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三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

2014-05-03 02:56雍章弟
四川地质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攀枝花市岩组三区

雍章弟

(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攀枝花是以矿山开发和钢铁冶金为基础的城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辖三区两县,面积7440 km2。攀枝花市城区面积60.92 km2,总人口121.99万,其中城市人口75.19万,城镇化率63.01%,居四川省第二位,工业化率72.03%,居四川省第一位,是一座移民城。该市东区、西区、仁和区(三区)东部、北部与米易县、盐边县相接,南边、西边与云南省永仁县相连,总面积2003.7km2,人口65.8万。

1 攀枝花市三区地质环境概况

1.1 气象水文

1)气象:属南亚热带气候到北温带气候,具有夏季长、气温日变化大、干热、日照强、降雨集中等特点;常年极端高温40.7℃,极端低温2℃,年平均气温21.3℃,基本无冬天,一般6~10月是雨季,11~5月是旱季;年平均降雨量761.6mm,降雨一般集中在雨季,以暴雨居多;年平均日照数2700~3000h。

2)水文:攀枝花水系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金沙江在市内全长133Km,从云南省华坪县流入境内,最大流量14430m3/s,最小流量50 m3/s;雅砻江在市区全长17km,最大流量10600m3/s,最小流量50m3/s;安宁河在湾滩下游2.5km汇入雅砻江,流量4.7 -3410 m3/s。

1.2 地形地貌

攀枝花市三区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属云贵高原北部的横断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为中山-中高山地貌,最高点老鹰岩高2920m,最低点仁和师庄高937m。在地貌上有分布在金沙江两岸和金沙江支流的大河流域、把关河流域、和务本的乌拉河流域的河谷阶地;分布在高粱坪、攀枝花、马家田、炳草岗、弄弄坪、清香坪等地的河谷台地;分布于格里坪、大水井、仙人洞一带的溶蚀构造中山;分布在长坪子一带的溶蚀构造中低山;以及分布在同德、新生、以及金沙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的构造侵蚀地形。

1.3 岩性

攀枝花地层发育齐全,从最古老的太古界至新生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其中沉积岩分布面积占45.2%,岩浆岩占32.45%,变质岩面积占14.39%,松散岩类占7.96%。

1)沉积岩:中生界为红层砂砾岩、泥岩夹煤系地层为主;新生界昔格达半成岩粉砂质泥岩、底部为含硅藻土泥岩及河流砂卵石堆积物等。

2)变质岩:有前震旦系、震旦系的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榴辉岩等并含有钒钛磁铁矿;古生界为页岩、砂岩、灰岩和低变质的大理岩。

3)岩浆岩:包括晋宁期、华力西期、燕山期的岩浆岩,大面积分布,以中~酸性岩为主,基性~超基性岩为次。

1.4 构造

攀枝花市位于攀西古裂谷中南段,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北段。区内褶皱发育,有大小断裂250多条。区内发育近南北—北东向线型褶皱与兼具左行走滑的逆冲(推覆)断裂为主要特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第四纪以来仍然有较明显的活动。

1.5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攀枝花市位于川滇地轴深大断裂带上,是我国著名的地震带,地震多集中在断裂带,具有强度高、震级大的特点。该区新构造活动特征是,伴随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以间歇性抬升为主,形成了多级阶地,古夷平面被切割,西部抬升大,东部抬升小,形成东部相对下降的沉降区,如红格小盆地、金沙江、雅砻江每年上升速度0.58mm,该地区附近有昔格达断裂、李明九断裂、桐子林断裂等多条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強烈是新构造活动的表现。

1.6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分布

根据研究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将本区岩土体划分为以下岩组:

1)坚硬块状工程地质岩组:有岩漿岩体、前震旦系变质岩体。其共同特点是强度高、块状、软弱结构面少,一般不产生滑坡,在陡悄山崖可能形成崩塌。该岩组分布于新华、同德、金沙江沿岸以及仁和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2)坚硬厚层状溶蚀工程地质岩组:以古生界的灰岩、大理岩、夹薄层泥岩、砂岩的组合。有震旦系的灯影灰岩(Zbd)、二叠系茅口灰岩(P1m)、观音崖组(Zbg)的砂岩、砂砾岩和红石岩组(Ozh)的砂岩、粉砂质泥岩。主要分布在格里坪、清香坪以北的半高山地区。

3)软硬相间层状工程地质岩组:三叠系丙南组、大菁组、大乔地组及侏罗系等砂泥岩、砂岩、泥岩、沙质泥岩、碳质泥岩、组成,易风化,形成软弱结构面。泥岩风化后形成粘土,是滑坡的主要滑带土。砂岩、泥岩互层形成软硬相间的结构。它们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工程地质特性差异大,岩层的层面和软弱结构面往往是影响工程地质特征的重要因素。若是岩层产状与坡向一致,地形坡度陡,岩层坡脚受河流侵蚀或开挖边坡形成临空面容易产生滑坡,这些岩组主要分布在前进乡、太平乡一带。

4)薄层状软弱半成岩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昔格达地层(Q1x),是一套河湖相沉积的半成岩粘土岩。岩层面倾角4°~7°,节理裂隙发育,地基承载力略高于第四系同类土。粘土岩的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亲水性好,遇水膨胀,使岩石抗剪强度明显降低,所以易产生滑坡是这套岩层的特征。该岩组一般不透水,但长期在水的浸泡下,很缓的坡度也可以产生滑坡,该岩组区内多地有分布。

5)松散土体工程地质岩组:分布于江、及两岸的河流堆积物,山坡脚的坡积层,排土场的人工堆积物,往往是产生滑坡、泥石流的物质基础。

2 攀枝花市地质灾害发育基本特征

2.1 三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除此之外,地裂缝、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也很多,总体上具有地质灾种多、分布范围广、灾害规模大等特征。据三区调查资料,截止2012年底,有10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表1),威胁人口2万余人,威胁财产约5亿。

表1 攀枝花市三区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统计表

?

?

?

2.2 三区地质灾害类型

据表1,三区出现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有75处、崩塌8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11处、地面塌陷与地裂缝4处(主要是采空区),滑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灾害类型。

2.3 三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据其分布及危害特征,可分为主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威胁城市、场镇(村庄)地质灾害及矿山地质灾害:

1)主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主要有渡金公路(密地桥至金江桥段)、倮渡北线、南山下的河渡公路、机场路等。目前这些道路在原有路基基础上进行改造,如渡金公路,筑路时削坡工程量较大,高陡边坡发育,加之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性破碎,小型崩滑、冲沟泥石流现象发育,雨季时经常中断交通,同时对过往车辆人员造成威胁,如1998年李家湾崩塌造成一辆过路车被毁,8人死亡。

2)威胁城市、场镇(村庄)地质灾害。如东区后山公园崩塌隐患区、市体育场滑坡等;另外,由于城区内较为平坦的地势较少,多数工程建设均涉及削坡平场,由于一些工程建设施工时对地质灾害认识不请,弃土堆放缺少必要的防治措施,造成了大量的地灾隐患,如仁和区新华公园滑坡、保安营村喻家坪组滑坡、西区河石坝滑坡、炳三区弃土场泥石流等。

3)矿山地质灾害。三区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地面塌陷及地面开裂、矿渣泥石流等。如宝鼎矿区经过30年的开采,在大宝鼎、小宝鼎、太平乡和花山一带形成面积约36.67km2的采空区,绝大部分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地表产生变形、开裂和塌陷,附近村民房屋发生不同程度的开裂变形,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危害。

3 攀枝花市三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三区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的复杂性,决定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防与治协调统一。

2)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应紧密结合攀枝花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防治工作要同深化改革、山区资源开发及工程建设相结合,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

3)坚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分期分阶段实施的原则。优先安排重大地质灾害的治理与搬迁工作,做到近期与长远结合,局部防治与区域环境治理结合。

4)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原则。应用新理论研究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治理地质灾害,建立适合本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技体系。

5)坚持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切实做好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原则。

3.2 三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编制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由政府统一领导,国土部门实施监督管理,有关部门配合协同管理,制定防灾、减灾计划,落实防灾经费,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目标责任制中,切实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顺利进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2)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杜绝私挖乱采,坚决杜绝人为地质灾害发生。重点落实好排土场、尾矿库、采场边坡等重要设施的措施工程,对建设在地质条件不良区域的重要设施要重点审查,做到尊重科学,依法建设。

3)重视群测群防工作,完善三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系统。尽快建设市区二级监测站,落实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乡、村、组、人”四级群众性监测网,走“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路子,同时聘用部分能力强的地环专家指导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4)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每年应建立汛前编制防灾预案、汛期检查、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后及时总结经验的工作程序,实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特殊工作制度,抓住重点、险点,对必须采取工程措施的,及时排危排险,消除地质灾害威胁,确保社会稳定。

5)因地制宜,实施搬迁避让。在加强综合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人员搬迁、避让,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6)开展重大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工作。根据三区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特点,分轻重缓急开展危及城区、乡镇,重要公用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7)开展全民防灾教育和宣传。普及地质灾害知识,强化全民防灾意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全民安全教育内容,每年通过电视、报纸各种媒体以及宣讲团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4 结论

随着攀枝花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经济的加速发展,矿山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与发展,交通与水电工程建设的大踏步前进,使得地质灾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在简要论述攀枝花市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及新构造运动、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等基础上,统计了三区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和对策措施,对三区的防灾减灾、地质灾害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攀枝花市岩组三区
银川市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动态特征
攀枝花市芒果园产量及施肥管理问题诊断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及远景区预测
新时代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基于攀枝花市退休职工面对面理论宣讲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七一”表彰先进
北京三区美术馆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淮南潘集深部勘查区15-2孔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藏地三区”文学空间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