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婧
今年1月31日,即马年新春大年初一,我与同事们又在天还未亮时,集结奔赴基层,开启了《四川日报》“骏马追风贺新春·新春走基层”栏目的报道帷幕。
这是我连续两年在大年初一,与同事在一线采访、过年。而对《四川日报》则是“新春走基层”第6个年头:从2008年初那场雨雪冰冻灾害后的春节,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第二个春节……6年来,每一个春节,都由报社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或者部门主任、主编亲自带队,组成6—7个由30余名编辑记者担纲的小分队,深入全省多个市州,用零距离的笔墨,找寻最真实的年味。
而时至今日,“新春走基层”小分队的记者名单,也由最初的“指定”,变为如今的“抢夺”。可读性强、真情实感、喜闻乐见等强调新闻生命的“词汇”,也在这沉下去的过程中,让记者得到领悟、获得历练,更尝试了报纸与“自媒体”合作的可能性。
“在路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2013年10月,我被报社派驻到二级城市眉山驻站,每天都在“走转改”。这期间,既惊叹各个区县层出不穷的新鲜线索,又不时出现被老乡的“土话”绕晕的尴尬,但这些都让我深刻明白,用脚步缩短与百姓读者的距离后,激发文笔活力的重要性。
今年春节前夕,我毫不犹豫地响应走基层的“集结令”,并与小分队成员商定,赴“4·20”雅安芦山地震灾区重建现场。
初一清早6:35分,蓉城被一片深灰白笼罩着。省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警短信扰乱了我们的心情:担心路途忐忑,更担心浓雾冲淡了雅安新春的欢喜氛围。因成都高速道路封闭,我们选择大件路,从成都蒲江县成佳镇绕上高速,然后困在长假第一天出游的自驾车流中,缓慢地往雅安驶去。
我们并不是唯一组因天公不作美而“被折腾”的小分队。
因地处盆地,四川春节期间的气候湿冷且多雾,加之每年走基层的目的地,涵盖了全省备具特色的市州,不乏曾遭受极端天气破坏的地区,如“新春走基层”第一年,四川遭受50年未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每一支小分队,都深入最艰苦的一线,直击交通保障、能源供应、群众生活等关键环节,这一年的春节,报社强势推出《08新春抗灾救灾直击》特别报道,在新春欢愉的气氛中,不忘那些默默的奉献者和需要帮助的老百姓;接下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走进震后第一个春节·现场直击》,我们与灾区群众《同贺新春欢乐过年》,收获震后的四川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的感动……
雾霾不是问题,反而“成全”了作为媒体的优势:及时路况播报。“报网互动”“全媒体体验”“二维码扫描”等新媒体的“玩意儿”已成为所有记者肩负的又一个责任。
我们就地“取材”,一路在“四川日报网”的微博、微信平台上进行路况播报,并呼吁汽车不要占据高速路上的应急车道。这些及时信息立即迎来不少网友点赞好评。“谢谢及时通知!正准备出门近郊游,现在打算吃完午饭再去!”还有网友感叹当记者不容易,“记者们大过年的还要走基层,辛苦了!”
除此之外,来自省外并回家过年的报社记者,也都“无意识地通过报社微博、微信等,发布来自全国各地的路况、景区信息及文化习俗等讯息,“所有非小分队的‘编外人员,只要在路上,就有‘走转改的意识。”
“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令你意想不到”
走基层报道会预设大的主题,但绝不会主题先行,因为收获的感动与素材,多到不需要担心。这也解答了“新闻从何而来”的问题,从身边、从基层、从一线。沉得越深,走得越近,笔墨的落脚点才越佳。
初一上午10点,当我们还堵在高速路上时,阳光渐渐刺破雾霾,洒向大地。我们的小分队成员之一、在雅安驻站的记者,已从当地荥经县传出第一组新春现场报道:该县两个乡镇800多人的巡演队,让小县城进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从微博的图文看出,拉起的“遇到巨大困难,感谢有您帮忙”的红色条幅,让小镇的喜庆透露出真挚的感恩情。
而平日颇让人烦心的堵车,也让我们发现,诸多“云”“贵”“京”“沪”牌照的自驾游车队,正在我们前后左右,鱼贯进入雅安。他们或许就以雅安为长假目的地,或许只是他们自驾行的其中一站,但这却让我们仿佛看到“4·20”地震后,也是这些牌照的汽车,或独自或成群结队有序而来,向雅安施以援手……这些“正能量”,成为我们当天传回的稿件里,鲜活的案例、真诚的话语。
一位前辈曾告诉我: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采访对象高明,因为他的感受往往令你意想不到。
当天,在途径雅安西蜀天梯景区时,与登高祈福的四代同堂的王仁伟老人一家9口欢畅聊天,老人热情地介绍弟弟一家人,告诉这背后的故事:弟弟全家是“舍弃”西昌的阳光,专程奔雅安而来,“就是为了给全家的重建打气、加油。”88岁的王爷爷还“和盘托出”:除夕夜,他高兴地亲自下厨烹制年夜饭,藿香鲫鱼、蒜苗炒腊肉、腊味拼盘、耙耙菜、凉拌猪头肉、凉拌土鸡、香酥花生米……“这七道菜是我们雅安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的年夜饭菜,也是我们最平凡、最珍视的‘年味。”
这份五颜六色的“菜单”,被2300公里外的电台“嗅”到,上海广播电台的编导立即来电,邀请我们参与他们与东广新闻台两台联播的新春特别节目《过年这点事》,“‘隔空为我们连线讲述一下灾区新貌、当地百姓的过节氛围与新年愿望。”
可见充满温度的“鲜活”事例,被所有媒体视为“香饽饽”。因为走得深入,这也是我们最不需要“准备”的一次连线。通过电波,上海、江浙乃至全国的听众,也身临其境地“看”到了当地村民任学康家中,亲自装修完毕的二层小洋房让“团聚”成为新年新貌,他家10余平米的大厨房内,有备好的新鲜食材与腌腊肉类;在芦山县乡间村头的阳光下仍忙碌在工地上的身影;在村委会空地上等待夜幕降临放映电影的白色屏幕;有栽下初苗的生态葡萄园;还有近十年来从没出过四川,却要在初六启程去非洲打工的年轻人;更有盼回在广东打了5年工儿子的老大爷……
夜幕降临,当我们小分队准备离开时,多了一份希望与这些乐观向上人们多呆一会的不舍,而当我们电话连线来自上海的电波时,则传递出川人深深的感恩:感恩过去的一年,感恩祖国和时代。
随后的几天,四川的天府新区建设工地、边陲小镇、高原藏区、革命老区等,其图文并茂的群众喜迎春节欢乐过年的热烈气氛,热气腾腾地呈现在报纸上。“骏马追风贺新春-新春走基层”的总栏题下,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产业策”“人物志”“文化秀”“微言直播”“新年景”等子栏目,承载小分队成员辛劳,汇聚成独一无二的喜庆年味。
而记者同样是“受益者”,每一次接地气的新春行,都会成为新年工作的起点,提醒自己要勤于迈开脚子去缩短与基层的距离,将每一次的所见所闻,从一个记者的角度,看到责任;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学会感恩。只有把百姓们可亲、可爱、可敬的风貌凝结成文字、定格成图片,才能走得踏实,转得真诚,改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