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倪
牵好创新牛鼻子,走好转型这盘棋
文 蔡倪
在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道路上,仍有许多未知需要去探索,但在此过程中,如何更理性地看待企业发出的声音,避免将企业养成“被娇惯的孩子”,仍有很多方面值得去思考,去探索......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长久以来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而在创新创业环境方面,上海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不仅缺少像BAT这样的商业巨头,而且创新推动力明显弱于北京、广州等地,一些中小微企业甚至出现了想要“逃出”上海的想法。如何在现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下突破创新格局,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上海今后发展的艰巨任务、探索的方向及目标。
今年五月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上海亚信峰会期间要求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近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调研时也强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上海各级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当前,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子是体制机制,而体制机制的根子是思想认识。”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最根本的一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市场、社会、群众的创新能量和创造力巨大,要全面激发市场能量,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群众的创新创造力。“不创新,上海就没有出路。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是上海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何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创新文化发达、创新氛围浓郁、科技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科技发展潜力和人文自然环境、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或区域,是全球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源地和产生中心之一。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稳居全国各地区前列,具备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先天优势。
如何在现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下突破创新格局,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上海今后发展的艰巨任务、探索的方向及目标。
为了顺应当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健全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最优先任务。各国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也摸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美国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功的典范,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千方百计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政府则维护基本的社会体制,并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起关键作用。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最重要的内容是创造一个健康的鼓励竞争的商业环境,从而刺激技术创新。
德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并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研发经费来源有多种渠道,主要有企业、政府和各种非盈利性基金组织,其中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从基础研究→应用→产品原型开发→小批量示范生产的技术创新序列中,各类机构转换承接关系清晰,相互协调补充,构成了一个务实、严谨、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把它列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在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英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以改善市场环境、夯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政策以及在这个政策框架下的英国国家创新体系。法国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主要是由国民教育、研究与技术部的技术司牵头和进行具体管理。所涉及的技术创新工作的重大问题往往是在科学技术研究部际委员会或者政府的内阁会议上讨论和决策。国民教育、研究与技术部不仅负责制定国家鼓励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政策与相关激励措施,而且指导和监督这些政策与措施的执行。日本通过向美国学习,以引进竞争机制、激发活力为重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了发挥国立科研机关和国立大学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作用,政府改革了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
而在上海,长久以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对于创新创业环境的重要位置早已确立。上海政府在营造科技创新环境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围绕企业的需求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帮助。企业作为服务对象,也充分感受到了政府的热情,甚至有企业这样感叹道:“上海的服务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每位官员的心中,在上海创业并不孤独。”无论是政策、资金、场地还是其他各个方面,政府都致力于提升自身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从而推动创新市场的活跃性。
在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道路上,仍有许多未知需要去探索,但在此过程中,如何更理性地看待企业发出的声音,避免将企业养成“被娇惯的孩子”,增加政府工作的开放度,在摸索中建立标准,作为创新政策的指定、引导、服务、管理方,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好政府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去思考、去探索。
作为关注科技创新领域、关心创新企业发展的专业科技媒体,《华东科技》杂志社邀请长期工作在科技创新一线的各区县主任及活跃在创新领域的企业家,共同探讨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之路应该如何更好地走下去,牵好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盘棋,从而抢占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各区县科委主任以及企业家在多年与创新型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对于上海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上海的额创新之路该如何走、如何走好也从日常的工作经验中追根溯源,发表了许多自己的真知灼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凌弘(创新智库创始人)
如今,3D打印技术开始改变所有的生产模式,还有许多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德国率先提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把现在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机器人等等揉合在一起。在工业4.0的时代,生产的智能化和柔性化使我们的工业格局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更需要的是智能创新。中国目前的人才都是向工业化转移,大学生的创业动力明显不足,科学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能力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的科技企业创新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方面就是创新型人才不足。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具有创新思维、主动能动意识的人才较少。第二个就是组织环境,长期以来我们的领导力都是偏向于执行力,就是所谓的上传下达。这种做法更像是军队或者是传统工业制造企业,领导的方式不是具有创新领导力的方式。这里存在组织环境内的领导、内在制度、社会综合环境、法律、自主知识创新产权的制度等问题,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比较弱。第三个就是社会环境,我们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比较薄弱。政府对于科技企业虽然给予了大量补贴,但这样就导致企业将重心放在了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围绕着政府去创新。政府在帮助企业的时候是帮助他们补贴还是帮助他们找到市场?政府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毕竟对于市场的敏锐度不够,这种PE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推动创新,天使投资不足。政府应该去支持大量的可以“授之以渔”的机构去做事,直接地“授之以鱼”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真正的动力还是在市场。此外,各区域之间的同质化非常严重,也需要提高差异化。
提高科技开放度及综合度
胡晓岚(金山区科委副主任)
在科委工作的这么几年,给我的感觉一直是痛并快乐着。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也帮助做了很多工作,企业也很感谢我们,感觉到很幸福。随着创新要求的提升,以及企业主导市场地位的确立,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当然,按照现行的工作内容、模式、资源,很难体现我们作为科技部门的话语权、主导权。比如我们在产业部门的项目评估过程中,在企业想要进来的时候,作为科技部门如何体现自身作为科技部门的科学、前瞻性评估,目前还是比较难做到。所以现在也在做一套产业项目评估体系,但是具体制定完成还是存在一定难度。通过产业化重点项目的申报被评上、得到支持的企业,对我们政府部门非常感激,但是在其他过程中和我们就好像没什么关系了。对于我们政府部门来说,开放度、综合度都需要重新考虑。企业也反映整个科技口的开放度还不够。政府关注的重点可能更多地是在技术、单个企业的发展和政策的落实,与真正的产业、科技园区的联系还需要加强。
创新面临人才和资金两大问题
李文波(普陀区科委副主任)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企业创新面临两大问题:人才和资金。上海人才比较集聚集,但是人才成本较高也导致了企业在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出现了一定困难,政府也可以在这些根源方面帮助企业,解决企业难题。资金被一直视为小微企业的老大难,他们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巨大。如今,政府也加强了对于企业资金的扶持。但是有一些企业却因此而“骗取”政府资金。政府如何有效地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应该做一套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估。此外,高校每年也做出了许多研发成果,但大多都被“束之高阁”,成果转化率不高,政府也应该在成果转化上多下功夫,多促进、多发展。目前,国内的中介机构市场也较为混乱,应该对其进行加强管理,规范市场。政府应始终作为创新政策的指定、引导、服务、管理方,来推动靠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与建设。
但求所在,不求所有
邱允生(闸北区科委副主任)
最近接触的科技、互联网企业都在和我反映,在上海做工作很难,想要离开上海。许多中小企业也确实是产品好、模式好、技术好,但在上海想要拿到政府补贴,融资贷款还是比较困难,在关键时期拿不到最后一桶金。但是一些企业到了北京、深圳、苏州、南通等地,感觉一下轻松起来。政府、科技金融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很多帮助。
现在的小米、微信等是对传统行业的颠覆,还有电商对于传统营业模式的颠覆,各种宝宝的出现,都是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正在快速瓜分传统企业的大蛋糕。第一,政府可能往往会选择相信大企业,但是却忽略了许多小企业也会快速成长成为大企业。其次,企业很难拿到金融机构的钱,上海的许多投资机构习惯于跟风进行投资,普遍会选择投一些投资“龙头”看好的产业、企业,这让一些有产品好、模式好、技术好却不被关注的“三好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而且,政府的一些政策未发挥关键作用,如减免税收等,小企业本身因为营业额小,税收负担本来就较小。政府的政策制定应更切合企业实际,比如企业短期内需要贷款,但却拿不到贷款,如果政府在这个时候帮助企业,企业也许就能够快速成长,从而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应。现在的企业在得到了政府的帮助后也比较知道感恩,从而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还有就是领导的观念需要一定转变,将“不求所在,但求所有”转为对创新型企业的“但求所在,不求所有”,更好地与企业互动交流,更好地赢得企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