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向思源
如何为中国特色的海洋崛起 点赞
撰文/摄影/向思源
荐读:《红星照耀太平洋中国崛起与美国海上战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虽然具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是大陆思维为主导的国度。中国人具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惧海”基因,无论是来自海洋的灾害,还是1840年后进犯中国的西方列强,他们均“来自海上”。
但是,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一股海洋热劲吹黄土大地。虽然,这种对海洋认识的转变早已在知识界内不断酝酿与滋养,只不过,在新一代当家人主政之后,海洋,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终于站在了新时代的关口。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詹姆斯·霍姆斯教授和吉原恒淑教授持续关注中国思想界战略家们的海洋思想转变。他们认为,亚洲海域目睹了中国海上实力持续,且有时令人捉摸不清的变化。中国的海上存在不是转瞬即逝的,这对于美国及其在亚洲的海上伙伴构成了长期且复杂的影响。
两位美国学者多年持续关注中国思想界的海权提倡者们的思想转变与深化,中国的“马汉们”虽然对如何理解和诠释被誉为海权之父的马汉学说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吉原恒淑与詹姆斯·霍姆斯坚信:“无论是就硬件而言,还是在航海技术和作战能力方面,中国的海上能力已经能够检验中国战略家们的各种理论。借用中国官员与学者的口头禅来表述,中国已经处在要求海洋具有‘中国特色’的关口。关于中国走向海洋的原因已经被充分论证。”
中国为何要选择向海洋发展的道路?原因复杂而庞杂。但在两位美国学者的眼中,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关注,将印度洋、南中国海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这一条海上交通线连接起来。因此,中国领导人认为,这些海上交通线即便对共产党统治不算生死攸关,但中国船舶自由通过黄海、东海和南中国海依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中国一直担忧自身在海上的存在具有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美国。“中国认识到尽管美国海军维护亚洲航运六十载,但其善意的姿态几乎一夜之间就可以彻底改变。华盛顿可能在关键时刻借此威胁中国的资源流动、绑架中国经济。中国战略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美国海军的封锁。”
吉原恒淑与詹姆斯·霍姆斯也在全书的各种细节中反复强调了中国的这种担忧。他们查阅大量中国刊物,搜集中国海洋战略思想者的言论与论点。希望客观地论证中国必然走上海洋发展道路的深刻原因。
“中国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海洋雄心也是一个研究热点。”在书中,作者也表达了这样一种认识:中国是不会仅仅满足于自身防御性的海洋发展战略的。
在解读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刘华清将军的中国海军战略思想时,作者分析到:“刘华清制定和完善近海概念已近25年。这一概念的寿命不仅证明了刘华清为中国海军所作规划的长期性,它也预示着这一概念具有含意深远的灵活性。刘坚称近海防御是要确保反击从任意距离来的攻击,这一声明意味着中国海军可以根据其自身能力调适这一距离。”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任重道远。虽然海权思想已经在战略层、知识界生根发芽,有的甚至已经开花结果。但,海洋意识在中国大众的心中也许才刚刚萌芽。
“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必然将中国领导人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海洋,促使北京修改以陆地为基础、传统的大战略。为了使民众团结起来支持其航海追求,面向海洋的中国领导层必须采取一些类似美国创始人所进行的文化炼金术。”
“中国的海洋知识非常有限,中国的战略精英们已经开始转向借助历史,帮助培养本国民众对东南亚和南亚航海冒险的兴趣,争取民众对中国海洋诉求的支持,同时努力消除中国海军建设可能在亚洲海洋国家中引起的任何疑虑。总之,他们已经开始将海洋特质融入中国的认同和战略文化中。”(责编:金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