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峥 史宏宇 李艳国 罗 娜(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63)
HDI板盲埋孔填胶量化分析及模型探索
Paper Code: S-061
魏 峥 史宏宇 李艳国 罗 娜
(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63)
文章定量分析了半固化片对盲埋孔填胶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正交分析确定了盲埋孔填胶的主要控制因素(填胶深度和PP片数量),为前端工程设计和控制提供依据。最后,建立盲埋孔填胶的胶体流动模型,即在层流状态下的渗流模型,服从达西定律。
半固化片;胶体;渗流;达西定律
为适应当今电子产品多功能化和微型化的发展需求,高阶HDI板逐渐成为PCB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保证产品盲埋孔的可靠性,业界主要采用两种树脂填充方法:一种是树脂塞孔工艺,另一种是直接利用半固化片的树脂填孔。两者相比较,后者明显具有流程短、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优异的加工技术流程[1]。
但半固化片填胶工艺研究仍不完善,难点之一是影响因素众多[2],其交互影响非常复杂,同时,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无法对胶体的流动性进行分析。所以,定量分析半固化片对盲埋孔填胶具有局限性,未考虑胶的流动性、黏度及层压时胶体受到的压力,从而不能区分S1141、IT180等半固化片在胶含量一致时的流胶状态。
目前,行业内对半固化片填胶仍停留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至今仍无人研究胶体流动规律,建立胶体流动模型对盲埋孔填胶进行研究。据此,本文定量分析了半固化片对盲埋孔填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流体渗流模型对胶体流动进行分析,从胶体流动本质上分析盲埋孔填胶的规律,为填胶不良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1 量化分析填胶影响
半固化片填胶定量分析满足总胶量守恒定律,即半固化片的总胶量不会凭空增加或减少,只能等量转移至盲埋孔及线路间距内。所以,半固化片的总胶量应满足盲埋孔及线路间距内的填充,即满足式(
其中,n为半固化片片数量,Th为理论胶厚(表1),hc为铜厚,v为残铜率,hb为盲埋孔深度,d为孔径,m为孔数。
公式(1)表明:
(1)半固化片的总胶量nTh是由半固化片类型、数量两因素决定(如表1所示);
(2)通常,半固化片需对盲埋孔及线路间距两处进行填胶,当填充线路间距时,影响因素由铜厚、残铜率决定;
(3)半固化片对盲埋孔进行填胶时,影响因素包括盲埋孔深度、孔径、孔数三者决定。
综上,半固化片填胶按照量化分析,含有7个影响因素,分别为半固化片类型、数量、铜厚、残铜率、盲埋孔深度、孔径、孔数。同时,由于影响因子众多,且影响规律和权重大小各不一致,所以,需确定重要影响因子,从而对关键因子进行重点控制或者条件限定,以下是采用正交方差的方法分析各因子的影响规律。
2.2 量化分析结果
表2为正交分析各因子的影响规律结果,将PP数量、盲埋孔深度、总孔数、残铜率合并在一起进行正交实验,分析计算各个因素影响权重大小。如表2所示,正交实设计是L9(34),即4个因子,3个水平,根据田口实验设计方法选择了9组实验,重复试验3次,总共有27个实验。
根据以上正交分析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如下所示。
表3是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各因子A、B、C、D的F值均大于Fa(p-1,n-p)=3.55,所以,盲埋孔深度、半固化片数量、总孔数、残铜率均对填胶影响显著。
表1 常用半固化片的理论单面胶厚
表2 正交实验结果
各因素影响程度可从贡献率表现,因子B最重要,它的水平变化引起的数据波动在总的平方和中占了43.88%;因子A,C贡献率其次;而因子D贡献率最小,仅占1.07%。
综上所述,盲埋孔深度、半固化片数量、总孔数、残铜率均对盲埋孔填胶均影响显著,其权重大小及分配情况为:盲埋孔深度(43.88%)>半固化片数量(32.88%)>总孔数(22.17%)>残铜率(1.07%)。所以,量化分析表明,盲埋孔填胶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盲埋孔深度和半固化片数量。
由于量化分析半固化片对盲埋孔填胶具有局限性,未考虑胶的流动性、粘度、胶体受到的压力及流动时间,从而不能区分S1141、IT180等半固化片在胶含量相等时的填胶差异。所以,以下模型主要对胶体流动进行分析,并确定以上因素对盲埋孔填胶的影响规律。
3.1 模型建立
1883年Reynold(雷诺)发现:胶体流动分为两种状态,分别是层流状态和紊流状态。雷诺数是判定流体流动状态的重要依据。当Re≤2000时,流动状态为层流;当Re>2000时,流动状态为紊流。
式中 :Re为雷诺数(无量纲),为密度 ,d为盲埋孔直径,V为盲埋孔截面上的平均流速,为粘度(Pa·S)。
雷诺数如公式2所示,可知雷诺数是惯性力与黏性力的比值。雷诺数的大小表示了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惯性力和黏性力的主导作用。雷诺数小(Re ≤2000),表示黏性力起主导作用,流体质点受黏性的约束,处于层流状态;而雷诺数大(Re>2000),表示惯性力起主导作用,黏性不足以约束流体质点的紊乱运动,流动便处于紊流状态。
图1是胶体流动沿程阻力系数和雷诺数之间关系。如图所示,流体流动分为3个区:I层流区(服从达西定律)、Ⅱ过渡区和Ⅲ紊流区。其模拟结果同葛家理等人[3]的渗流实验结果在规律上是一致的。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在盲埋孔填胶的模拟中,胶体流动模型同渗流模型是等效的。
图1 胶体流动沿程阻力系数和雷诺数之间关系
所以,在层流状态下,盲埋孔的流胶模型同渗流模型是统一的。沿程阻力是一个宏观统计值,反映了流体能量损失变化对胶体流动的影响,流体在盲埋孔中流动时,由于流体与孔壁之间有粘附作用,以及流体质点与流体质点之间存在着内摩擦力等,沿流程阻碍着流体运动的阻力称为沿程阻力。为克服沿程阻力而损耗的机械能称为沿程能量损失,单位重量流体的沿程能量损失称为沿程能头损失,以hλ表示。
表3 方差分析
式中 :λ是沿程阻力系数(无量纲) ,L是盲埋孔深度 ,d是盲埋孔直径,v为盲埋孔截面上胶的平均流速。
公式(4)表明,当盲埋孔内胶体流动处于层流状态时,流体流动速度同压力梯度成正比,这与达西定律一致,所以,可以用达西定律描述盲埋孔内胶体流动[4]。
综上所述,建立胶体流动模型分析盲埋孔填胶,即在层流状态下,盲埋孔的流胶模型同渗流模型是统一的,并且服从达西定律。
3.2 填胶模型应用
在层流状态下,盲埋孔的流胶模型服从达西定律,以下采用层流时的运动微分方程(牛顿力学分析法)计算盲埋孔内胶体流量,胶体的流量可反应盲埋孔内填胶趋势。
根据牛顿粘性定律,公式5是盲埋孔内速度分布,示意图如图3所示。
式中 :是流体速度,是流体黏度,R是盲埋孔半径,L是盲埋孔深度 ,是压力梯度。
图3 盲埋孔内层流的速度和剪应力分布
在流过盲埋孔断面的任一半径r处,取一宽度为dr的圆环,如图4所示。因dr很小,可以认为其上速度相等,于是通过微元面积dA = 2πrdr上的微小流量[5]。
通过盲埋孔填胶的流量为:
式中 :Q是盲埋孔填胶体积,qv是盲埋孔填胶的流量,u是胶体流动速度,R是盲埋孔半径,L是盲埋孔深度,为层压压力,为胶体流动时间。
公式8可知盲埋孔填胶体积与孔径、深度、胶体粘度、层压压力、胶体流动时间有关,具体表现为:
(1)盲埋孔填胶体积与孔半径大小R4成正比;
(2)盲埋孔填胶体积与填孔深度、胶体粘度成反比,即填孔深度越小,黏度越小,填胶量越大;
(3)盲埋孔填胶体积与压力、胶体流动时间成正比,即层压的压力、胶体流动时间对填胶有重要影响。
采用量化分析和胶体流动模型,研究半固化片片对盲埋孔填胶规律,得出以下结论:
(1)量化分析盲埋孔填胶表明,影响因素包含半固化片、铜厚、残铜率、盲埋孔深度、孔径、孔数。其中,流胶深度和半固化片数量是盲埋孔填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前端工程设计及控制提供了依据。
(2)盲埋孔填胶的胶体流动和渗流模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并且,在层流状态下,胶体流动模型服从达西定律,它为渗流模型模拟盲埋孔填胶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3)盲埋孔填胶总体积与孔径R4、层压压力、胶体流动时间成正比,与胶体黏度、盲埋孔深度L成反比。
[1] 林灿荣,李艳国. HDI板埋孔填胶工艺研究[J]. 印制电路信息, 2012(4).
[2] 陈壹华. HDI填胶工艺的研究[J]. 印制电路信息, 2005 (2).
[3] 葛家理, 宁正福. 现代油藏渗流力学原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4] 郑松青, 志峰, 鲍敬伟. 基于数字模型的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9 (26).
[5] 柯葵, 朱立明.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魏峥,硕士,现为技术中心研发工程师。
Research on analyzing quantitatively and filling model of HDI blind buried hole
WEI Zheng SHI Hong-yu LI Yan-guo LUO Na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filling Blind-via/Buried-via with prepreg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y orthogonal analytical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then, the key ones (the depth of filling and the number of prepreg ) were concluded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ngineering design. Subsequently,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olloidal flow in filling Blind-via/Buried-via with prepreg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seepage under the laminar flow relative to Darcy's law.
Prepreg; Colloid; Seepage; Darcy's Law
TN41
A
1009-0096(2014)04-01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