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家勇
(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重庆渝北 401120)
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进行快乐运动实践的基础和保证,是沟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桥梁。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键是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兴趣,以及使学生乐于进行健康的运动实践,让学生在体育学习或健身运动中得到健康成长,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回顾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运动技术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历程。不论从历史角度,还是发展的眼光,我们都不难发现,学校体育的发展开始逐步回归到体育学习的主动性问题上来了,也就是参与体育运动主体的兴趣问题。由此可见“体育学习兴趣”是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性因素,研究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体育学习兴趣”为主题词检索了近30年来的相关研究,发现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研究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尝试引用结构模型进行量化性研究的甚少,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影响体育学习兴趣因素以及兴趣培养方面的定性研究,比如王伟强(2010)对大学女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她们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了探索。陈曙,等(2009)结合新课程标准,阐述了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以期达到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段莉萍(2009)主要从和谐的师生关系、行之有效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技能等方面论述了体育学期兴趣的培养。俞斌(2009)主要从学生的体育认知、激发学生体育美感、课堂的趣味性、运用激励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体育学习兴趣。张长路(2007)主要从学生的直接需要、教材特点与内容、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体育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严宇(2003)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对策。朱海莲(2003)从分析大学女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着手,就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探讨提高大学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甘亦农(2002)从宏观上简单的分析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颜小琴(1995)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素质、家长态度等方面分析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加锻炼的主、客观因素。[1-9]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尝试引入结构方程模型,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西南地区的部分小学生为研究个案,对该群体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了测评模型构建研究(注:兴趣的培养应从小抓起,要从意识上树立起来,而小学生群体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极其有必要把小学生这一群体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与树立),期望为提高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CNKI、维普数据、万方数据及人大复印资料等查阅与相关研究的文献5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
1.2.2 问卷调查
主要通过发放问卷,问卷的设计采用Likert 5级记分方法进行计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别赋5-1分,共发放问卷765份,剔除无效问卷89份,有效问卷676份,有效率88.36%,顺利完成对学生的施测,建立数据库。
1.2.3 数理统计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与AMOS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兴趣,一个抽象性的概念,属于心理学层面,难以直观、准确地直接测量。为此要量化地探究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需要借助结构方程技术,建立作用于体育学习兴趣的路径模型。将不能直接测量的各相关潜变量通过模型的路径系数稀释来体现,客观、系统地将它们联系起来,从量化的角度去探讨分析,所以潜变量的设定与理论模型的假设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学生学习体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测量问卷的题项是在借鉴[10]、文献分析基础上,再经重庆数所高校相关专家的审查,评定、修改后,对原有量表进行了部分的修改,较合理地选取了可测变量与潜变量。涉及到的潜变量主要有运动参与程度、体育学习积极态度、体育学习消极态度、自主学习程度等四个潜变量。根据各潜变量的内在联系以及已有的相关成果,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结构模型进行了理论假设构建,详细见图1。
图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理论结构模型路径示意图(e1为误差变量)
因果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是利用路径分析技术,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假设的因果关系的一类模型,根据潜变量的构成内容以及以往的经验,本研究提出了理论假设。直接路径影响如图1。
潜变量也称隐变量,它是无法直接观测并测量的变量。比如评价一个学生成绩的时候,是一个无法直接测量的因素,它需要语数外等各科成的具体分数加以测量评价。所以一般潜变量都需要涉及若干值加以测量,而这些能直接测量的变量并反应潜变量的变量称作可测变量。可测变量建立的根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量化、反映潜变量,所以在测评模型中不能被直接测量的潜变量一般都用相对应的可测变量体现。可测变量的内容体系,一般都具有意思集中化,即内容相近或相似,以便尽量体现潜变量,变量详细内容见表1。
理论假设结构模型需要通过对实证对象数据的拟合与检验才能确定原理论假设结构模型模型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或价值。基于此,本研究对重庆地区的部分的小学生随机进行了抽样,并发放了问卷,收集了结构模型需要实证的数据,(测试对象来自于重庆地区21所小学,抽取了小学生共765名,其中男学生485名、女学生280名,平均年龄为11.22±1.85岁)。
表1 体育学习兴趣潜变量和可测变量内容一览表[10]
然而结构方程模型要保证验证结论的可靠,构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测量指标是至关重要的。固本研究对量表进行了信、效度的检验。
3.1.1 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的研究技术重复衡量同一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11]。信度检验包括量表内部一致性、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和重测信度[12]。根据研究条件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 Alpha)一致性系数对其信度进行检验。本研究根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实际条件,采用了内部一致性a系数和重测信度进行了信度的检验。检验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体育学习兴趣总量表与各分量表信度系数一览表
从表2可知,量表及各分量表的信度水平在0.70~0.86之间,据此根据学者Gay的理论,任何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在0.90以上,表示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甚佳,0.70~0.80信度较好,0.6~0.70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16]。所以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整体上已具有良好的信度。
3.1.2 效度分析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出所要测量问题的程度。检验量表结构效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因素相关分析,即计算量表各维度(分量表)之间、维度与总体(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程度;另一种验证性因素分析。本研究采用第一种方法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详细的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体育学习兴趣总量表与各分量以及各分量表间的相关矩阵一览表
根据心理学家Tuker的理论,项目与测验总分的相关在0.30~0.80之间,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10~0.60之间,表明测验的效度是令人满意的[13]。本研究实测的量表整体上已经具有了较好的结构效度。
根据以上信、效度分析的结果来看,已经基本上具有了模型实证研究的基本条件。鉴于此本研究对收集的有效数据对原假设理论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测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其原有的假设是否成立。
3.2.1 模型的计算与验证
采用统计软件Amos7.0对原假设的因果模型进行了计算与检验。计算结果详细见图2和表4。X2/df的理论期望值为1,X2/df越接近1,说明协方差矩的相似程度越大,模型拟合度越高[14]。从表4可知,P>0.05,X2/df=1.695,已基本达到了统计学上的参考标准。但是模型拟合指标的卡方值,对实际研究样本数量很敏感,容易受到样本量大小的影响,为此为了更全面、合理地评估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构模型,本研究还采用了 GFI、NNFI、NFI、CFI、IFI、RMSEA 等拟合指标来评价模型,根据统计学参考通常规定认为,GFI、NNFI、NFI、CFI、IFI通常在 0 至 1 之间,一般采用 >0.09,越靠近1表示模型适合度越好,而RMSEA最好在0.08以下,越接近于0表示模型拟合度越好[15]。由表4 可知,GFI、NNFI、NFI、CFI、IFI、RMSEA 的值依次为0.921、0.893、0,945、0.951、0.953、0.075。从拟合指标的整体情况来看,各项拟合指标都基本上达到了统计学的参考要求和标准。由此可见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结构模型基本上符合了统计学上的参考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或推广应用价值。
图2 体育学习兴趣结构模型路径图(Standardized estimates)
表4 体育学习兴趣结构模型拟合优度指标一览表(n=376)
3.2.2 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回归路径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是将一些无法直接观测而又欲探究的问题作为潜变量,通过一些具体可以直接观测的变量(指标),来诠释这些潜变量,从而建立起潜变量的关系也就是结构。这些关系(结构),可以通过结构模型路径图中的路径系数(path coefficient:路径系数是模型的回归系数,有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之分,可以用来衡量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或变量效应的大小)来稀释体现。从模型的实证研究来看,支持了原理论假设结论根据结构模型路径图和表4可以看出,四个潜变量作用于体育学习兴趣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路径图来看(它反映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其大小等于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路径系数的大小。其中运动参与程度、体育学习积极态度、自主学习程度3个潜变量对体育学习兴趣具有直接性的正影响路径,其中体育学习积极态度这一维度(潜变量)对体育学习兴趣的作用效应最大(0.79)。这说明在标准估计下,“体育学习积极态度”每提升一个单位,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将提高0.79个单位。同时也说明了“体育学习积极态度”这一维度在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中具有核心作用,处于主导支配性地位。但体育学习消极态度对体育学习兴趣产生了客观的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积极性和体育意识的形成,所以在体育学习兴趣的培训中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体育的认知以及体育健康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引导,尽力避免学生对体育课以及相关体育活动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以及消极怠慢的情绪。
表4 体育学习兴趣结构模型回归系数估计结果一览表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16]。体育学习兴趣是运动主体内在动机的体现,它是伴随着参与运动的动机、理智情感以及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慢慢在体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根据本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形成是否有好的效果,主要受运动参与程度、体育学习积极态度、体育学习消极态度以及自主学习程度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于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并没有进行因素的量化性的评估分析,仅仅处于较宏观的抽象性分析,大多数处于质性的分析,没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进行研究探讨。本研究在对体育学习兴趣概念的宏观界定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进行基本的讨论分析。众所周知,体育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相关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兴趣也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以运动项目为载体,虽然不是所有的体育需要都会产生体育学习兴趣,但是符合运动主体需要的运动项目,都有可能引起人们的体育学习兴趣。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总是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也就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因而兴趣也就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形成和发展起来,体育兴趣亦如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从思想进行逐步的引导和开发。从本研究文量化分析来看,体育学习兴趣得形成主要有赖于运动参与主体的体育积极学习兴趣、运动参者参与程度以及运动者自主学习。所以我们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应主要从运动参与程度、体育学习的积极态度、自主学习程度三个维度着手,根据量化分析结果采取相关措施。而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提高是极其有必要的,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校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体育的倾向,灌输终生体育的学习理念。该群体具有可塑性特点,其心理、身体、意识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小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引导人(体育教师)。体育老师应该积极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明确学生参与运动的目的。同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把教育界的“减负”“减压”工作落到实处,摆脱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不要让最起码的体育课程都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建议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应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充分利用教学区的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运动设施,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供较充足的硬件资源,让校园里形成全校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良好风气。同时在“软件资源”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应给予大力的政策性支持。得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体育运动态度和兴趣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而良好、切合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又反作用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体育学习兴趣与学校体育课程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1 本研究对体育学习兴趣(小学生)理论模型进行了理论构建,从模型的检验结果来看,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构模型均达到了统计学检验要求,说明该测评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际意义。
5.2 从模型路径的量化分析的来看,参与程度、体育学习积极态度、体育学习消极态度、自主学习程度对体育学习兴趣的作用效应存在差异性,并存在正、负作用效果,其中体育学习积极态度者这一维度对体育学习兴趣的贡献率最大,建议根据各维度影响作用的非均衡性进行针对性的激发其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5.3 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特点以及该群体的参与动机,在体育学习兴趣的实践领域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提高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知,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的情感,改革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多样化,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意向,让学生这一群体成为体育学习兴趣的主动者,成为终生体育的真正践行者。
[1]王伟强.论大学女生的体育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2010(1):142-143.
[2]陈曙,罗永华,等.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体兴趣的思考[J].教育园地,2009(5):208-209.
[3]段莉萍.浅谈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J].南方论刊,2009(1):191-192.
[4]俞斌.体育课堂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课堂聚焦,2009(1):77-78.
[5]张长路.试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3).
[6]严宇.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38-39.
[7]朱海莲.论大学女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3(6):37-38.
[8]颜小琴.体育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兴趣因素的探讨[J].教育战线,2002(2):33-37.
[9]甘亦农.也谈体育兴趣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5(02).
[10]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1]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2]Streiner D L,Norman G R.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A Practical Guide to Their Development and U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89.39-52.
[13]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4]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5]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6]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