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谚语隐喻研究

2014-05-04 23:50杨虹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谚语

摘 要:方言谚语的形成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机制上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为谚语的形成提供了理据。该文主要探讨隐喻在山西方言谚语中的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

关键词:山西方言;谚语;隐喻研究

一、引言

山西作为一个方言大省,更是一个研究谚语的语料宝库。民间流传着无数的,珍宝般的谚语更是凝结了众多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世界观。隐喻是山西方言谚语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人们交际交流的重要认知方式。隐喻是“通过概念转化、语义转移或语义映射以达到把握、认知对象的目的。”[1]山西方言谚语的隐喻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语言文化财富,值得深入学习和探讨。

二、山西方言谚语隐喻类型

比喻是山西方言谚语使用频率最高的修辞方式,而不用喻词的隐喻占绝大部分。由于隐喻省略喻词,本体与喻体大跨度地进行巧妙组合,因而引发了人们的认知联想、产生了语言张力。

隐喻分类的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分为空间隐喻、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还可以根据相似性在认知中的作用,将其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一)实体隐喻

通过实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能把一部分经历作为一种同类的、可分离的物质来看待。例如:

(1)时气不高运气低,骑的骆驼狗咬腿。(忻州)

当运气不好的时候,就像骑在高大的骆驼上面的时候也会被狗咬到腿。

(2)没裸乡下泥腿,饿煞城里油嘴。(忻州)

“泥腿”指代农民,“油嘴”指代城里那些不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没裸:没有。

这里将“时气、运气、油嘴”看成一个实体,从而对其进行指称和量化,辨认其某一方面的特征,将其作为一种原因,并对其采取行动。

(二)拟人隐喻

将事体视为具有人性就是一个明显的本体隐喻。例如:

(3)茭子红衫衫,两手抱肩肩。(祁县)

玉米成熟的时候会变红,由于玉米的生长形态是左右对称的,所以有两手抱肩肩的形容。“茭子”是植物,却赋予了它人的特点,穿“红衫衫”,两个“手抱肩肩”。

(4)枣树不识羞,离了地皮就的溜。(忻州)

的溜:吊。指枣树长成了就结枣。

(三)容器隐喻

将本体(不是容器的事物、大地、视野、事件、行动、活动、状态、心境等)视为一种容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例如:

(5)二月儿重河冻,憋破米面瓮。(忻州)

这条谚语是一个丰年预兆,“瓮”不会被米面给憋破。

三、隐喻的修辞功能在山西方言谚语中的体现

上文已经提到,隐喻是“通过概念转化、语义转移或语义映射以达到把握、认知对象的目的,那么隐喻就可以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包括词、短语、句子和话语等。方言谚语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短语或话语来看待。它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语音上的相似,一是利用意义上的相似。

(一)山西方言谚语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押韵

由于谚语常采用的是歌谣体,音韵流畅,凡歌谣都押韵。用了韵好记、好读、好传。如:

(6)火要空心,人要虚心。(襄垣) 押中东韵

(7)泥匠的火火常塌的,裁缝的扣门儿常豁的。(介休)押入声韵

2. 儿化

(8)鸡儿上架早,明儿天气好。(天镇)

(9)刨一个坡儿坡儿,吃一个窝窝;刨一个钵钵,吃一顿疙瘩。(和顺)

刨一个坡儿坡儿:种谷子。谷子根浅,在播种时不必挖很深的坑。刨一个钵钵:种高粱,高粱根系大,需要挖较大的坑。疙瘩:高粱面蒸的面食。

3. 叠字

叠字也叫重言,它在汉语言文字中的作用很大。叠字可以真实而形象的反映人民各方面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例如:

(11)人活脸,树活皮,石榴儿活得槐圪嘴嘴。(文水)

(12)三翻六坐九爬沙,十个月上叫喳喳.(介休)

在语音的相似行上,隐喻的修辞功能在方言谚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使音调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吟诵顺口。其次,语言更加风趣、亲切、通俗。最后,真实的反映了人民各方面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二)山西方言谚语中隐喻的意义相似性

山西方言谚语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口语性的特点,只流行在一个地区。所以每个谚语经过了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精中取精的筛选,都有千锤百炼、一字不易的特点。

(13)吃咾人家的嘴软,偷咾人家的手短。(武乡)

(14)茶叶淡了不如水,人没钱儿不如鬼。(平遥)

四、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山西方言谚语语中的体现

上文提到方言谚语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由于历史的积淀,社会的习用,使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体现出了其独特之处,形式特殊,含义丰富,它们所负载的文化内容深厚,折射的人文世界精彩,反映的世态人生直接。看下面几则谚语:

(15)三翻六坐九爬沙,十个月上叫喳喳。(平遥)

(16)秋分糜糜,寒露谷,秋分糜糜割不得,寒露谷儿且不得。(平遥)

例15反映了生活的经验,表示了小孩的生长过程。例16反映了农业和气象的关系,表明在秋分和寒露两个节气应该从事的农事活动。

以上这些例句每句都描述了某一事实,或生活经验,或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况,它们要说明另外与之相似的情景和道理,这样就成了隐喻。

五、结语

一些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的谚语,如果没有对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的了解,尽管明白大多数谚语运用了隐喻,也还是难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方言谚语的形成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机制上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为谚语的形成提供了理据。

参考文献:

[1] 聂炎.比喻的认知功能[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

[2] 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R].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4] 朱风云.谚语的语用修辞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

[5] 山西方言志.太原:語文研究编辑部,1984

作者简介:杨虹,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学。

猜你喜欢
谚语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