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学?张晓靖?于莉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随着城镇化程度日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在响应党的十六大报告背景下出现的农村建设新局面,而社区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保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寿光市新农村社区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依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对策研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线图,为中国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寿光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东临渤海湾,人口120多万,是“中国蔬菜之乡”,好的地理环境和人民大众不懈的努力,使寿光连续几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位列前三十位,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三元朱社区”“徐集社区”“南魏社区”“南关社区”等10个社区的社区体育设施进行取样调查,旨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利的现实理论依据
1.寿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设施情况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寿光市新农村社区体育设施品种单一、数量有限且使用频率较高(在90﹪以上),使用率最高的主要集中在力量较少、娱乐性较强的器械上(秋千、太空漫步机、旋转盘),该类器械损坏程度也较高,分别是90﹪、75﹪、80﹪,但是在高损坏率情况下,器械的维修率却太低,基本上没有后期的维修保养服务;体育场馆、球类活动场所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一)、地方政府体育健身意识淡薄,重经济投资效益少健身健康理念。在对社区负责人的调查中,地方政府对社区体育设施每年的投资仅有几千元,体育设施数量的限制和体育活动项目的单一,不足以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二)、在新农村小区规划建设和改造过程中,政府监督部门忽视了体育设施的重要性和对未来体育健身的前瞻性,将体育设施当作可有可无的部分,从而导致了目前体育健身设施的窘境;三)、关于器材的来源和日常维护工作,受人员思想、经费、管理部门职责等因素的制约,社区维修管理职能大多没有落实到位,设置在社区周围的健身器材因没有专人指导和看管,往往因为使用不当或人为破坏,造成很多健身器材不能正常使用;四)、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尽管国家及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做出明确规定,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山东省体育条例》等。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社区体育设施被侵占、毁坏状况各地都存在。
2.对策研究
2.1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体系
社区体育设施是大家的财产,需要大家共同来管理和维护,设施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健身设施的维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明确责任与义务有利于杜绝设施的损害问题。在体育设施的管理方面我认为应该考虑:一是结合行政管理,由市、区、街道的体育部门定期督察并进行评比,树立典型,对先进单位进行奖励;二是强化社区内的管理,进一步明确各方的工作职责,落实解决维修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器材的维修保养队伍;三是与器材厂商结合管理,落实售后服务,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操作方便、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2.2.1新市社区方面
政府应通过立法,前瞻性地制定出新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相关措施与标准,任何 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挪用、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或规划体育用地。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社区体育设施用途或调整规划体育用地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就近、方便实用为原则,在适当地点择地新建或置换,面积、标准不得低于原有设施或预留用地。
2.2.2老市区方面
通过挖掘自身的潜力,对部分建筑与 场地进行综合性的改建,在不改变原有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达到解决社区体 育活动场地匮乏的目的。比如可以由居委 会 面,群众集资,建设街头“运动长廊”。 这种运动长廊,投资少,活动项目小而多,老少皆宜,值得推广。还可在小区有限的空间上修建一些简易运动设施,形成“体育健身小径”,从而弥补体育设施之不足。
2.2.3农村社区方面
挖掘和盘活现有体育设施 :一方面要加大农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同时可以对原有的旧场地设施要进行合理科学的改造。在农村社区缺资金缺场地缺设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以农村学校共享资源,比如农村各类学校可在放学期间、双休日期间、节假日期间进行对外开放。由当地政府与学校签订协议联合组成 治安队,在开放期间行使治安职权。另外政府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规划与投入时,可考虑把部分场地建在校外,实行村校共享、村校共管。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S]. 国家体育总局,2003年12月.
[2]谢超波.邢台市大中专院校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09,26 .
[3]从群,吕伟.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关系——学校与社区共建体育俱乐部研究之三[J].体育文化导刊,2007(6).
作者简介
张成学(1976—),男,汉族,山东栖霞人,硕士研究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