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淼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而高校在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冲突缓解法是一种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运用冲突缓解法,要求高校根据突发事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潜伏、爆发、平息三个阶段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关键词]冲突缓解法 高校 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应对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02-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不断涌现,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近几年高校的持续扩招,则致使其自身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再加上青年学生思想不是很成熟,遇事不冷静、易冲动,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在较多的外在制衡因素影响下就会发生,轻则财产受到损失,重则威胁到校内师生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的安全稳定,若是处理不当,甚至会遭到国际舆论的批评与谴责。为此,高校必须采取可控制的措施,积极面对,积极防控,确保危机性群体事件泯灭在萌芽中。笔者试着结合冲突缓解法,对高校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高校突发性事件界定为“因为偶然的突然状况导致的学生群体性的负面行为,并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甚至危害社会的安全稳定”。根据这一定义,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将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界定为“高校由于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或自身等的因素影响而意外发生的、紧急的,涉及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行为事件”。
特殊性、偶然性、不确定性、规模性是近年来发生的高校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典型特征。特殊性是指群体类型特殊,指代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因为思想上较易受到影响,在情绪控制方面有待提高;偶然性是指事件发生不是酝酿的,带有偶然性;不确定性是指对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的不确定;规模性是指因为大学城的建立,活动往往不局限于一个校园内。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校园内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都会使事件的规模不可预知也不可预判,往往演变成几个学校“联动”发生的模式。
二、当前我国高校在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非典”之后,我国高校在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增多;高校的危机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高校在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平时不注重对学生思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忽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当前部分高校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并没有积极预防的理念,而是当突发事件爆发后才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措施,仓促进行补救,这就导致高校在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处于被动的局面。第二,在处理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部分高校采取的方法不当,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如在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后,本应对相关信息进行控制,以防止人心浮动,但有些高校却对此“置之不理”;而本应公开信息时,部分高校却将之进行控制,以至于造成“以讹传讹”的局面。第三,部分高校不重视事件平息后的善后处理工作,草草了事,致使在事件平息后很长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该事件上,正常的校园秩序长时间不能恢复。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高校应在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后及平息后三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三、冲突缓解法在高校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具体运用
冲突缓解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在归纳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是利用有效的行为方式、语言技巧或建立畅通的宣泄途径,以此来减缓行为、语言、事件所造成的冲突,避免矛盾激化的一种方式方法。
显然,这一方法适用于高等学校中发生的各级各类的偶发性矛盾冲突事件。在运用冲突缓解法时,一般要根据不同的发展态势,如事件的蛰伏阶段、前期的酝酿阶段、矛盾冲突阶段及事件平稳阶段四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技巧。
(一)冲突缓解法在学生群体性偶发事件蛰伏、酝酿期的运用
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潜伏期,也就是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尚未发生但已有所表征的时期。在潜伏期,部分学生的思想出现波动,个别学生表现出过激的情绪反应,甚至有过激的行为发生,但整体形势处于可控的状态。在这一时期,高校应采取以下2个措施:
1.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建立应急预案
在平时高校就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摸清学生们共同关注和议论的问题,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加强学生思想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在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时,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此类工作,并做好相关信息的内部传达。在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高校应建立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档案库,为以后的工作开展做准备。
同时,高校自身应在充分调研、走访、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对群发性事件可预见、可控制的应急预案。针对矛盾发生的前期、中期及爆发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应对方式。预案应当包括“信息传递、层次发展、聚散体系、具体点位、超常措施、控制水平、锁定险段、新闻设计及善后应对等问题”。
2.采取措施,化解矛盾,防止激化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尽量采用柔性处置的方法,防止矛盾激化。比如,针对由学校工作不当引起的学生不满情绪,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并通过改善工作方法、解决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等途径来化解学生的误会和不满。
(二)冲突缓解法在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后的运用
当高校在潜伏期采取的措施最终失效而矛盾又进一步发展达到不可控的局面时,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就会爆发。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学生的思想波动普遍较大,更多的学生表现出过激的情绪反应,学生的过激行为增多。在这一时期,高校应积极行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对。
1.“热”、“冷”处理相结合
如果学校已掌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原因及情况,就可采取热处理法,即面对冲突,果断处理,迅速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导致的影响和破坏。具体做法有:司法介入或邀请权威人士进行调停,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规劝冲突的一方或双方妥协让步,缓和偏激情绪;邀请冲突的一方或双方的亲友出面,以增强处理效果。在实际运用中,这两种方法的界限并不具有绝对性,可交替使用。
2.巧用隔离,控制局面
在处理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在突发事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员进行牵制和制约,以此来控制事件局面。二是控制消息的传播。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高校在处理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正是由于采用控制消息传播的方法,“隐瞒不报”,结果引起了学生的恐慌和社会的不满。因此,高校应根据事件实际情况,或采用控制消息传播的方法,防止人心浮动;或采用公开信息的方法,定期向学生和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稳定公众的情绪,促进事件的解决。
(三)冲突缓解法在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平息后的运用
经过前期高校的努力,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局面已得到扭转,矛盾得到缓解,此后就会进入平息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事件已得到基本解决,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还会停留在突发事件上,突发事件仍会在很长时间里被人们所议论。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采取措施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和稳定学生的情绪,恢复校园正常秩序。
高校可通过举办讨论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校园社团活动等来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情绪及活动内容实现转移”,从而将师生拉回到正常的教学和学习上来。在这一时期,高校还应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追踪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高校还应做好其他的善后处理工作,如评估突发事件给学校带来的损失;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反思突发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进而反思和革新突发事件应对和管理机制。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N].人民日报,2006.
[2] 欧永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 陈运遂.略论高校学生突发群体事件[J].宜宾学院学报,2005(11).
[4]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00.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