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的比较

2014-05-06 21:28:13贺颖英祁继良李亚南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比较

贺颖英 祁继良 李亚南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4-000-01

摘 要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平原条件下对高原训练的模拟,本文主要从训练方式、运动训练负荷、适应性的持续能力及训练计划安排等方面对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进行比较,从而阐述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优势,有利于间歇性训练的推广。

关键词 间歇性低氧训练 高原训练 比较

所谓高原训练,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运动员组织到适宜的海拔高度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高原训练始于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由于墨西哥地处高原地区,许多地处平原的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运动员(尤其是耐力运动员)适应高原地区缺氧的环境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赛前为本国选手找一块与墨西哥相似的高原地区进行训练。墨西哥奥运会的结果显示,长距离耐力项目的优胜者均进行过高原训练。而且人们发现,经过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回到平原后,运动成绩比在平原训练的运动员提高得更显著。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高原训练对中长跑等有氧运动项目效果显著,当今比赛中,许多长距离耐力项目的优胜者均得益于赛前的高原训练。而间歇性低氧训练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前苏联的斯特列尔科夫博士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这种训练方法最初用于临床医学治疗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后来才用于运动训练的实验研究及运用,其主要方法是在平原条件下借助专用仪器,使运动员吸入低氧分压混合气体,从而接受类似于高原的低氧性缺氧负荷。

一、训练方式的差异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能增强是机体对持续性运动负荷的适应反应。大运动量引起的组织缺氧会引起并引导组织的适应性变化。负荷强度越大,其适应性效应越大,但强度过大的负荷会造成细胞损伤,引起免疫功能下降,易出现过度疲劳及运动性伤病。高原训练是利用高原缺氧的特殊环境,除运动训练负荷外,再施以低氧性缺氧负荷,增加了机体负荷强度,从而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然而,高原地域条件限制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又成为高原训练的障碍。而间歇性低氧训练是在平原条件下,借助专用仪器使运动员吸入低氧分压混合气体,从而接受类似高原的低氧性缺氧负荷。将其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和常规训练穿插进行。把高原训练中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的模式改为平原训练外加模拟高原缺氧负荷的模式。二者具体方式比较如1。

二、运动训练负荷的差异

在高原训练中,机体要同时接受由低氧空气所造成的缺氧(即低氧缺氧)和由于大强度运动训练所造成的缺氧(即负荷缺氧)的刺激,从而使其承受的运动强度较之平原训练下降。如果降低海拔高度,加大运动负荷时,机体又失去接受更大缺氧负荷的条件,如要保证一定的负荷,海拔高度不能下降太多,因此,高原训练中低氧负荷与运动负荷同步实施会限制其训练效果。高原训练由于高海拔所特有的低氧性缺氧负荷为缺氧适应能力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会减小运动训练负荷量及强度,有使平原训练所获得的神经、肌肉的适应性降低而冒失去最佳竞技状态的危险。间歇性低氧训练则是平原条件下的常规运动训练与低氧性缺氧负荷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即低氧性缺氧负荷训练与旨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常规训练交替进行,通常安排在运动负荷结束之后,从而避免了两种负荷相互制约的矛盾,保证相应运动训练负荷量,提高運动成绩。

三、适应性的持续能力的差异

高原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机体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但运动员返回平原后,由于失去了高原地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缺氧环境条件,已经形成的各种适应产生在新的条件下应激,使高原训练效果退化。而在间歇性低氧训练中,低氧性缺氧负荷是通过专用仪器对平原空气中氧的容积百分比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获得的,很容易得到,可以在运动训练以外的任何时间进行,而且可以一直持续地进行训练,不存在训练效果退化的问题。

四、训练计划安排的差异

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计划安排方面,如果训练计划安排的科学、系统,可以保证运动员成绩的稳步提高。在高原训练中,由于运动员要往返于平原和高原之间,从时间和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与改进方面看,系统训练计划的实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间歇性低氧训练则可以避免往返迁涉,能保证训练计划的系统性,还可以节约经费开支,顺利地完成训练计划,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综上所述,间歇性低氧训练优于传统的高原训练,解决了高原训练面临的难题,如寻求合适的高原训练基地,大量的经费开支以及人力物力等。但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研究还不够具体不够深入,如果想要更好地利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还必须更深入更具体地对其进行研究,比如与个体差异相对应的低氧暴露时间、训练内容、空气含氧量、耐力提高后的维持时间等。

参考文献:

[1] 段意梅,李顺昌,孙涛,苏全生.几种低氧训练模式的比较[J].四川体育科学.2007(02).

[2] 邱晨.体育运动中的间歇性低氧训练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3] 魏高峡,徐刚.传统高原训练、HiLo训练及间歇性低氧训练之理论比较刍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4] 王萍萍,刘凯勋,熊正英.不同形式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影响的机制[J].四川体育科学.2009(02).

[5] 苏志雄,郝选明.高原训练、高住低练与人工低氧环境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02).

猜你喜欢
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32:19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6:57:19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6:47:37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47:14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