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创新

2014-05-02 16:16:08曾华强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实验室实验教学

曾华强

(广东财经大学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广东 广州 510320)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1],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与高校的类型、特点和基础条件密切相关,但必须适应学校的发展。例如,随着高校重点学科和新开专业建设和增加,实验室的数量、规模和质量将发生变化,其建设和管理模式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2]。

1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实验室的现状

广东财经大学是一所教学型的财经类高等学校。自2006年开始,学校本着“坚持实验室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使用率、对实验室建设实行相互协调和统筹规划,实现投资效益最优化”的原则,对教学型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将全校的实验室划分为经管类实验室和非经管类实验室,前者由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后者由教育技术中心管理,从而实现了从分散管理模式向集中管理模式的改革(见表1)。

表1 广东财经大学实验室改革一览表

表1 (续)

实验室集中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强化实验室的职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学科的发展,实验室集中管理体制逐步暴露出一些棘手的问题:(1)单一的集中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支持部分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2)单一的集中管理体制降低了教学院部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3)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在实验室运作维护和实验教学安排方面的协调比较困难,实验室管理人员难以为个性化实验教学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4)实验室建设缺乏论证,资金效益较低。

以实验室建设申报为例,一方面,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会同教务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主要对各院系申报的经费进行分块审批,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规模和仪器设备指标则依靠院系自己论证决策。这样,致使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实验室建设缺乏有效论证,出现了争设备、抢资源、重复购置等现象,产生了有些设备利用率低、场地设施分散浪费、实验室规模小、档次低的问题[3]。

显然,为了顺应实验教学改革和学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构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新机制。因此,本校尝试进行学校二级管理体制下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改革探索。

2009年,为了强化学校各机构的职能,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我校进行了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将人、财、物等管理权限逐步下放到二级学院。

2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实践

在二级管理体制下,本校提出以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思路:有效地克服现行建设与管理体制的分散、重叠、低效和封闭状态,通过理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用房等资源,建立起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高效的实验室工作体系和管理体制,从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4-5]。

2.1 理顺关系,构建实验室管理新体系

在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前,学校对实验室缺乏统一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分工不明确,实验室管理和使用缺乏协调。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增设资产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作为独立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处以下设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从学校层面加强了实验室的宏观管理职能。资产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设立,使学校对教学、科研、学科等各类实验室实现了统一管理,对实验室的布局、实验室设置、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的购置及资产管理等实现了宏观调控。各类实验室整合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把分散的资源凝聚成一个整体资源来充分利用,推动了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确立了校、院(中心)二级实验室管理体制[6-7],成立由分管校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学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校级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对实验室建设、高档仪器设备布局管理、人员配置、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咨询建议。在学院(中心)层面,实行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学院(中心)内部成立由专兼职结合的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和实验教师组成的实验室管理机构,负责各学院(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除了实施实验室二级管理体制以外,结合学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将实验室管理作为考核教学单位的重要指标,实行责权统一的原则,适当调整实验室的归属。对跨学科、共享度高的实验室实行学校集中管理。按照用管统一原则,把单一学科、共享程度低的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资源环境与土地综合实验室分别划归法学院、信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进行管理,促进专业实验室更好地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向发展。

实验室管理新体系的建立,既有效避免了在管理上的工作交叉、互相推诿等不利影响,又有利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统筹协调,有利于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2 建立多层次结构发展的实验室建设模式

实验室的层次结构分为3个层次[8]:

(1)科研型实验室:主要用于高水平科研、研究生教育;

(2)跨专业型实验室:是重点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和研究生教学;

(3)教学型实验室(基础型实验室和专业型实验室):主要支撑本科教学。

实验室“分层”[9]建设和管理就是根据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使用对象和配置要求的不同,分轻重缓急进行实验室建设。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实验室按不同的功能、作用和目标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职能。同时,他们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通过实验室的“分层”建设与管理,使实验室能够在学校有限资源和条件下,分阶段、分步骤地建设,以适应学校宏观的规划目标。同时,在扎实建好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实验室逐步扩充功能,配置较好资源,实现实验室的转型,既有利于实验室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2.3 规范建设流程,提高实验室综合建设质量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10],既要满足教学需要,也要适应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要求,但是又受到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条件的约束。多个部门、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员参与实验室建设,职能部门会侧重于成本控制,而使用单位则侧重于仪器设备的高性能,因而协调工作是复杂和困难的。本校针对财经类实验室建设项目特点,在实验室立项、建设、验收等不同阶段,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明确各阶段、各环节、各部门的职责及分工,保证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全程顺畅,从而提高实验室建设效益和综合建设质量。

(1)在立项阶段建立了学院和学校二级论证制度。学院的论证是根据建设项目所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组织学科带头人、实验教师进行充分讨论,确定建设内容并提出立项申请。立项申请的内容包括实验用房、实验室人员结构、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面向的专业、学生层次、建设内容、经费预算、进度安排和预期建设效果等。学校论证是实验室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论证。

(2)建设阶段。院系或中心负责在立项申报书的基础上编制详细的仪器设备技术方案书,实验室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论证,使项目的论证更加科学、严谨、客观,从而提高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设项目涉及的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全程实施监控和管理[11]。

(3)规范建设流程(见图1),合理分工、明晰职责,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

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细化的实验室建设流程,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得到更好的保障。

2.4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评估考核体系

在学校二级管理体制下,部分实验室划归二级学院管理。如果二级学院无偿占有和使用实验室,将导致二级学院缺乏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追求实验室数量、仪器设备购置而造成设备积压和重复投资[12]。为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实验室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本校制定了“教学型实验室考核评估办法”,评分标准包括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3项[13-14](见表2)。

图1 实验室建设流程图

表2 教学型实验室考核评估评分标准

通过对实验室的考核评估,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室的客观实际,找出实验室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提高,推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迈向更高水平。

3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实验室二级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已在广东财经大学得到验证,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二级学院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由人文学院、组织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教育技术中心等校内二级单位的专业实验室为主体组建了人文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已获得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各部门的工作按部就班、各尽其职,不再互相推诿。实验室建设项目更加规范,建设进度也明显加快,实验室建设效益不断提高。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6],涉及学校内部门、单位的利益重新分配,也需要有配套的改革措施,需要探索更加科学、高效和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

[1]林海旦,杨永德.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政策体系构建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66-67.

[2]李毓陵,徐天明,俞雯.高校实验室建设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114-116.

[3]宋玉厚,乔威,朱榜芹.运用项目管理原理 规范实验室建设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61-162,180.

[4]李勇.实验室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94-195.

[5]焦玉国,马映君.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加强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267-269.

[6]张安勇,杨富国,陈常兴.普通高校教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39-141.

[7]程培岩.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75-77.

[8]赵明富,陈渝光,陈旭川,等.多层次结构实验室建设模式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1):112-115.

[9]刁玉平.计算机公共课程分层分类教育的探析[J].科教文汇,2012(6):61-62.

[10]张永兵,柳中海.教学实验室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01-305.

[11]张春,杨红伟.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9(3):83-84.

[12]马升灯.高校教学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估初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99-202.

[13]文畅平.教学实验室评估指标与综合评价[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4):112-115.

[14]郑春龙.关于高校专业实验室评估的若干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8(5):30-33.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实验室实验教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6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20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2期)2019-03-07 05:17:26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1期)2019-02-24 06:55:52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0期)2019-02-24 06:55:35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19期)2019-01-16 05:36:09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