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谋新路 扶贫搬迁显成效

2014-05-05 02:57向武
重庆行政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村农户旅游

向武

2013年,重庆市彭水县扶贫工作在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以乡村旅游、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整村扶贫和片区开发等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探索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确立旅游扶贫的重要地位

2011年,重庆市启动全市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美丽高山·纳凉胜地”,给彭水县高山边远山区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县扶贫办依托生态扶贫移民点太原镇麒麟村、靛郁山镇玉泉新村、长生镇的长湾村等居民集中居住点和扶贫移民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参与乡村旅游农户达到227户,接待游客3.8万人次,乡村旅游农户收入达到132万元,户均收入5800元。2012年,彭水县以建设保家镇老云顶-长生镇水田坝-岩东乡岍山坝花海、田园风光型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靛水街道文武居委-润溪乡菖蒲塘-樱桃井-靛水街道野鹅池-摩围山森林公园-靛水街道桂花新村茂林、清凉型环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两线”为重点,依托摩围山、阿依河等景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启动了桂花新村、菖蒲塘、樱桃井、野娥池、白果坪为重点范围的摩围山乡村旅游市级示范点建设工程,建成摩围山桂花新村乡村旅游点和石新村、阿依河岩头坝、坝竹村3个乡村旅游县级示范点。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乡村旅游点周边蔬菜、土鸡、牛、羊等配套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扶贫农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2012年,全县新发展乡村旅游农户338户,床位1800张,接待游客8.1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51万元,乡村旅游农户户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2013年我们相继在长生镇长湾村、岩东乡岍山村举办了首届乡村油菜花节,在善感乡周家寨成功举办了乡村旅游开游仪式。完成鞍子苗寨、善感周家寨、郁山玉泉新村、保家桃花山庄、长生长湾、岩东岍山的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和相关基础配套建设。同时,努力推进了靛水街道桂花新村、野鹅池和润溪乡白果坪、樱桃井、菖蒲塘等摩围山乡村旅游接待点建设,建成有1500张床位的5个相对集中的乡村旅游接待基地,力争2014年5月前开门迎客,积极打造彭水摩围山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动员和组织37名农家青年参加市扶贫资助的黔江旅游学院学习旅游管理知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培养后续人才。县扶贫办倾力打造菖蒲塘乡村旅游示范点,该乡村旅游示范点于2013年初年初开工建设,现已初步建成。其特点是集乡村旅游、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扶贫产业于一体,目前已发展乡村旅游接待农户18户、床位212张;扶贫移民集中安置农户63户、307人;发展魔芋400亩,种植蔬菜150亩,野山鸡繁育场1个。农户危旧房屋改造55户,有59户实施“一池五改”项目,新建街道1400米.该项目以避暑纳凉型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实行乡村旅游、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三结合,配套实施观光型农业产业。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业主实施、群众参与”模式;走大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农业产业,产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路子。依托摩围山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基本要素具备,旅游扶贫效益逐渐凸显。

二、生态扶贫探新路,确保搬迁取得实效

为了认真落实好贫困户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尽力克服“搬富不搬穷”、“搬近不搬远”的现象,我们通过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摸清情况,充分整合农村宅基地复垦、贫困户差异化补助、产业扶持、社会帮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好贫困对象的搬迁,对贫困人口扶贫搬迁作了有益的探索。全县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80万元,计划完成扶贫搬迁任务2350人。预计2014年3月前完成搬迁任务。主要做法:一是以集中搬迁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集中安置点主要有润溪乡的白果坪和菖蒲塘、龙塘乡的茶店新村、太原乡区阳扶贫搬迁安置点、桑柘镇的白龙村、善感乡的周家寨10余等处。二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如白果坪安置点与摩围山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相结合,白龙村的搬迁安置点与食用菌种植相结合,为搬迁农户增收奠定了基础。三是探索了整体搬迁的新路子。 从2013年开始,我县对龙塘乡的石园村(贫困村)实施整体搬迁, 全村140多户557人中,有意愿搬迁的村民达到330人、80余户,占全村的59.2%和56.4%。目前,已完成房屋建设2500余平方米,74户、286人2013年内搬迁入住,其余农户大多完成了宅基地规划。

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推进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重点的连片扶贫攻坚,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市实施50万人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彭水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将乡村旅游与扶贫搬迁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将彭水建设成旅游中等城市的目标。在扶贫搬迁中,努力克服“搬富不搬穷”、“搬近不搬远”的现象,使扶贫搬迁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旅游成为扶贫搬迁的保障。主要做法有:一是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各乡镇在开展扶贫搬迁工作时,重点以集中安置为主,将边远山区的农户集中安置在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农户自建和代建的建房方式。集中统一安置的方式,更加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配套产业的发展以确保搬迁户有稳定收入来源打下基础。二是充分整合政策资源,缓解农户资金困难。为缓解农户搬迁压力,让更多的困难农户能实施搬迁,搬迁农户可同时享受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宅基地复垦、差异化补助等补助政策。对在重庆市区域内自行购买建筑面积低于90平方米、交易价格低于当地市场均价的首套住房进行安置的搬迁对象,免交房屋交易契税;到县外安置的,除市上补助的标准外,另由县财政按2000元/人增加补助。对扶贫搬迁发展产业的贫困农户,按1000元/户的标准进行补贴;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农户按2000元/户进行补贴。三是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加快配套产业发展。围绕旅游中等城市建设目标,彭水县制订了全县旅游规划,和全县乡村旅游规划,扶贫搬迁安置点主要集中在有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或现有旅游点区域,如:白果坪、菖蒲塘、麒麟村、野鹅池、周家寨等移民点。岩东乡的青脆李基地、润溪的万亩优质烟叶基地建设、白龙村的食用菌、靛水的野山鸡和土鸡产业等配套产业的建设,在极大地助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搬迁农户的后顾之忧。这样,乡村旅游及其配套产业与扶贫移民搬迁相互促进,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四是探索整体搬迁新路子,积极为乡村旅游辅路。今年,我县计划对龙塘乡的石园村(贫困村)实施整村搬迁,全村140多户557人中,搬迁的村民达到330人、80余户,所占比例分别为59.2%和56.4%。目前已完成房屋建设2500余平方米,74户、286人2013年内搬迁入住,其余农户大多完成了宅基地规划。整体搬迁的成功,提高了公用设施的利用率,降低了建设成本,为今后整体搬迁提供经验,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2013年,全县建立了7个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1400人,涉及有岩东乡、长生镇、善感乡、润溪乡等4个有乡村旅游的乡镇(街道)。4月,在岩东乡-长生镇举办了油菜花节,9月,在周家寨举办了乡村旅游开游仪式。全县新发展乡村旅游农户154户,新发展床位1149张,接待游客数量达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乡村旅游与扶贫搬迁的相辅相成,改善了高山地区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探索了一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贫困农户增收的新路子,推动了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三、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力推进整村脱贫

2013年整合各类专项资金1.26亿元,其中扶贫项目资金3100万元,用于2011-2013年启动的62个整村扶贫村的整村扶贫工作。产业类安排资金占总资金的64.4%。在摩围山片区安排中央专项彩票资金12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725万元,极大的推进了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有序推进动态调整,确保对象识别准确

通过积极争取,重庆市扶贫办确定彭水县为贫困对象动态调整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多项措施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成立了以县委常委为组长,有县人大、政协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领导小组。各试点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二是严格以现有“重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扶贫对象为基础,以“两不愁、三保障、具有一定自我发展能力、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为脱贫标准。三是在动态调整过程中,严格按照“六步二公示二公告”的识别程序和设置条件筛选、“横向比对”的方法对对象进行确认。四是循序渐进。2013年9月,在岩东乡、绍庆街道两个乡镇开始了试点工作,通过认真、规范的操作程序,将贫困对象的准确率由40-50%提高到90%以上,为全县的动态调整工作总结出实际操作经验。全县贫困对象动态调整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审定同意,并已全面启动。

作者:重庆市彭水县扶贫办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新村农户旅游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中国画《林涧·新村》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