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母语迁移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正迁移理论为基础,阐述正迁移在中日同形词习得中的应用,探讨语言对比分析理论下的学习方法,分析词汇的量质对语言技能的制约性因素,降低偏误的发生率,以此寻求较佳的习得策略,提升日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正迁移;中日同形词;对比分析理论;日语词汇习得策略
引言:语言是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交际是语言首要的社会功能。提高语言技能,既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和根本目的,也是深入理解语言国家文化、成功促进异文化间交流的有力手段和措施。
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语言的交流上既拥有悠久的历史,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直接结果是出现了中日双语间互借的汉字同形词现象。汉字同形词最初是由中国向日本输出,进入近代后出现了由日本输出到中国的汉字回流现象。何培忠等(1986)阐述了其中的原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习西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创造了大批新的汉字词,用来作为科技术语的译词。这种创造固然得益于汉字的强大构词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但与日本人的灵活运用和巧妙地创造是分不开的。”[1]
中日同形词兼具通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加之数量较多,已成为汉日双语体系中的基本性词汇。伴随着信息化、国际化的潮流,促使同形词的时空交流更加频繁,更有广度和深度。
中日同形词的比较一直成为众人极为关注的焦点之一[2]。然而,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语言体系及思维模式,而且同形词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两国人对同形词的词义和功能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势必导致诸多误解误用。本文主要依据正迁移理论,围绕同形词的分类和特点,探讨中日同形词的习得策略。
一、中日同形词的类别
中日同形词是指汉日双语词汇体系中同时使用、无繁体字和简体字之分、相同书写形式而且处于相互借用关系的词汇。广义上的中日同形词在结构上包括中日同素同序词、中日同素逆序词等;从意义上可以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和同形異义词;从表现形式上则有单词型(包括一字汉语、二字汉语、三字汉语)和词组型(包括连语、熟语、成语、惯用句等)。
(一)同形同义词
自古以来,日本文字和语言表达方式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中日同形同义词在日语单词的记忆和应用方面,毫无疑问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中日同素同序的同义词
这里主要是指中日字序、词义、用法完全相同的单词或四字熟语和成语等,这类同义词数量极多。如“英语∕英語、四面楚歌∕四面楚歌”等[1]。
2.中日同素逆序的同义词
汉日同素逆序词指中日字序不同而词义相同的词。如“减轻∕軽減”等。
3.中日同素同序兼逆序的同义词
主要包括中日同素字序相同和中日同素字序不同而词义相近的词。如“分配∕分配·配分”等。
中日同形同义词类型各异,日语学习者要善于运用日语词汇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其同质性来实施正迁移的研习,既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帮助学习者系统化地理解日语的词汇结构,起到日语学习的桥梁性作用。
(二)同形类义词
1.中日同素同序的类义词
这类同形类义词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中日双语的某些义项重合、而其他义项不对应的交错关系。如“意見”等;其二是中日双语的某一义项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且一方词义较广的包含从属关系。如日语意义较广的“公式”,汉语意义较广的“緊張”等。
2.中日同素逆序的类义词
这类词指中日语素相同,但语素顺序相异且词义相近,一方义项大于另一方的情况。如日语词义较大的状况有“阶段∕階段·段階”等。
但是,单词多义项导致多义词的大量出现。因此,实施异类性的正迁移法,即运用不同性质的日语词汇间的某些相通成分进行归化,引导学习者抓住关键概念的本质特征,并由此产生知识的正迁移,促进学生理解相近及相似概念,有效地学习日语新词汇。
(三)同形异义词
1.中日同素同序的异义词
这类主要指字序相同而词义完全不同的词。如“原谅∕看過”等。
2.中日同素逆序的异义词
这一类是指字序不同而词义完全不同的词。如“锐气∕気鋭”等。
同形异义词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因词义差别很大,有时会给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容易区分。
二、正迁移理论下的中日同形词习得策略
学习的迁移现象各种各样,角度不同,侧重点呈现异样。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或如第一语言的母语水平对第二语言的目的语产生的效能。日语词汇的增加会促进日语阅读水平的提高,日语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日语写作技能的形成。正迁移表现在个体对于新学习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提高。鉴于中日同形词在应用上存在误解误用的普遍现象,十分有必要加强同形词的教学和研究[3]。
(一)基于语言对比分析理论下的学习法探讨
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国家,至今仍然大量地使用着汉字和汉语词汇。关于日语中的中日同形词现象,王晓提倡运用各种形式的对比练习手段[4]。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应有效地利用语言对比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中日同形词的习得策略,把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与第二语言目的语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认识母语对目的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用,预测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探讨和掌握目的语的规律。
(二)基于词汇量质下的语言技能制约性分析
阅读是获取更新信息、掌握语言材料和丰富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掌握语法规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习进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但在重视阅读和语法的同时,不可忽视词汇的量质对语言技能的制约性。词汇的量和质代表着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有效预测语言综合能力的一个明显标尺。
(三)基于中日同形词误译现象的原因解读
翻译表面上是转换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实质是转换语言载体和转达言语信息,是再创作的过程。由于学习者的望词生义等原因,导致中日同形词的误译问题较多。中日同形词的误译表现在单纯的同形异义词语、词组、熟语、谚语等各个方面[2]。
潘钧曾指出,在考察汉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时,必须充分考虑中日两国语言系统差异的事实,同时也必须一并考察社会文化背景因素[5]。
1.语言内部因素
日语中目前使用的汉字及汉语词汇是借用了古代汉语的文字,因此总体上看,汉日双语仍属于外来语和在来语的关系,中日同形的汉字词语(载体)所蕴含语义(信息)存在着大小不一甚至完全不同等差异。
2.语言外部因素
浓厚的日本文化特色和日本式修辞手法的社会因素,再加上偶然的語境个人因素,往往会诱发望词生义,这里面显然有母语的阻滞性负迁移影响。因此,学习者应利用助导性的正迁移作用,强化日语词汇学习的针对性,削弱同形词意识,重视语素义学习和预防偏误的习得策略。
三、结语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词汇是语言信息的载体,信息传递贯穿于语言交际的整个过程。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学习理论。日语学习者不但要重视迁移作用,通过广泛的迁移规律解决面临的学习任务来实现能力的形成,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中日同形词的语义生成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产生差异。对照分析汉日双语的语言特点,了解其特性和差异,强化理论和实践,利用正迁移克服日语习得中的障碍,从而取得日语习得中的不断进步。
注释:
[1]在诸如“英语∕英語”的表述中,“∕”符号前的文字表记“英语”为汉语,“∕”符号后的文字表记“英語”为日语。
[2]同上
参考文献:
[1]何培忠,冯建新.中日同形词浅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3.
[2]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日本学年鉴1992[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292.
[3]毛峰林.中日同形词教学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4):48.
[4]王晓.关于日语教学中的中日同形词浅说[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001):41.
[5]潘钧.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03):21-23.
作者简介:李子慧(1993.12—),女,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