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2014-05-04 11:05王博
建材发展导向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文明建筑设计

摘 要:能源危机的爆发引起全球范围内关于自然观、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和变革,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包括许多规划师、建筑师都在探索实现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和谐相处”之道,生态建筑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席卷全球。文章诠释了生态建筑的内涵及设计原则,分析了生态建筑的两种具体设计,以推动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筑设计;生态建筑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能源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主题的思考,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与日俱增,包括规划师、建筑师等皆在探索实现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之道,生态建筑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全球建筑设计领域刮起一阵飓风。显然,建筑生态性成为生态文明视域下衡量建筑设计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而今,生态性已成为各行各业难以忽视的问题,生态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对于在生态建筑中居住、工作、生活的欲望愈加强烈。所谓生态建筑,即基于当地自然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布局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间的关系,建构人、建筑和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系统。

2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既然建筑是为人所用,建筑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是水到渠成,人的舒适性、使用的方便性等都是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量的因素。否则,即使建筑的设计再新颖创新,外观再美轮美奂,室内装潢再大气时尚,缺乏使用价值的建筑也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罢了。

2.2 构建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人、建筑皆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人的一切行为应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如同“空降”至一个工作环境中的人,尽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社交圈子是其赖以生存的法宝,固执地充当环境中的“不合群者”只能被淘汰。同样,“凌驾”于自然环境而发生的人的行为是突兀而不合时宜的,人、建筑也应尽力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构建良性循环系统。

2.3 提高可再生自然资源利用率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水利能等可再生自然资源伴随着能源危机的爆发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建筑设计中,基于当地的气候条件,依据太阳运行规律、地热原理及风的形成规律,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自然资源,既能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还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2.4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是生态建筑的灵魂。不同地域间存在显著差距,包括自然环境、地质地形、风土人情、气候条件、建筑机理特征等,这些差距决定了在建筑设计中,不管是生态建筑技术的选择,还是建筑材料的选用,都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如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为相对经济、冬暖夏凉、无需木材的窑洞提供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倘若盲目将窑洞“复制”至南方地区,暂不提人们是否可以忍受闷热潮湿的环境,单是漫漫雨水就能轻而易举地将窑洞化为一坯黄土。此外,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方面也存在差异,因而窑洞也并非千篇一律,从建筑布局结构形式上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因地制宜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 生态建筑设计模式

生态建筑设计模式分为乡土模式和对适宜技术进行利用的模式,所谓“殊途同归”,两种模式虽存在一定差距,但皆是以建造生态建筑为出发点的。

3.1 乡土模式

所谓乡土模式即依据建筑所在地实际情况,利用所在地传统建筑工艺和建筑材料进行建筑设计的模式,当前常被提及的“本土建筑”、“传统建筑”、“民间建筑”等词汇均是从其性质上进行描述的。

历史的积淀为人们留下了不菲财富,包括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居住条件及行为方式等,而毫无疑问,在千年的历史涤荡中存留并沿承至今的多是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金科律令”,如传统建筑工艺和建筑材料,对建筑所在地的诸多人而言,其存在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以致多数居民不会思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只当其是一件固有存在的模式信手拈来。尽管其在传统建筑模式、工艺和材料的选择上难免带点“稀里糊涂”,但这种“稀里糊涂”往往事半功倍,毕竟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

乡土模式的运用有赖于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所在地地质情况、自然环境等的深刻了解,在建筑布局和构造上使用相应的建筑手法,构建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印度建筑设计师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作品即乡土模式的代表。他认为热带气候中,建筑内空间是一种如同木材、水泥、钢筋等被有效利用的资源,提出“在印度,建筑的概念决不能只由结构和功能决定,还必须尊重气候”,进而凝练为“形式追随气候”(Form Follows Climate)的设计方法论,赋予了城市强烈的地域色彩。

3.2 对适宜技术进行利用的模式

对适宜技术进行利用的模式即在充分理解建筑所在地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宜所在地发展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如果说乡土模式依靠的是老祖宗遗产的话,那么,对适宜技术进行利用的模式则多了份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马来西亚建筑大师杨经文(Ken Yeang)即这种生态建筑模式的典型代表,他的设计理念是通过生态建筑满足居住者的心理和舒适需求,同时减少建筑物本身能耗,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绿色家园的目的。他从生物气候学相关理念出发,提出在建筑设计中对相关适宜技术进行适当利用,在对高层建筑设计中更是利用自然能源做出伟大尝试。

4 结语

现代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应本着“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建筑所在地实际情况,在充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巧妙结合建筑所在地资源、现代建筑技术和工艺,在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确保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构建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 邓明波,徐佩瑛.论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与科学发展观[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2] 江书瑭,付强.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2(26).

[3] 李睿扬,陈晓蔓,衣庆泳.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3(03).

[4] 王周.羊城论道:以凝固音乐为题——“2010的建筑空间设计”高峰论坛综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08).

作者简介:王博(1985- ),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建筑系,助教。

猜你喜欢
生态建筑生态文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困惑
刍议生态建筑设计: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综合体技术应用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屋顶绿化相关概念的辨析及生态建筑的构想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