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方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人类通过两种认知机制进行学习,一种表现为有意识的、主动的外显加工,另一种表现为无意识、自动的内显加工,认知心理学将它们分别定义为外显学习、内隐学习。从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得知,目前学校武术教学是以动员学生外显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武术学习中,从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来说,外显学习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解决武术套路学习中的“难学、易忘”和武术散打“实战中不会使用基本技术的问题”。从内隐学习理论可知,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记忆具有高密度储存、持久保持、抗干扰性强和高迁移性的特征。研究证明,在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内隐学习的无意识认知对学员的作用更大。因此,以内隐学习为切入点对武术教学设计与武术教学控制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t于1967年最先提出,以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Reber(1989)认为内隐学习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过程;国内学者郭秀艳在其研究中将内隐学习定义为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1]。
学习中,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习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价值。研究证明,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有利于深层规则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学习过程无需意识努力,无需消耗心理资源;知识在大脑中能够高密度存储,且保持更持久;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能克服心理或身体缺陷的不足[2]。
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内隐学习也有着外显学习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有利于复杂技能的掌握,且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运动技能比通过外显学习习得的运动技能保持时间要久,习得的运动技能抗应激性、抗疲劳性和抗干扰性更强[3];另外,研究还证明内隐学习具有累积效应。
对内隐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对其有效利用的基础。虽然与外显学习相比,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知识具有持久保持、较强抗干扰等的特征,但是它仍然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所以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成为必然。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梳理和内隐学习认知机制的分析得知,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教学方式与方法是内隐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
1.3.1 学习内容
“内隐学习是在刺激情境高度复杂、关键信息较为隐蔽,难以有意识解决问题的条件下发生的”[4],这实质是在学习内容方面对内隐学习发生条件的描述。国内外学者、研究人员的大量研究证明,学习内容的性质、表现形式和难易程度等对内隐学习的产生、学习效果都会有影响,体育、音乐、美术和语言类等学科的内容更适合于内隐学习。
1.3.2 学习时间
内隐学习理论认为,创造力的发挥源于记忆系统中知识结构的重组,而知识结构的重组依赖于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的无意识激活和自动整合,依赖于记忆中累积信息的内隐集结,当内隐累积的知识集结达到一定阈限时,直觉、灵感和顿悟就会发生[4]。这一解读其中包含着内隐学习对时间要素的要求。任何学习过程要想形成结果,有效的作用时间是必要条件。即使内隐学习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但是人在对客观事物或知识建立认知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在时间维度要素上要有保障。另外,内隐学习的累积效应也是在一定的学习时间的基础上而形成,没有时间做保证,累积效应也无法形成。因此,学习时间是内隐学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1.3.3 教学方式与方法
内隐学习是人在生理、心理上完成对客体的编码过程,研究证明这一过程具有特异性。内隐学习会对刺激的感知特性(比如字母标识、刺激的形式等)、呈现方式、学习方式、刺激环境等一系列有关因素的特殊性进行编码[5]。另外,研究还证明,任务情境如外显指导语、言语报告程序以及快速反应等也会对内隐学习产生影响。从属性来说,这些都属于教学方式与方法内容范畴。因此,在内隐学习过程中教学方式与方法对内隐学习也会产生影响。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从继承、发扬、传播民族文化的视角来说,大力推广武术成为必要。然而,从现实情况和许多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目前武术推广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学校武术教育教学效果。武术套路“难记住,即使学会了如果一段时间不练就会忘记”,武术散打技术动作“学得会但不会使用”。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武术选编内容要易学易练,从内容设置方面提出了解决学校武术教育中“既难也繁”[7]的问题。然而,如何教也是学校武术教育中一个既重要又主要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学校武术教育中外显学习为主,“教学设计方法失当,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足”[8],显然没有解决武术学习中难学会、易忘的问题。
武术套路的运动技术具有半开放性,武术散打运动则是一种典型的开放性项目。前者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技术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外显学习不易把握其深层次规则;后者对运动员的刺激程度、信息的复杂程度更高,通过外显学习习得的技能在一定强度刺激下难以表现。从内隐学习理论可知,内隐学习有利于复杂技能的掌握,且习得的运动技能比通过外显学习习得的运动技能保持时间要久,抗应激性、抗疲劳性和抗干扰性更强。内隐学习是在外显学习所获知识基础上进行、反映了当前情境与过去经验的相互作用;熟练的运动技能、技巧无论是以内隐还是以外显方式获得,都是以内隐的方式存在,具有程式化、自动化、模式化特点,会以定势的方式影响新的运动技能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8]。内隐学习的特征、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互转化的特征和熟练运动技能的存在形式都使得利用内隐学习进行武术教学成为必要。
武术教学主要分为武术套路教学和武术散打教学两个方向,每个方向的教学内容又可分为基本功内容、基本技术内容、礼仪教学内容和其它文化内容教学等。从教学内容的性质、难易程度、复杂程度和抽象程度等方面来说,都适合于内隐学习认知机制的作用。从教学时间上来说,武术教学过程都是有计划、有步骤、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这就为武术教学过程中内隐学习的时间效应形成提供了保障。另外,在教学与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情境设置等方面,现有武术教育教学条件也能够满足学习者内隐学习机制产生的要求。因此,内隐学习应用于武术学习具有可行性。
由对武术教学内隐学习需求论的分析可知,武术教学需要内隐学习,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设计是最大限度发挥内隐学习价值的关键。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武术教学设计与教学控制的指导思想、执行程序和系统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
3.1.1 重视练习者无意识认知的作用,有效利用内隐学习
从认知特征上来说,内隐学习即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状态下的认知行为对身体机能、个人条件的要求不高,所以不易造成练习者的身心疲劳。而在学习效果上,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运动技能却具有非常强的抗应激性、抗疲劳性和抗干扰性,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对练习者的直觉思维、顿悟、灵感作用的利用,重视无意识认知的作用。武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内隐学习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具有潜移默化特质的教学内容,如在武术礼仪内容教学中,教师或教练员的行为举止对练习者就有身教的作用。另外,通过内隐学习还能够降低条理化、逻辑化、循规蹈矩的外显学习对练习者创造性影响的程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练习者实战中灵活应用所学的武术散打技战术的能力,如教学、训练中练习者在观看比赛或比赛录像过程中就能够在无意识过程中提高对武术散打技战术的理解。
3.1.2 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有效结合
体育教学中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而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活动程序即为体育课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观念认为“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手段,什么样的练习方法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练习结果,控制了训练手段就等于控制了训练效果”[4]。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所建立起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呈现“满堂灌”现象,学生学习效率非常低。但是,人类除了具有通过理性思维进行学习的能力之外还能够在无意识过程进行内隐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习得的技能比通过理性思维、主观努力习得的技能有更多的优势。然而,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内隐学习进行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在武术教学中,仅依赖于那种教师负责讲解、示范、领做、组织学习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科学,应该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性质与需要出发,借助内隐学习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建立起满足教学需要的新模式,如情景教学模式、交互教学模式、集体与个体相结合学习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和互动学习模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另外,所创新或应用的教学模式还要有利于学生无意识学习的发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从而使得武术教学、训练中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同时产生作用,实现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有效结合。
3.1.3 从实际需要出发,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教学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设计教案时,应该在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然后再根据教学模式的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武术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是以促进外显学习为标的,应用的成熟度非常高,所以在对武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时主要应该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内隐学习产生。在教学方法方面,除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外,还要以能够促进内隐学习为目标进行创新。例如,模拟格斗场景进行技术教学的情景教学法,利用眼神、语言、表情和示范等进行暗示的暗示教学法,学生借助各种形式的资料独立开展学习的自主学习法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代技术教学方法等。而在教学手段上,应以能够满足教学方法的需要为依据、教学手段与练习手段所采用的内容应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例如采用有条件攻防格斗演练的手段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认识动作规格、通过观看教学录像来促进学生的动作泛化等。
3.1.4 教学中注重对知识、技能迁移作用的利用
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迁移作用具有两种效应,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教学设计的目的则是利用运动技能迁移的积极作用促进新技术动作的学习和错误动作的纠正,尽量降低运动技能迁移的消极作用。
通过对大量研究文献梳理后可知,在武术教学设计中要想利用好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迁移作用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开展的顺序来激起学生的认知潜能,使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在无意识过程中促进新的运动技能学习;其次,根据练习任务选择合理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手段,练习内容选择遵循技术动作规格相似性的原则,练习手段选择遵循认知方式、刺激部位和负荷大小相似性的原则;最后,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保证,它既是运动技能泛化的需要也是内隐学习长时效应、累积效应产生的基础。
内隐学习对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过程的控制都有着特殊的要求,所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周密的设计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从教案构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制定教案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武术课堂教学的程序应采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不同层级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逻辑关系,上一个层级问题的解决是解决下一个层级问题的基础,每个层级都有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研究中制定了如图1所示的武术教学设计与教学控制的执行程序,程序可以分为3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
图1 武术教学设计与教学控制的执行程序
3.2.1 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是武术教学设计与教学控制的基础,它主要由课程性质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几个部分组成。在武术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运动技能都能够通过内隐学习习得,也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能够通过内隐学习实现,所以只有通过准备阶段的分析与归纳才能够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3.2.2 教学设计阶段
教学设计阶段是武术教学设计与教学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应以准备阶段为基础而展开,依次完成教学方式选择(学习方式)和教案制定两个任务。教学方式选择最终是为学习方式服务,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武术教学中,外显学习的教学方式经常被教师采用,而内隐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规范应用且应用效果好的情况却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内隐学习对教学过程有着特殊要求,如果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合理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如,对结构复杂、抽象的武术套路进行教学时采用情景教学、暗示教学方式则能够很好地促进内隐学习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
教案设计是对一节课的教学行为以书面形式进行规划的过程,它为武术教学行为提供了直接依据。在武术教学中,为提高内隐学习的效果,设计教案时对可以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控制和注意事项等方面都要做出详细、准确、可行的规划,以教学过程的顺利、规范地执行提供方案。
3.2.3 教学控制执行阶段
教学控制执行阶段是武术教学设计与教学控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教案执行的规范度、力度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执行教师指令忠诚度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为能够促进内隐学习的产生、提高内隐学习的效果,对教师执行教案过程语言和举止要求都非常高,教师应重点放在通过暗示、情景再现、各种方式的技术展示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来促进学生内隐学习的产生,那些容易让学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思考技术动作的内在逻辑关系、记忆动作规格的言语和举止则不利于内隐学习的产生。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应严格执行教案,特别是规范操作促进内隐学习的教学行为。
正如前文所言,内隐学习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控制等都有着特殊、严格的要求,所以在武术教学中要想利用好内隐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做保障。研究过程通过对内隐学习理论、武术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特征的分析,认为要做好3个方面。
3.3.1 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内隐教学方案
根据内隐学习在情境多变、紧张应激、事物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确等学习情境中比外显学习更具优势的特点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对可以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内容进行目标设置;然后,在前者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方案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控制和注意事项等,要求详细、规范、准确、有效。实践证明,武术礼仪内容、武术散打实战中技战术运用和抽象、复杂多变的武术套路动作宜采用内隐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更为宽松自然的方法,通过为内隐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内隐而高效地获得有关知识。
3.3.2 操作要规范
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自动的学习过程,那种主动寻找学习内容内在规律、强化记忆的教学方式对武术教学中内隐学习的效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促进教学中内隐学习的产生、提高内隐学习的效果,除要有科学、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外还要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规范操作。武术中任何一种知识或技能仅通过内隐学习或外显学习两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习得几乎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教学中的控制是相对的,对那些可以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内容要根据教学方案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
3.3.3 需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做保证
研究证明,时间是影响内隐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人的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和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在知识或技能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一定时间的有效学习才能够促使记忆中的知识得到无意识的激活和自动整合,运动技能得以泛化、累积效应和知识迁移得以产生,最后达到习得知识或技能的目的。众所周知,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多、结构复杂、抽象,实战中科学、合理地应用武术散打的技战术非常困难,所以武术教学设计与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发挥内隐学习的价值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做保证。
内隐学习是人类除外显学习之外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与外显学习相比它对人的身体机能、智力水平等方面的条件要求并不高,但是却有着外显学习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武术教学中,目前还是以利用学生外显学习方式的教学为主,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内隐学习能够获得有效解决。因此,为能够更好地利用内隐学习、发挥其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应加大软硬件的投入力度,在各方面为内隐学习营造条件和氛围;教师则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做好教学设计,并能够规范执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内隐学习在武术教学中有着诸多的优势,但是这并不就等于否定了外显学习的价值。教师要想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只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将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有效地动员才是正确的做法。
[1]郭秀艳.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4):351.
[2]王瑞峰.内隐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3):15.
[3]胡桂英.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特征、机制和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1-23.
[4]丁俊武,等.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820,817.
[5]郭秀艳.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关系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188.
[6]赵光圣,等.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5.
[7]张峰,等.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42.
[8]范文杰,等.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及其实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63-64.
[9]杨龙,等.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痕迹假说”[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