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
提要:2013年11月5日,《大连晚报》以“22年前穿超短裙女孩我们想听你讲美好的往事”报道开篇,寻找1991年新华社记者在大连街头抓拍的新闻图片女主角。报道历时半个月,发稿13篇,图片11幅,系列报道收到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2013年11月13日,新华社记者专访照片主角陈晓露,详细报道“大连全城寻找穿超短裙女孩”新闻事件始末。系列报道体现了媒体独家创意和对新闻核心价值的不懈追求,彰显职业新闻人的新闻理念。
关键词:大连晚报老照片核心价值
一、新华社老照片本土化传播
身着超短裙、回眸一笑的大连女孩图片,是新华社记者1991年在大连街头抓拍的,意在呈现大连女性服饰着装的大胆与时尚,这张图片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符号。2013年11月4目,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新华社再次刊出这张老照片,形象传达出改革开放3S年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照片中的女孩很可能是大连本地人,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她是否知道自己是22年前的新闻人物呢?”当晚,《大连晚报》对这张照片的处理别出心裁:围绕照片中所提及的“大连”这一重要地理元素,发动晚报的读者,寻找22年前照片中那个穿超短裙的大连女孩,让新闻人物回归本土。此外,晚报记者还找到当年的照片拍摄者张晓龙,如今新华社辽宁分社的编委,请他讲述照片拍摄的背景。张晓龙说,1991年正值第三届大连国际服装节期间,他想拍一张反映大连城市活力、展示大连人服饰风采的照片。大连当时最繁华的天津街,是他蹲点抓拍的首选地段。天津街、90年代女孩流行的超短裙——报道中的这些字眼,一下子勾起大连人的回忆。结果,寻人启示见报的第二天,图片主角陈晓露就找到了,现居住在大连北部的瓦房店市。许多读者还纷纷打来热线电话、网络留言,打听陈晓露现在的生活状况。大家讨论最热烈的是,报道让八回想起90年代大连街的生活景象,城市变化之快让人感慨不已。
理想的报道效果得益于晚报对这张图片的落地处理,得益于最大限度地挖掘这张图片的新闻资源,借一幅新闻图片,将本土新闻“吃干榨尽”。正是由于新闻事件地理上的接近,拉近了大连本地读者与新闻图片的心理距离。身边人、身边事儿更能吸引受众关注,地方媒体需要有意识地对国内新闻进行新闻本土性和地方化切入,方能吸引本地读者。同时,立足地方特色,也有助于促进地方媒体新闻报道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与其它媒体区别开来,实现差异化报道。
二、“小人物”小视角烘托中国变迁大主题
小人物小视角,却能反映大事件、大变化。从新闻专业性角度来看,晚报“寻访穿超短裙女孩”系列报道,体现了职业新闻人较高的新闻敏感度,记者能够契合新闻由头,通过时代大潮中的小人物,切中社会变迁脉搏。
《大连晚报》2013年11月4日的业务例会讨论新闻选题时,发现新华社再次刊登的“穿超短裙女孩回眸一笑”新闻图片镜头很有时代感。当晚值班编委敏锐地意识到,当年被抓拍的青春靓影应该已是人到中年,新闻人物的变迁其实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缩影,从她的身上能折射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11月5日,在这个新闻理念引导下,晚报以报社的名义,发布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寻人启示”:“22年弹指而过,不知照片中这位女孩如今何在?她应已进中年,或许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着超短裙的回眸一笑会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线……”为了突出这个报道,编辑还特意在头版做了导读,进行强化处理。
11月6日,新闻主角陈晓露浮出水面,昔日穿超短裙的女孩现在已是一位50岁的家庭主妇。从报道中可以了解到,陈晓露家境殷实富足,住上了近200平方米的房子。接下来,晚报的报道主题也逐步提升、凝练,形成鲜明的焦点话题:《那回眸一笑凝固成一个时代的符号》(11月14日)、《普通照片集体记忆大连倩影时代符号》(11月15日)、《浪漫之都里爱“浪”的追梦人》(11月16日)。从标题可以看出,稿件的新闻叙述框架已被媒体先行植入,陈晓露已转换成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和符号。相隔22年,陈晓露再次成为全国媒体追踪的焦点人物,而无论是当年“穿超短裙女孩”的新闻图片,还是如今的新闻人物陈晓露,两次报道的主旋律仍然没变。
三、多种新闻写作体例放大新闻价值
在《大连晚报》“寻找穿超短裙女孩”系列报道中,尽管篇数不多,但是报道形式、手法体现多样化特征。报道中不仅有常见的新闻消息体裁,还有“采访侧记”“花絮”“新闻链接”等多种形式,各种文体穿插运用,灵活地将寻访报道台前幕后的细节一一披露出来。例如,11月6日的《一次穿越22年的温情速递》,讲述此次策划报道的动因:“我们心里也在打鼓,22年了,人海茫茫,也许她压根就是一个大连的过客,上哪里找她啊?”真实再现了策划报道推出之前的顾虑。
11月7日,在报道读者微博热议时,《好一幕<大连晚报>版的“致青春”》这篇报道中,记者直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简洁、明朗,生动展示了编读之间的互动往来。系列报道最后一篇报道是评论——《浪漫之都里爱“浪”的追梦人》(11月16日)“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评论开篇第一句话,引用了罗大佑《追梦人》歌词,富有感性色彩的歌词再次点亮这次策划报道的主题。显然,评论也是这个策划报道的有效延伸。
四、微传播时代应重拾新闻专业主义
《大连晚报》“寻找穿超短裙女孩”系列报道,收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国内各媒体平台竟相关注和转载,通过晚报官方微博转发就达到3200多次。笔者想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就信息传播效果而言,取决于新闻内容的合金量。即使是微传播、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职业新闻人的新闻敏感和娴熟的写作手法技巧,依然是当前新闻人的看家本领。
从《大连晚报》“寻找超短裙女孩”系列报道中,至少可以悟出这个道理:传统报纸在数字化面前,不应该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悲观。无论媒体的形式如何变化,用户搜索的、分享的还是内容,只是这个内容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不同的载体上,“变”与“不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说,在微信、微博等各种意见表达渠道丛生的微传播时代,新闻从业的门槛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正如《新京报》总编辑王跃春所言,谁都会做饭,但不见得每个人都是厨师。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的时代,更应该强化新闻人的职业能力素养,回到新闻出发的地方。只要受众对高质量的新闻基本诉求不变,新闻人就不应迷失,新闻理想就不应泯灭。挖掘新闻核心价值,寻找事实真相,仍然是新闻从业者的努力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