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及分析

2014-05-04 12:06刘晓慧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语文

刘晓慧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其直观形象、能创建逼真情境、通过多感觉通道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现在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我们通过观察也发现,在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改正,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误区一】 课堂成为“媒体秀”

[案例]在一节小学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角,在PowerPoint中显示角的定义以及角的“顶点”和“边”的描述;然后,教师在PowerPoint中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表面有角的物体图片;接着,在介绍角的画法时,播放了一段画角的步骤的录音。整堂课教师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完全依赖多媒体来推进课堂教学,一味向学生灌输关于角的知识。

[分析]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本身在课堂中的角色也仅仅是充当PowerPoint的解说员。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中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就实现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且误认为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得越多越好,于是出现了以上教学情境中将教学内容从书本向多媒体搬家的现象,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讲解过程变为一场“多媒体秀”。学生则只能紧随屏幕所呈现的内容,失去了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在介绍角的画法时,教师利用音频来进行教学,但从媒体所起的作用来看,录音在这里远远不及教师用口述画角的步骤所带来的效果。如果教师用口述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如何画角,并同步地亲手演示画角的过程,辅以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传播的信息反而比音频要丰富得多。可见,多媒体技术和课程整合时,应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则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

二、【误区二】 课堂沦为“媒体控”

[案例]多媒体教学手段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了教师的习惯,有的教师甚至感到离开电教手段竟没法上课了。课堂教学被多媒体主宰,预设成了程式。而学生们在某个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在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教师预设的答案吻合,甚至会有新的见解。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向自己设计的答案,常常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结论,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刻意地引导学生遵照课件预设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传播活动,就是按照确定的目标,把相应的教育内容通过教育媒体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受者,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视听、思考、操作、尝试和创造等实践活动来接受;教师是传者,但不应是填鸭者,要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主导教学的职责。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但是,在一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成了中心,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拿着鼠标一会儿找画面,一会儿找图像,一会又换投影,忙这忙那,令人目不暇接。这时的教师是不可能从容地引导学生学习,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的。而且所有的教学程序,课件已经预先安排。即使课堂出现与教学预想不合拍的情况,教师也只能硬生生把学生拖进预先的轨道,按照预先的程式将教学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缺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此时教和学都依据多媒体课件的程序而按部就班,教学无视生成而缺乏活力。教師成了戴着脚镣的舞蹈者,也抹杀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的热情,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多媒体技术和课程整合时,应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探究和意义建构。

三、【误区三】 先进设备无意义滥用

[案例]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后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后就利用一段音乐转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就在电脑上播放一段“掌声”;如果回答错误,则播放“玻璃破碎”的声音。

[分析]传统教学媒体主要是指传统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如教科书、挂图、黑板、教具、模型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传统教具在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确实电教手段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直观形象,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创设逼真形象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中,感悟文本。再者,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蕴含的知识包罗万象。利用多媒体直接和互联网连接的优势,课堂上师生可以随时上网,浏览信息,能极大地拓展课堂的信息容量,真正实现让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这一切都展示了多媒体的优势和魅力。那么是否表示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可以取代传统的媒体呢?例如有些课堂,学生的课本竟一次也没打开过,课文的内容全在投影屏幕上,有的教师不论是出示几个词句还是一个小练习,都要使用多媒体,把小黑板、课本弃之不顾。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这是内容单调、枯燥,仅以教科书、录音带等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辅助教学工具,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如上案例中莫名其妙地播放一段音乐,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类似这种大材小用,先进设备低效甚至无效滥用,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应包括读书思考、交流讨论等。一句话,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围绕文本展开充分有效的对话。然而,有的教师滥用多媒体,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充斥着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多媒体资源。于是学生的想象空间被多彩的画面填满了。学生的阅读感悟的时间被媒体资源挤占了。学生的读书思考、品味体悟等语文实践活动得不到落实。语文素养谈何提高?你看,如今在多媒体被滥用的课堂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多媒体的滥用结果必然是表面热闹,效果不好,甚至适得其反。

我们认为,多媒体可以提供多种感觉通道的刺激,但多媒体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还是取决于学科特点和是否正确地运用了多媒体,并非只要使用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它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更不能滥用。

四、【误区四】 多媒体演示模拟实验取代学生亲手操作

[案例]在科学、数学等理科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拟实验的过程及场景,从而取代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模拟实验的过程及场景,这些实验的过程及场景或者是有操作风险的,或者是课堂实验中难以重现的。这种模拟为学生们提供了直观材料,避免了操作风险。但是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多媒体技术虽然在创设模拟的真实情境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毕竟不能代替真是的动手实验。

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个复杂的多种因素融合的过程。尽管多媒体使用不当会造成一些失误,但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认清其优势和不足,不断提高多媒体的运用水平,找准媒体的最佳使用点和使用时机,就可能使多媒体发挥最大的功效,真正为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课件多媒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