.7万m3液化天然气(LNG)船,实现了中国LNG船建造的零的突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30万t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海洋石油117”是全球吨位最大、技术最新的海洋工程船舶,2011年交付的 3000m深水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在深海工程装备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公司研发的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产品,无论是接单量还是建造实绩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上海在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上,作为一种“中国力量”的代表正在迅速崛起(见表2)。

表2 上海与国内主要海洋工程基地分析对比

2.2 社会经济需求与前景

2.2.1 对上海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海洋工程是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和强国的重要一环。从战略上讲,开发海洋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是我国能源的迫切需要;从机遇上讲,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前景普遍看好,发展海洋工程产业正当其时。应该看到上海实力强大的船舶制造能力,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基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朝气蓬勃和蒸蒸日上的社会大环境。海洋工程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应该紧紧抓住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南海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机遇,加强深海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的研发与基础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影响大、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核心技术瓶颈,集中力量予以突破,并且逐步形成面向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以及引领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基础与平台。

2.2.2 对上海产业链升级发展的推动作用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的先导性产业。海洋工程装备是集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制造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装备,涵盖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相关配套设备制造业,是与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相关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对于自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带动上海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2.3 对上海产业战略布局的影响

国家高度重视海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把发展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主要内涵的海洋工程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产业不仅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他还涉及了造船、海洋科学和工程技术、地质、气象、生物、机械、电子、采矿、运输、冶金、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其覆盖面之广和涉及科技领域之多或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拟的。同时对造船业、海洋运输业、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海底油气开发、海洋农业、海洋化学资源提取、港口工程、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冶金工业等相关产业都有着强势拉动和辐射作用,也必然会促进这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对上海的产业战略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科技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2.4 对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重要作用

上海是我国现代造船工业的发源地,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现在已经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最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心之一,科研设计院所聚集,造船和配套设备企业集中。同时,上海作为我国沿海和沿江两条经济带交汇点的经济中心城市,自然和经济的优势得天独厚,并将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在上海这座经济发达、科研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海洋工程产业拥有较多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包括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研究基础优势、产业基础支撑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以及综合服务配套优势。无论从学科布局的合理性来看,还是从工业基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研发基地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互动机制来看,将海洋工程产业作为上海重要的发展领域并加快建设步伐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2.3 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发展主要存在问题

上海地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产品主要还是集中在船用主机、曲轴等动力、推进系统上,国内承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其设备大多数由国外制造配套,基本上无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在海上钻井成套设备、甲板机械、特种设备、船舶自动化及通讯导航设备等高端配套产品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均有较大差距,与实现国家提出的配套国产率目标差距很大。上海地区在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业上进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链,在少量关键技术上开始有所突破,相关配套产业链有待继续加强、整合和突破。

2.3.1 核心技术研发瓶颈

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方面,目前世界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生产商大多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的船企,设计商多为美国、挪威、荷兰等国的企业,运营商则主要集中在美国。我国的海洋工程设计整体能力较弱,我国承建的海洋工程装备,涉及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院所和企业,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大多集中在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上,而前期的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均需从国外购买和引进。因此,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领域,设计院所和高校应逐步形成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开发和概念设计、基本设计能力;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应完善自身施工设计能力,并逐步形成基本设计队伍,这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的发展趋势。

2.3.2 核心技术掌控能力不足

上海地区相关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建造方面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目前优势已不明显。虽然近几年承接了一批海洋工程装备高端产品,在深水海洋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总量和规模上,曾一度落后于江苏、辽宁和山东的快速发展步伐。因此从整体上看,上海地区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研发能力、建造技术、配套体系都比较薄弱,缺乏原创力和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完整的研发体系和形成竞争合力。虽然有个别企业走在前列,但关键技术方面尚待攻破,成套完备的工艺技术尚未完全掌握,在提高水平和能力方面还有待时日。

2.3.3 若干重要子领域存在差距

上海在已能承建的众多海洋工程装备中,多种海洋工程装备的关键部位和关键技术包括:FPSO单点系泊系统、自升式平台升降装置、燃气透平装置等,仍未打破国外的长期垄断。此外,某些先进技术产品如张力腿平台(TLP)、立柱式平台(SPAR)、LNG-FPSO等尚不能建造。因此,完善已形成建造能力的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技术,提高建造质量和效率,突破主流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建造关键技术,逐渐形成新型海洋工程装备自主开发能力和总承包能力将是上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推进海洋工程领域和重点方向发展建议

3.1 产业升级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与原则

3.1.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以建设海洋强国为导向,立足科技创新,完善支撑体系,依托实际项目进行高端产品的自主研发,重点突破海洋深水装备、钻井装备、生产装备、工程船舶等设计建造核心技术,充分发挥上海在技术、研发、人才、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设计、专业化制造及设备配套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海洋工程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将上海建成以海洋油气开发为主体、以海洋高科技为先导、对相关产业有强劲的辐射功能和经济拉动作用的国内最具实力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总承包基地,从而全面提升上海及我国海洋工程的技术水平,实现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跨越发展[7]。

3.1.2 发展目标

以“十二五”为新起点,海洋工程装备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经过 10~15年的艰苦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海洋工程科技之都,形成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设计、建造和工程总承包的核心力,力争成为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总包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及辅助作业船舶研发向产品系列化、技术能力全面化、海洋工程标准体系化迈进。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装备种类多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特别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

3.1.3 发展原则

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要对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开展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重大攻关计划研究,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上海海洋工程设计制造产学研集群为核心,建设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和科研基地,发展成为集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荟萃的研究中心,推动和引领我国整个海洋工程产业的前沿发展,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提供坚实的前沿技术支撑。

3.2 推动产业领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工程装备必须先行,要以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强国,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梦。对接国家战略,着力推进海洋工程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保持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在国内的领头羊地位。

3.2.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产业战略定位

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抓紧制定上海市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工程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升和确立海洋工程战略地位,重点支持、做大做强上海海洋经济和海洋工程产业,使上海成为海洋经济和海洋工程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海洋经济和海洋工程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有关委、办、行业协(学)会及相关造船集团组成,以加强产业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

3.2.2 充分发挥2个示范基地引领作用

紧紧抓住国家将崇明长兴岛和浦东临港新城列为首个国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示范基地和首个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加大海洋科技和海洋工程产业支持力度,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向长兴岛和临港集聚,着力提高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总装集成能力,将长兴岛打造成为具备总承包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制造基地,将临港新城打造成为“海洋高新科技集聚区,海洋高新科技创新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区”。

3.2.3 组建产学研一体化研发机构

推进海洋工程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必须集聚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建议由政府财政拨款或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整合优势力量,组建产、学、研一体化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机构,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基础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实现人才、技术和资源共享,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建立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组织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企业,并联合检验机构、用户单位等建立海洋工程产业联盟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业务分包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为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海洋工程产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并为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保障。

3.2.4 开展智能制造和高端技术服务

整合海洋工程二、三产业,形成海洋工程新业态,建立海洋工程研发链、产业链、市场链相贯通的现代化海洋工程产业体系。发展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公司,筹建海洋工程“大数据”服务公司,开展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工程研究,建立大数据和数据模型,建立全球营销和服务网络,为用户开展智能制造和高端技术服务。

3.2.5 打造海洋工程科技之都

上海要向休斯敦学习,紧紧抓住“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和人才密集的综合优势,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等全球资源,扩大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影响力,使上海海洋工程产业与全球技术创新平台实行对接、嫁接,将上海打造成为海洋工程科技之都,引领中国海洋工程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3.2.6 加强深海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和共性技术研究

紧紧抓住我国南海深海油气开发的重要机遇,以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走向深海为契机,加强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和配套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针对影响大、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核心技术瓶颈,集中力量予以突破,逐步形成面向未来市场需求以及引领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基础与平台[8]。加快自主创新进程,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建造技术的跨越发展。当前或可设立专项,学会牵头,著名专家为骨干,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针对海洋工程装备(特别是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实质性调研、分析和梳理,形成具有指南性质的重点攻关领域和能起到突破一点、带动一片效果的相关专题,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持续深化发展。

3.2.7 大幅度提高海洋工程设备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海洋工程装备的配套是制约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瓶颈问题,要做好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业的生产能力布局和调整工作,优化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结构,积极培育优势产品。对海洋平台甲板机械、深水锚泊系统、海洋平台大型电站等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产品,提高系统集成配套能力,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际著名品牌。加快实现动力定位、海洋观测和检测设备、水下生产系统等高附加值海洋工程设备和系统的本土化率。整合优化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链,建立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业的协作机制,加强协作与沟通,形成互动与互惠,从而推动海洋工程配套业的持续发展,大幅度提高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3.2.8 加速培育创新型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创新型领军人才脱颖而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有计划地积极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总承包人才、海洋工程行业咨询人才、装备软件开发人才、关键设备系统研发人才。“花大心血,下大力气”,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成就人才。力争在5~10年内重点培养一批船舶与海洋工程各学科、各技术领域具有强烈创新意识,能凝聚、带领创新团队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级专家与大师级领军人才,这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3.2.9 加强国内外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撑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上海的区域优势、规划优势、企业优势、研发优势、配套优势,以及上海的人才吸引力、技术号召力和在其他各领域中的影响力,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现代服务业,组建多种形式专业服务公司,以优质服务和良好“软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厂商和设计公司来沪投资和海洋工程项目落地。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及投资咨询服务、信贷融资服务、保险和担保服务、各类法律服务等,为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撑。

3.2.10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海洋工程产业扶持政策

1)在前期研发、新产品研发、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融合等方面,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性资金支持。

2)建立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基金,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的信贷融资支持力度;鼓励研发单位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创建风险投资基金;加强银企合作,对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实行抵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工程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3)制定税收、进出口等相关开放政策,实施全额贴息、关税减免,减免报关手续费、快速通关等扶持政策,并借力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发展海洋工程产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4)探索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参与组建租赁公司,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公司订购海洋工程装备,继而拓展租赁业务和海洋工程服务业。

4 结 语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编制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等相关规划,上海造船界应该看到我们强大的船舶制造实力,雄厚技术力量的科研基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朝气蓬勃和蒸蒸日上的社会大环境,对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紧紧抓住我国南海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机遇,着力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增添一份力量。

[1] 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Z],2011.

[2] 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Z],2011.

[3] 工业和信息化部.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1.

[4] 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行业技术发展报告[R],2009.

[5]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上海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发展报告[R],2011.

[6] 缪国平.上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与展望[R].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研讨会,2011.

[7]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上海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报告[R],2012.

[8] 周国平.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和支撑技术分析[J].船舶与海洋工程,2012(1): 15-20, 37.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装备海洋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海洋工程无损检测的特点分析
爱的海洋
解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基于采购优化的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材料追溯管理技术研究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