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资源优势 倾力打造特色示范镇

2014-05-05 03:09王祥平
重庆行政 2014年2期
关键词:集镇特色旅游

王祥平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渝东门户”巫山县境内,地处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上游,距县城陆路63公里、水路30公里,坐拥千年古镇,紧邻国家5A级风景区小三峡,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化旅游名镇。全镇幅员面积18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692亩,辖27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56889人,三峡工程搬迁安置移民2.3万人,是三峡库区典型的移民重镇。辖区大宁河、洋溪河、马渡河纵横交错,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130米,年平均温度18.1℃,生态植被良好,气候温和,是理想的宜居和生态涵养度假胜地。交通、旅游、历史、文化构成大昌镇特有的四大优势“名片”。

近年来,大昌镇巧打政策机遇牌和资源优势牌,围绕“三区一中心”的特色城镇发展目标,强力推进“旅游强镇、文化名镇、物流大镇”建设,已将大昌初步打造为川、陕、鄂、渝4省(市)交界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巫山县江北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小三峡黄金旅游线和巫山县北部旅游观光走廊的中转站,全市旅游新干线3个特色示范镇之一。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巧借文旅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

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作为特色镇建设的聚集效应点,围绕“文化名镇、旅游强镇”建设,探寻旅游产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配套的支撑点,强力推进实施“一圈两线一点”发展战略。

——构建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圈。大昌历史悠久,从商周时的泰昌到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经历了数千年的苍桑历史。大昌文物古迹丰富,地下有西周文化遗址,地面有千年古城,文物保护单位达175处。三峡工程后,大昌古镇得到了原貌复建,依托古镇的历史名片效应,将历史文化与小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成功探索出“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子。一是突出规划布局。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蓝图,按照“一圈”发展定位,启动新城旅游精品打造工程、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抓住前三峡移民困难帮扶机遇,申报帮扶资金达3500万元,成功打造移民就业展示街、民俗风情体验街、特色产品加工街,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新干线特色示范镇。二是突出景区保护。下大力保护以“温家大院”为名片的明清徽派仿古建筑群,扶持大昌雪枣、编织等传统工艺发展,着力拓展古香古色的历史文化城镇内涵。三是突出旅游形式创新。通过三峡国际红叶节、艺术电影周、大昌文化艺术节、世界龙舟锦标赛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出会展、赛事等旅游新业态,大昌已成为三峡游线路的必经点,千年古镇品牌得到了精品化包装和有力推介。

——开发两条跨区旅游精品线。全力打造小三峡-大昌湖-大九湖,大昌湖-巫溪两条跨地区精品旅游线。注重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正抓紧开发由月牙湖和月亮湖组成、面积达18平方公里的大昌湖,着力规划打造水上游乐、环湖路观光、摄影基地等旅游新项目,使大昌成为集休闲度假、水上垂钓、竞技娱乐为一体的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发源地”。同时,借助大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等旅游景点的有机延伸,以及渝陕鄂三省交界边境镇的交通枢纽优势,着重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开展特色镇建设,促使大昌成为两条出境环形旅游热线的“心脏”。2013年,旅游产业收入已突破5000万元。

——打造一个新的生态观光点。以生态观光为导向,借助古寨门、天然石寨、古作坊、古炮台等历史遗迹,以及9个深潭、天然溶洞、双层飞悬瀑布等独特自然景观,成功将九龙谷包装成江北片区最大的“自然盆景”,并以此有效带动周边村社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等蓬勃发展,成为大昌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二、巧借自然条件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区

将现代化农业产业模式作为特色示范镇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撑点,以产业反哺城镇化建设。

——盘活劳务经济。坚持“规模化、市场化、城镇化”转移思路,将解决移民本地就业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建立微型企业一条街,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载本地就业1000余人。通过产业转移、自主创业等举措,逐年推动“农民变市民”进程,每年实现劳务收入1亿元以上。

——盘活畜牧产业。以无公害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通过政府扶持、抓户带片,走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路子,年出栏生猪8000余头,禽类养殖23万余只,山羊5000余只,年实现畜牧产值1亿余元,“白果羊肉”已成为巫山家喻户晓的美食品牌。

——盘活三带农业。坚持“麻竹产业示范发展,烤烟与果园大力发展,药材与蚕桑扶持发展”的思路,着重发展高中低三带特色种植业,高山带发展烤烟、魔芋、药材、林菌4000亩;中山带发展蚕桑、干果15000亩;低山带发展柑橘、麻竹、蔬菜20000亩。以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厂、微企一条街等模式,初步形成产、加、装、销一条龙发展模式,年产值达3亿元。

三、巧借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涵养度假区

——做好集镇美容。以推进基础硬件升级、特色街道打造、综合功能配套和公益设施提档为主线,推进“集镇绿化”:完成“一园三街”绿化改造升级,实施集镇“房顶种绿、阳台植绿、立面铺绿”,形成“城在林中立、人在树下行”。推进“集镇亮化”:完成集镇夜景灯饰工程,街街灯火通明。推进“集镇美化”:城区停车场、市场、管网电缆规范整洁,小区实行常年环境维护整治,楼房高低错落有致、风格统一,公众场所LED投入使用,集镇视觉美感极佳。

——做好乡村换颜。10余条村级道路硬化已全面完成,重点出入境公路实现“白改黑”; 危旧房改造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建成营盘、七里、白果3个农民新村,“巴渝魅力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农村低保控制在2.46%以内,城乡居民养老参保率达95%、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广大乡村越变越美,百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做好生态涵养。依托大昌湿地公园重点生态旅游项目实施,抓好蓝天碧水青山管护,规范原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已全面启动500亩花卉基地建设,成功新开辟洋溪河漂流等乡村旅游新项目,湿地公园建设成后,将对大昌集镇形成环绕式生态涵养,成为全县最佳乡村旅游观光景点和最具规模档次的度假胜地。

四、巧借区位地理优势,着力打造片区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实施交通畅通工程。以大昌集镇为枢纽,完成水口大桥、关门岩大桥建设和通集镇公路全硬化,构建环大昌湖道路交通网。投资9亿元的“巫大”快速通道工程已纳入规划,大昌至神龙架景区的“大九路”旅游通道工程2013年底已投入使用,巫山、巫溪、神龙架“小金三角”旅游和物资集散的“神经元”即将成形。出入境客运设施已全面升级,客货运码头已完成扩规扩容。连接大昌的水陆通道已形成网络全覆盖,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前置条件基本成形。

——实施产业升级工程。结合全县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大昌 “113”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着力促进“专、精、特、新”的农副产品新型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淘汰一批条件落后、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充分发挥微企示范一条街的示范带动作用,利用麻竹、水果、蔬菜等主打产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培育了以“巫山县纯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典型的70余家特色生态产品微型企业,生产了竹笋、菇类、大头菜、萝卜干等一批独具特色、纯天然的绿色农副土特产,产品远销10余个省市,市场前景极佳。生态经济已成为助推大昌特色镇建设的强力“推进器”。

——实施商贸提档工程。坚持以“商旅融合”扩大外来消费,以城镇化建设释放内需潜力。以集镇为中心,对现有农贸、商贸市场进行规范,抓紧新建农产品商贸中心,加大农商、农超对接力度。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以营盘、白果、七里三个居民安置点为骨架,逐步建立镇村二级农贸、商贸集中交易点,激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积极筹划开展类似“大昌文化艺术节”形式的大型会展活动,刺激拉动片区消费,繁荣全镇商旅经济。

大昌将牢牢把握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及市县的各项政策机遇,以旅游新干线特色示范镇建设为契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促进“三区一中心”的建设和提档升级,将努力把大昌建设成为旅游强镇、文化名镇、物流大镇。

作者: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集镇特色旅游
特色种植促增收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中医的特色
陈集镇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地质灾害频发山区聚落安全性探索——以横断山系的集镇和村庄为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