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守峰?李印福?刘德平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论文着重对如何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原则进行了论述,为实践中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德育工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这表明构建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培养机制,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多重原因的影响,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距离社会要求、学校、家长的期望有着较大差距,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产生了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的现象。因此,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任务不仅要继续遵循高校学生教育规律,努力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引导青年大学生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变管理于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从道德自律教育入手,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注重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引领作用,影响带动广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形成,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目的。本论文着重对如何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原则进行了分析论述,为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提供有益参考。
1 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课堂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教育,要在合理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自觉遵循道德规范,这就是“坚持知与行相统一”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自律能力时要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建设理论体系,因为要使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设理论与实践达到统一就只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科学理论,并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路线。这样做一方面通过理论来指导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设的实践,可以减少道德价值观建设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另一方面,理论又具有创新性,在指导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新办法,创造性地工作,通过认识和掌握道德价值观建设规律,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建设理论。
我国大学生在道德品性和行为方面,不仅需要高尚的理论,更需要的是一个道德内化的程度问题。只有道德理论在转化为行为习惯以后,它才能成为判断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道德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理论必须经过由知到行的转化。由于大学生个体性别、年龄、智力、各自成长环境和经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道德内化的程度、效果并不一样。因此,坚持知与行统一这一原则势在必行,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的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白道德理论的真谛的同时,以理想信念为引导,深入加强道德理念教育,充分发挥党员模范示范作用,自觉的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自律行为,形成自律意识,约束自己的言行,言行统一。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知与行相统一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2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人们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将长期存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其道德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肃的准则,对其自我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大学生,必定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和锻造自我约束能力。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一,引导大学主树立正确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是指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我与社会的结合。正确认识社会“大我”与个体“小我”的关系。既要正视社会“大我”和尊重个体“小我”的独立存在,也强调个体的“小我”存在于社会的“大我”之中。引导大学生把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有机统一起来,主观设计和自身客观条件有机统一起来,自我设计和社会需要有机统一起来。第二,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另一方面,确立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树立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新观念,为其创造和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广泛接触各种信息,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分析、比较、鉴别,进而选择正确的目标,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克服落后于社会的行为和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3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自律与他律是两种不同的约束机制。自律是基于对社会规范的主观认同,自觉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自律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约束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令学生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律”作为名词,是指规范、约束人民行为的规定和准则;作为动词,是指规范和约束。在学术范围来讲,康德第一个把自律作为伦理原则。他说人“应该关心履行责任(即德行)时所需做的牺牲,而不是这样做所能带来的好处,这样他就能理解责任之命令的权威,即这种命令是一种自足的、独立于任何其他影响的法则,要求无条件地服从”。其具体含义就是说人自己为约束自己的行为,用自己内心的标准告诫自己该怎样自觉行事。他律从表现上来看是指国家的法律、法规,内涵则是指主体按照他人的规定和指示行事。因此,他律是外在既定的。
自律依靠的是个体的自觉努力,它针对的是“人”,是一种“人治”性的制度设计;而他律则是普遍性的,它针对的是“事”,它必然要求一种“法治”性的制度设计。一种制度或秩序的维系,不能仅仅只寄希望于个体自律的基础上,因为凡事都有“万一”;而应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上,因为制度就是“以防万一”,就是针对“万一”而制定预防措施与纠错机制,它使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制度的制约,使任何人的任何违规行为都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坚持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体现着高等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最根本的意义。
自律与他律互为依存,互济共荣,二者兼具则相得益彰,就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就能使社会臻于和谐;而相反若仅有他律或者自律,都必将导致社会的失序。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新时期大学生。虽说教育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高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推进对学生道德的规范化、制度化、法规化。只有在制度健全完善的条件下道德规范才能充分发挥其调整和维系大学生新型社会关系的特殊作用,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并有效地推动大学生道德自律建设。
4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具有传承和创新的特点,作为文化内容之一的道德也不例外,纵观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中,道德自律可谓有着浓厚的一笔,中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传统道德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的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利益。这些道德观念虽然存在着一定历史局限性,但仍然值得我们总结、借鉴、继承。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对历史上优秀的道德遗产是要批判地继承,大学生道德建设既要坚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借鉴世界各国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先进经验,又必须反映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坚持这一原则要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重继承并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传统,诸如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应借鉴,例如法国宣称道德教育是致力于使人成为法律的自由人,这是他的道德建设目标;英国则强调让大学生了解个人、社区、国家与世界相互关系及全部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意义;美国力图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守法精神、有健全的人格,对国家有用的、让人满意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成为积极进取的公民。[3]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必须以提升大学生德育的主体地位为首要任务,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使大学生在不断自我教育中,既完善自我人格,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好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原则,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
[2]孔子:《论语》.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28页
[3]刘仁学等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56页
[4]吕耀环.两种自律观的歧异.道德与文明[J],1996. (3)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9
作者简介
刘德平(1967一),男,黑龙江省拜泉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处日常管理科科长,讲师,东北林业大学硕士。
李印福(1968一),男,辽宁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
纪守峰(1979一),男,辽宁省铁岭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处辅导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