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角的偏颇

2014-04-30 13:15刘波
中华儿女 2014年6期
关键词:鲜卑李陵匈奴

刘波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汉族人,我们很容易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历史,得出结论。笔者作为画家,曾经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宋代绘画如此发达,画家相望不绝如缕,为什么在北方先后两个政权辽和金,却鲜有画家名世?也鲜有经典流传?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两宋重文偃武,设立画院,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绘画创作,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文化上辉煌灿烂的时代。史学、经学、文学、艺术,几乎各个方面都有超越前人也令后人难以望肩的成就。但另外一个原因,恐怕和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念不无关系。

比如我们提到汉代后期的“五胡乱华”,明显带有贬义。对于匈奴、氐、羌、鲜卑、羯等族的历史则较少提及或一笔带过。其实,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断断少不了这些民族的参与甚至在特定时期的主导的。

匈奴在战国时期就已兴起,一直到汉代,渐渐形成对于汉王朝的有效威胁,那时候匈奴内部产生了像冒顿单于这样雄才大略的统帅。那同样是一部伟大的民族崛起的历史。其中所发生的故事一点都不逊于中原的精彩。草原民族掠夺成性也许是他们的缺点,但心胸宽阔、坦荡耿直也是其优点。历史上著名的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衬汉朝对待李陵的刻薄,只有司马迁不识时务替李陵开脱,却被施以宫刑。在其《太史公自序》中三致其意,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喟不已。而匈奴中南匈奴一支则不但直接参与中原建设并最终融合于大汉民族。

从世界范围来看,匈奴的西迁,带给整个欧洲的影响是全面、彻底而永久性的。匈奴统帅阿提拉成为欧洲人顶礼膜拜的对象,至今欧洲大陆流传着这位英雄瑰丽壮美的传说。今天的匈牙利人干脆称自己就是阿提拉的后代。世界各民族的此消彼长,是一个整体,我们很难割裂开来孤立看待其中任何一个文明。

北魏皇族鲜卑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无与伦比。没有整个北魏时期对于北方的统一和大力提倡佛教,这个外来宗教恐难迅速融入中土。鲜卑贵族开明豁达,主张汉化、崇信佛教、开凿佛窟、广建梵刹。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到洛阳,一时间佛寺相望,蔚成风气。虽经三武一宗的灭佛(其灭佛的理由和效果也各各不同),终究没有影响到佛教的兴盛,佛教教义和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高度融合,成为影响中国文人士大夫和普通民众的共同精神遗产。

鲜卑贵族具有高远的见识同时又能付诸行动,他们没有执着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而是用最大的勇气和魄力来拥抱、融入另外的更加发达的文明,从而在历史上创造了永远属于自己的辉煌。文化本来就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存在,任何民族痴思保持文化上的纯粹血统,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在优胜劣汰的历史尘沙中不过徒留笑柄罢了,这很可以为后世一些瞻前顾后、深拒固守者所瞠目。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讲到纳兰性德这个满洲贵族,不吝其溢美之词,说他:“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习,故能真切如此。”我们从王氏这短短的话中可以感受到那一份隐含着的对于“汉人风习”的批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鲜卑李陵匈奴
朔风又起
昆曲《望乡》观后说成全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飞将军抗匈奴
鲜卑民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