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翠玲
(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10)
兰州新区建设循环经济型园区的对策探究
马翠玲
(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10)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指出了要推动各类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要求。兰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对兰州新区循环化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循环经济型园区;兰州新区;对策
2013年12月15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新任务。其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国务院于2013年1月23日印发的。《计划》要推动各类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兰州新区作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发展要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以此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行动指南。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兰州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以及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来规划、建设十大产业,抓紧制定和编制《兰州新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和《兰州新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规划》、《石油化工循环经济规划》、《装备制造循环经济规划》、《新材料循环经济规划》、《生物医药循环经济规划》、《现代农林业循环经济规划》、《现代物流仓储循环经济规划》、《劳动密集型产业循环经济规划》等,最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三中全会重新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影响与引导作用,这一关系变化旨在于通过强化市场力量,一方面让经济更好地按比较优势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遗留的经济问题,如产能过剩、政府债务、“只循环不经济”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保护产权、维持宏观稳定、克服市场失灵,因势利导地推动技术、产业、制度等结构的变迁中发挥好作用。基于此,兰州新区的循环化建设一定要坚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发展循环经济要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在建立健全经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中完善经济政策,把保障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作为着眼点,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以加强生产者和废弃者的双重责任为基本理念来促进循环经济的有效性,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探索建立把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责任制对接起来的联动机制,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企业为园区循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政府通过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监督、检查等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参与循环化建设。
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计划》明确指出:对现有各类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产出率,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0年降低21%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产业园区、企业和项目要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环节贯彻循环经济的要求。按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产品生产制造产业即动脉产业的特点,统筹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产业即静脉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推动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兰州新区要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建设,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抢抓国家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新机遇,力求实现3个转变,即转变生产模式,从单向线性经济向循环型经济转变;转变发展方式,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利用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式转变;转变消费模式,从传统的浪费型消费向循环型消费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并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兰州新区的政绩考核,一方面,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领导班子和党政干部的年度考核、目标责任考核、绩效考核、任职考察、换届考察等,一定要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6方面的实际成效,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也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评定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另一方面,抓紧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根据兰州新区的发展需要、实践进程、群众要求、职责岗位来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循环经济的核心指标资源产出率作为循环经济园区的重要指标牢固树立起来,力争实现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
4.1 落实《计划》精神,尽快促进全民参与、全民创意循环经济
《计划》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从源头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首先,要精心打造以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特征显著、教育示范作用强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基地要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循环文化创意活动,为推动全民践行循环经济发挥示范作用。
其次,要开展循环经济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尽快把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课程,尽快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循环经济类专业。建议率先在兰州新区建成的实验幼儿园新区分院、兰炼一小、兰州十一中、兰州六十一中新区分校、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等开展绿色学校活动。
最后,还要开展循环经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循环经济人才项目方面的深度合作,争取实施国家建设的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两岸三地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拓展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中,促进与香港、澳门、台湾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为循环经济国际化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4.2 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及其《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尽快把绿色教育列入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工作范畴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教育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综合性作用,这是全民参与、全民创意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把宣传教育列入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工作范畴,并要求把宣传教育工作放在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让人们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现阶段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引导公众开展“绿色消费”,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
首先,尽快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关于绿色学校从示范到推广的转型升级。《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指出:“2011年底前分别选择一所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开展绿色学校示范活动,2012年开始在全省推广。”现如今,已经到推广的第三个年头了。尽快落实绿色学校从示范到推广的转型升级,重点开展以“绿思想、绿人生、绿行为、绿习惯”为主题的活动;尽快实施中小学教材的重复使用,降低循环利用成本。
其次,要尽快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关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绿色教育的政策精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在“财政政策”部分明确指出,甘肃省财政设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其中,支持绿色教育是财政政策的重点部分。
最后,要尽快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循环经济基础知识”讲课的精神。以下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第38条的有关内容附表1。
表1《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第38条
兰州新区要按照“布局优化、企业集群、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循环经济园区要求,推进搬迁企业和项目的园区化、集聚化、循环化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在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中促进园区的绿色发展。一方面,要抓紧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对园区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企业、产业、基础设施及生活区。推进园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化工业要实现园区化发展,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构建产业链,形成园区企业之间原料(产品)互供、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专业性产业园区要纵向延伸产业链。综合性产业园区要“补链”招商,促进产业横向耦合。工农业复合型产业园区要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次提高园区的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另一方面,要抓紧推行园区的基础设施绿色化。对园区内供水、供电、供热、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化改造,促进共建共享、集成优化。加快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鼓励园区创新环境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国务院在批准《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设立兰州新区,“有利于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和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思路上,要“突出对内对外开放”,注重培育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上,要在扩大开放中赢得更多发展机遇,搭建平台,加大与中亚、西亚及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的经贸合作交流,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面向中亚、西亚的区域性国际交流战略平台”。基于此,兰州新区还要积极争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循环经济项目、欧盟“循环经济政策支持”项目以及循环经济中德合作项目的支持。借力推动园区内企业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园区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探索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为园区废物管理提供“嵌入式”服务,在园区内形成“产品相互关联、技术相互协作、设施相互共享”的循环发展格局。
7.1 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中打造好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循环经济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点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建立健全上述生态文明制度中,打造好兰州新区循环经济建设是顺势而为的最佳选择。
7.2 在组织专项课题研究中完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调整建议
根据国务院关于《甘肃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做好与“十二五”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会同甘肃省人民政府对规划进行调整,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4年多来,《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目标与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实施进程中面临哪些困难?产生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中期评估结果对兰州新区的经验教训是什么?特别是如何做好《规划》与《决定》的衔接工作?面对新形势、新需要做何调整来保障下一阶段目标与任务的全面完成?有哪些重大问题亟需向国务院报告?解决上述问题,亟需组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作为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要依据。
7.3 从产业集群与产品结构的绿色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增值新突破
实践证明,通过技术、管理、政策等手段提高绿色发展的增值潜力非常有限,而通过产业集群与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价值的幅度远远超过了前者,其提升幅度在几倍、十几倍,甚至是上百倍之高。对此,《决定》明确指出,要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兰州新区力争在产业集群与产品优化升级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由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转变,提高再生利用产品附加值,避免资源低水平利用,这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能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7.4 在全领域、全行业的绿色推进中实现大循环战略新突破
推进工业园区的循环化建设与生态化治理,这已是大势所趋。兰州新区作为新区,首要创新之处就是绿色化地推进国务院批复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注重“三个结合”:小循环与中循环、大循环相结合,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相结合,区域内循环与区域外循环相结合。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才是健康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系统之间、国内外之间,均要实施循环式链接,循环式布局,循环式流通,全面贯彻国家的大循环战略;按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产品生产制造产业的特点,统筹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推动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遵循产业循环式组合的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合理布局建设项目。
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涉及生产、生活与理念的全面提升和变革,需要政府通过实施绿色行政来推动和促进。为此,政府要通过发挥三方力量、建立六项基本制度、落实五项激励措施、实践三个层面、扶持三大循环型产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渠道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外在推动力。依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包括中介组织)的作用,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尽快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评价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设立重点企业监管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等六项制度,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求实效。抓紧落实激励措施: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等政策措施;组织废弃物调剂规模交易会。对大型企业的激励政策适用到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朝着生态化、循环型方向转变,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1]屠国玺,石昊.兰州新区加速起步[J].半月谈,2014(2):11.
[2]国函[2012]10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R].2012(8):20.
[3]莱斯特R,布朗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M].林自新,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
环保部发布《“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
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准则》共有8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举报污染行为、共建美丽中国。《准则》的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动员公众参与并践行环境保护为落脚点。编写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在表述上注意简洁明了,易记易行,在对象上兼顾城市与农村居民,注重突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行为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教育专家、新闻媒体、基层工作者、青年学生以及社区代表在内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近些年,我国许多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突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空气质量。《准则》的制定和出台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强化环境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同呼吸共奋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
环境保护部将集中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张贴宣传挂图、播放宣传片、邀请各界代表参与讨论、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开展社会宣传等活动,宣传、贯彻和实施《准则》,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使公众认识到全社会共同行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必要性,以及个人在防治大气污染和健康防护方面应履行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为改善空气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Explore countermeasures of building new circular econom y park in the new district of Lanzhou
MA Cuiling
(Gansu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Lanzhou 730010,China)
Circular Econom y Park;Lanzhou New District;counterm easures F062.2;X196 :A :1674-0912(2014)08-0009-05 2014-03-24) 马翠玲(1970-),女,甘肃人,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