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波
13去14来,冷眼相看
■文:胡 波
2014年1月份国内各大车企纷纷宣布各自2013年的产销业绩,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单看销售数据,过百万的合资品牌车企有5家,其中两个大众就完成销量超过310万辆,约占全国乘用车年销量的17%,而北京现代成为第3家单一品牌年销量过百万的车企,上海通用则依靠旗下3大品牌完成销量157.52万辆,但被一汽-大众超越。
实际上,一汽-大众完成超越是迟早的事。无论是从产能和产品、渠道和体系,以及人力的储备和对中国市场的认识程度,一汽-大众无疑是对本土化发展理解得最到位的,也最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潜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营销服务体系。2013年初,一汽-大众完成“四到六”的区域事业部重新划分和调整,各事业部总经理均为销售公司副总级别,且大部分有德方搭档,同时均标配市场、销售和服务总监岗位,更进一步集中和强化了区域事业部的职权和功能。同时,通过继续深化实施早在4年前就已经提出的“两大计划”,以及多款重量级新车型的相继上市、三厂(成都工厂)的产能全面释放等,都促成了一汽-大众的这次超越。
对于两个大众来说,2013年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DSG”了,但似乎这件事情并未对两个大众的销量产生什么影响,在很多地方,大众的车型仍然供不应求,为什么呢?只能说大众品牌自身的产品实力确实很强,对消费者的态度也够负责任,但同时也难怪对手们的竞争力有限。丰田、本田由于车型改款换代速度慢,再由于“钓鱼岛”的影响仍在持续,无法对大众构成威胁;东风日产倒是步步紧逼,将要迈入百万俱乐部;而长安福特则凭借新福克斯和翼虎异军突起,后程开始发力。
其实,中国的汽车销量是不是在全球继续保持第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实力是不是有所进步和提升,是不是通过国外的合作伙伴学到了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多关注我们自身是否在快速发展中从诸位“师傅”身上学到了真本领。
相比合资车企,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道路一直都很坎坷。在2013年的自主品牌车企里面,长城、吉利、比亚迪的表现都不错,长城的SUV实力不俗,吉利的产品线和核心技术都有了很大进步,而比亚迪则脚踏实地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包括长安、江淮、上汽等自主品牌的进步也有目共睹,无论产品设计、工艺质量等都进步明显,只是还需要时间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在自主品牌里面还有一个企业更需要关注,那就是奇瑞。虽然奇瑞2013年的销量业绩并不理想,但奇瑞已经为自己找准了定位和方向,我们应该理解其全面转型所带来的阵痛,而E3、艾瑞泽7和瑞虎5的市场表现证明奇瑞已经开始走出谷底。
2013年国内各车企的销售业绩全面飘红,乘用车总销量15.7%的同比增长更是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但一系列佳绩的背后,我们应当冷静下来,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能总是依靠大多数“代工厂”而获得世界的关注,“用市场换技术”的时代总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如果我们总是提供市场,而未能真正获得技术,未能做到学以致用,就算2014年我们还能继续保持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位置,但我们也许真的笑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