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5-04 12:54廖永裕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历史教材

廖永裕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营造探究课堂,必须教会创新方法,必须加强写作训练,必须关注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客观或主观上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对策:(1)问题:滥加臧否历史,对策:规范导向;(2)问题:课堂争辩无序,对策:适可而止;(3)问题:拔苗助长偏向,对策:循序渐进;(4)问题:教学舍本求末,对策:分清主次;(5)问题:教师无法应对,对策:求同存异。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57-02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教学的使命。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责无旁贷。

一、途径与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历来众说纷纭。我通过十多年的反复实践和比较,觉得以下途径与方法,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1、营造探究课堂,潜移默化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具有长期性。教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大胆求异的思维个性。

上课时,我总是有意识地营造探究学习课堂,打破教材原有框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度、尽量新颖、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情景,通过适当拓宽、深化或拔高教材,帮助学生挖掘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组知识结构,以期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还引导学生参与有争议历史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想象为历史人物参与历史进程,培养探究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习惯,使学生从中发现新问题,真正理解和领会教材。如,组织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北洋军阀政府统治虽然黑暗但也孕育着光明,秦之失在政还是制等课题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堂给出大约10-15分钟时间展开讨论。讨论时,我总是鼓励学生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新视角,不拘泥于教材的观点和表述,不为习惯思维所束缚,不仅要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我总是细心倾听,并作出恰当的评价。于是,课堂上得到表现机会的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既活跃和扩展了学生思维,又集思广益,从中得到启迪。

2、教会创新方法,突破定势

教会学生创新思维方法,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靠长期性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教师可拿出相关范例讲解,不能简单地唯答案是从。如能重点展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让学生模仿,并熟练掌握,形成定势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诱发灵感、悟性,可望达到熟能生巧并突破定势的目的。我除了采用原型创新法外,还运用过下列方法:

(1)求异思维法

由于教材受篇幅的限制,表述不全面,既便是某些历史定论,也有很多是片面的认识,教师可从教材的显性知识入手,由已知到未知多角度发问,在得出教材的观点之后,趁热打铁,通过启发诱导和提供新材料,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推陈出新。

(2)辩证思维法

对历史事物、现象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再认识,放置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分析研究,可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观察和解决历史问题。如通过结合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等史实,对殖民主义双重性后果的分析,通过对秦始皇、康熙帝等历史人物的教学,都会使学生学会突破思维定势,明白到即使是古时盛世,劳动人民依然负担沉重,即使是历史上的伟人志士,也难免出现一些认识或实践上的错误,或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就是千古罪人,也未必是一无是处……

(3)类比联想法

通过对某一或某类历史事物、现象的分析,从中找到某些特征,在解决某一相似的历史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借助联想进行知识的迁移,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突破教材局限。

3、加强写作训练,学以致用

加强探究写作训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除了让学生模仿自编知识结构,培养再造思维,形成宏观认识外,为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我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渗透在平时的讲、评、练、思、读之中,学以致用。面对一些带有鲜明阶级性、时代性、主观性的史书、史实史论,实物材料,我通过组织辩伪,多多少少可以还原一些历史真相。组织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开发学生历史创新思维帮助甚大。既可以写读史评点、体会,又可以是调查报告之类的文章,也可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课后的“综合探究”、“解释与探究”、“活动建议”中选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入手,尽量不因袭定势,不随心所欲,提出与众不同、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见解,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有的学生能从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联想到社会现实,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有的能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历史上争论的问题,并提出与教材论断不同的见解;有的能从某一历史现象中悟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的文中观点虽有偏颇,但别出心裁,见解独到。通过探究写作训练,有效突破了作为一个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的界限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

二、问题与对策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下列客观或主观上的问题,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对策:

1、问题:滥加臧否历史

对策:规范导向

中学生虽然敢于质疑,能突发奇想,但思维品质尚不成熟,常以个人好恶,或受影视戏说、道听途说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和启发,或为了哗众取宠,对历史滥加臧否,个别的甚至提出诸如为纳粹罪恶活动辩护等惊世骇俗、荒谬绝伦的偏激论调。如果不予以纠正,势必混淆视听,造成对人性善恶的误导。对此,我在勃然拍案变色、怒其浅薄无知的同时,及时给予人文教育指导,引导其冷静思考,以人为本,珍惜人类的鲜血,不断规范其思维倾向,使之逐渐形成具有历史责任感、正义感,逐步健全其人格和思维习惯。endprint

2、问题:课堂争辩无序

对策:适可而止

由于学生素质、能力、知识面等差异,课堂调控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曾出现过反映不积极,启而不发,或置身其外,或争辩偏离了主题,或趁机起哄等局面。有鉴于此,我注意发挥教学艺术性,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备课时尽可能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寻求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或迅速叫停,或转移话题,或因势利导,授课时尽可能声情并茂,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紧跟我那夹叙夹问的讲课思路,心随情动,浮想联翩,从中迸发出创新火花,并能适可而止,让学生产生悬念。

3、问题:拔苗助长偏向

对策:循序渐进

有时不自觉地脱离了中学教学和中学生思维实际,忽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长期性,拔苗助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健康发展。我在克服这种偏向的同时,认识到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基础年段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

4、问题:教学舍本求末

对策:分清主次

创新思维的养成,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融会贯通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可有时也曾出现过忽视教学目的、任务,追求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思辨课堂如果过滥,会喧宾夺主,不利于双基的达成。为此,我很注意分清主次,通常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有的放矢地创设思辩的课堂,尽量不舍本求末。

5、问题:教师无法应对

对策:求同存异

由于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比较牵强,或者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全面,史学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严密,学生在课内外提出的有些标新立异的观点、结论有时出乎教师意外,令教师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随意认同或者辩驳,都是不妥善的。为此,我总是认真倾听,求同存异,然后通过查阅相关史实、史论及史学研究新成果,并与同仁进行多种角度的探讨,形成共识,再给予评判和客观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教师的素质、能力、知识等要求极高,思维反映要敏捷灵活、脑筋要时刻急转弯、语言表达要科学合理富有感染力,我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以上是笔者平时所思、所感、所作、所为而形成的不成熟见解,敬请同行不吝赐教。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培养思维能力
教材精读
培养思维能力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