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成++程水源
摘要:连片特困地区不仅仅是经济贫困,更是文化贫困,且文化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贫困。因此,重点对黄冈大别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和实地考察,总结了黄冈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各级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调查;大别山连片特困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64-05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lustering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 in
Dabie Mountains
LIU Han-cheng,CHENG Shui-yuan
(Business College,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Clustering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 is not only economically poor, but also culturally poor. Culture poverty will affect economics poverty to some extent.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specially on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Dabie Mountains, in Huanggang through informal discussion and field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Measures of offering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survey; clustering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 of Dabie Mountain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了更为合理的框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连片特困区。连片特困区多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库区。随着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解决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落后问题,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连片特困地区不仅仅是经济贫困,更是文化贫困,且文化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贫困[1]。文化扶贫的效应虽不像经济扶贫那样突显,但文化扶贫的影响是深远的。实施文化扶贫计划,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一个有形载体,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2]。因此,对于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而言,只有将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状况。对此,课题组重点对黄冈大别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实地考察总结了大别山黄冈市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以期为各级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1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
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1区(黄州)、2市(武穴、麻城)、7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1个县级龙感湖农场,面积1.74万 km2,总人口730万人。近年来,黄冈市文化部门在各级政府大力扶持下,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现已呈现三大特点。
1.1 县域文化“一县一品”
“一县一品”是指基于县(市、区)行政区划,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一个县(市、区)或同一种特色文化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培育和推出一个文化品牌[3]。近年来,在湖北省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及省文化局的大力扶持下,黄冈市成立了“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部门亲自督导,各级文联协调落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为推动黄冈市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全省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县一品”的格局,如黄州区的黄州农民画、团风县的团风农民画、黄梅县的佛教禅宗文化、蕲春县的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节、麻城市的杜鹃文化旅游节、英山县的毕昇文化园、红安县的将军文化、浠水县的闻一多文化艺术节、罗田县的万密斋医药文化、武穴市的匡山四杰等文化品牌。“一县一品”的形成,为各县农村文化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1.2 乡镇文化“一乡一特”
英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繁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山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了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大力扶持,被列为省文化厅对口帮扶联系点,省文化厅情系英山,文化厅领导多次亲临英山检查指导工作,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普查、送戏下乡、纪念馆免费开放等专项扶持补助资金达400万元。目前,英山县乡镇文化呈现出“一乡一特”的局面,如杨柳湾镇的群众性文化、金家铺镇的思想道德文化、红山镇的茶文化、石头咀镇的广场文化、孔家坊乡的乡村影院文化。石头咀镇、金铺镇、雷家店镇等几个乡镇整合文化站的有利资源,召集农村文艺人才,集资添置设施设备,组建了“映山红”农民黄梅戏剧团,把精彩大戏送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深受农民欢迎。
1.3 村级文化“一村一法”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小农意识”和陈规陋习难以根除。因此,推进贫困山区扶贫开发与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着力培育“有文化,有品位,懂文明”的新型农民,让农民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当主体、唱主角[4]。目前,英山县在村级文化建设方面大多做到了“一村一法”,如英山县石头咀镇周畈村通过实施“五个一”,即一个场地、一支队伍、一套节目、一批经费、一个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金铺镇龙潭河村的腰鼓队、篮球队、龙舟队、舞蹈队常年开展活动,通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说顺口溜、说鼓书、作打油诗,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好人好事,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红山镇张畈村全力打造大别山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度假村依托特色鲜明的山水结构,突出人居本位,提升旅游形象,完善空间秩序,彰显山水主题,突出文化旅游,打造品质园区,同时将建设仿徽派古建筑商业步行街,同时设置旅游接待中心、戏院、文化展示中心、运动中心等其他旅游配套设施,建成后将把秀峰山庄,乌云山茶叶公园串联起来,形成集旅游商业、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2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
目前,黄冈市农村文化建设氛围逐渐浓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乡村文明风尚显著提升,概括起来有4点经验。
2.1 领导是保证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印发了《湖北省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意见,黄冈市委、市政府相应制定了《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建设一批各具文化内涵的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景,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黄冈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旅游、以“青山绿水、四季分明”为特征的大别山绿色旅游、以“厚重历史、多元文化”为特点的古色文化旅游交相辉映。县乡(镇)两级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出了“围绕发展抓文化,抓好文化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2.2 阵地是基础
2011年以来,黄冈市文化系统抢抓省市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有4 388家农家书屋、124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1家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文化场馆公益性管理和免费开放活动质量不断提升。如黄梅县兴建了黄梅戏大剧院、黄梅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对全县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改扩建,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建成了200多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服务点。红安县现有4个乡镇文化分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8个农家书屋,村级文化室50个。红安县的城关镇和杏花村已办起了22个村级图书室、18个电脑室,有30个村规划了健身场,已建乒乓球室18个、篮球场12个。英山县的金家铺镇27个村成立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协会”,开展了“文化中心户”和村级图书室建设,实现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场所全覆盖。
2.3 活动是载体
近年来,黄冈市文化系统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12年,黄梅县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主体承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共计150场,如濯港镇国庆节期间举办了广场舞大赛,参赛队伍达90余支,参赛人数1 200多人;红安县华家河镇华家河村组建了一个业余楚剧团,现已演出1 000多场,演出地点遍及全镇36个村,深受群众欢迎;华家河村也因此被称为“荆楚第一楚剧村”,而过去比较严重的赌博现象在该村已基本杜绝,剧团的农民也通过演出走上了致富之路。英山县金家铺镇利用节假日,举办全镇舞蹈比赛、文化广场专演、送戏、送电影下村等活动;同时还通过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入手,大力开展倡导移风易俗、树立良好村风为主要内容的“十星级文明农户”、“文明家庭”、“十佳婆婆”、“十佳媳妇”、“十佳道德标兵”等评比活动,呈现出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2.4 队伍是关键
黄冈市各级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选拔培养出一批批农村文化队伍。如红安县组建了农民管乐队23个,皮影戏队6个,牌子锣鼓队18个。浠水县自发成立了一些民间文艺团体,如洗马镇的民间说唱团、散花镇的夕阳红艺术团、团陂镇的民间楚剧团等。英山县杨柳湾镇文化站先后培植了宋家塝九重阳农民演唱队、农民舞蹈队、胡家墩农民演唱队、女子舞龙队、三门河农民演唱队、河南畈农民宣传队等多支农民业余文艺团体。英山县的金家铺镇龙潭河、龙珠、东冲坳、茶园、夹铺等村都组建了舞龙队、腰鼓队、西洋乐队、篮球队、文艺演出队为主的“文艺五队”,这些文艺队伍通过经常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而且也起到了“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效果。
3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黄冈大别山区农村文化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人才问题
农村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参与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的人必须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人才。目前,随着黄冈市农村文化活动的日益增加,文化从业人员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黄冈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瓶颈。如黄梅县由于多年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文化单位,导致文化队伍出现断层;红安县文化系统在职的194人中只有88个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黄冈市委宣传部反映,现在的基层文化队伍很薄弱,存在后继乏人的情况,专业人才老化严重,原来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并且付出一定的精力、做出一定成果、培养出感情来的老同志现在都退下来了,而新上来一批年轻人,缺乏专业知识,投入的精力也不够。
3.2 资金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冈市所属县(市、区)在文化扶贫资金投入上依然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主要还是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真正用于农村文化自身建设(如发展文艺创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虽然中央、省、市制定和提出了关于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还是不够,远低于本地经济增长幅度。以红安县“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为例,根据省文化厅、财政厅文件精神,每年需要县财政配套资金合计50万元,但由于经费难以到位,影响免费开放工作。
3.3 设施问题
调查发现,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在文化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文化设施投入不够。从乡镇来看,相当多的乡镇文化站还停留在“一个位子即一名工作人员、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的水平上,有的甚至连房子也没有,文化活动器材更是少见。从村庄来看,虽然近年来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其他村则进展缓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有些村文化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些村虽然配备了一定量的文化设施如图书、电脑、器材等,但由于缺乏管理,无法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3.4 体制机制问题
调研发现,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存在重上不重下的现象,即重视县城的文化机构队伍建设而县以下乡镇只是形式而已。文化系统内既没有工作人员考核机制,又没有招聘制度,文化管理十分混乱,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对公益事业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没有积极性,根本谈不上谋发展。乡镇文化站采取“以钱养事”和“免费开放”两套运转体系,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体现不了文艺人才的自身价值,缺乏必要的工作活力和激情。这些不足都让基层文化建设停留在喊口号,写报告,搞形式主义层面上了,文化站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4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大别山片区文化扶贫还不尽如人意,农村文化建设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因此,需要上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为此,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4.1 完善文化体制建设
一是改革宏观管理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以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区)、乡(镇、办)、村为抓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挂帅,文化部门主管,群团组织配合,社会各界努力,国家、集体、个人齐心参与的大文化格局,积极开拓、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二是改革内部管理机制,重点搞好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加快推进以“馆(站)长负责制、专业干部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图书)馆、站内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使馆(站)长和业务干部的选聘、考核、奖惩及培训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激发内部活力,重新确定乡镇文化站的性质,改革“以钱养事”制度。承认文化站站长的干部身份,恢复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问题,提高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充分发挥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2 建立投入机制
一是各级扶贫部门要将文化扶贫纳入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体系中,借鉴整村推进、雨露计划、产业化扶贫、金融扶贫等专项扶贫模式作出文化扶贫预算安排。二是将农村文化事业经常性投入逐步与城市经常性文化投入接轨,且增长幅度应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5]。三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一次性补贴力度。对已立项建设的文化中心、文化站,除经费支持外,要优先落实土地指标;对没有条件建设新设施的村以提供旧房改造补贴,或租赁补贴的形式,帮助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一室多用”,实现房屋功能多样化,效能最大化。四要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引导村级集体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纳入村级集体经济之中。可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个人投资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拓宽农村文化建设筹资渠道。五要积极探索投入机制的改革。对政府和集体的农村文化建设可采取项目评估,以奖代补等方法,提高投资效益和投资积极性。
4.3 建立考核机制
一要强化工作考核。要建立文化站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促进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建议各市、县(区)和乡镇(街道)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增加农村文化建设分值,切实保证文化工作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有实绩。要将文化投入作为乡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考核评比的主要指标之一,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考核激励机制。二要实施日常监督。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要建立文化督导制度,定期进行文化工作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与工作考核挂钩,确保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对那些挤占、挪用文化站、房等文化设施或重建轻用,只建不管的行为都要采取处理措施,确保农村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三要推动“一创三评”。加大“文化示范乡镇”活动创建力度﹑扩大宣传效应﹑以创建促发展。积极开展评“优秀农村活动室”、“优秀农村文化工作者”、“先进农村文化活动协会”的“三评”活动,通过“三评”调动村级组织和农村文化活动骨干的工作热情,带动农村文化建设。
4.4 建立人才培训机制
一是把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中,以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农村文化专干、农村实用人才以及农村各类文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二是探索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新机制。通过排练、演出、开班、展览、交流、大赛等形式,培训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三是探索专业人员定点辅导新机制。利用现有文化系统人才资源,采取请进来教、沉下去学等上下联动的办法,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和民间业余文艺团体、民间文化大户的辅导,广泛培训基层文艺骨干。
参考文献:
[1] 杨治钊.农村文化也需要扶贫[J].政协天地,2012(6):48-49.
[2] 徐学庆.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J].学习论坛,2010(4):65-69.
[3] 姚冬梅.“一县一品”产业化经营——漳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探讨[J].福建热作科技,2012(4):64-68.
[4] 张月苓.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J].中国合作经济,2012(3):10-11.
[5] 赵艳梅,夏彩云.农村社会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重建研究[J].农村经济,2012(1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