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楚,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河南人民出版社编审。
洛阳,这个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之悠久,沉淀之深厚的确非同寻常。走进洛阳,宛如走进一座琳琅满目的历史文化宝库,令人目不暇接、兴奋不已。如果把到洛阳采风也比作一次寻梦,那就沿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笔者印象最鲜明、兴趣最浓厚、感悟最深刻的话题吧!
洛阳牡丹的高雅品位
洛阳牡丹名震中外,艳压群芳,历来为天下人赞不绝口。然而,人们赞美牡丹,不仅是赞美她的天生丽质,国色天香,更是赞赏她那不畏强暴、蔑视权贵的高尚气节,她那历尽磨难、饱经风霜而高昂不屈的精神风貌!上个世纪80年代,歌唱家蒋大为一曲《牡丹之歌》,唱红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天下人的共同心声,将牡丹这个百花之王的凄美故事演绎得更加动人!
当不可一世的女皇武则天酒后赏雪心血来潮,下令一夜之间百花尽放之时,无可奈何的百花只好俯首听命,破雪绽放,竞艳争宠,唯有牡丹不畏淫威,拒不从命。武则天一怒之下,令牡丹从此迁出长安,贬至洛阳。落难的牡丹在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洛阳人的精心照料下,昂首怒放,美名远播,没有辜负洛阳人的辛勤栽培,从此之后,牡丹的惊艳绝美与洛阳的赫赫之名连在一起,洛阳牡丹成为家喻户晓的百花之王!
洛阳的故事向世人揭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事理。
一是“淫威”并非万能的,它也有不灵的时候。不管其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大发淫威并不能够令所有都屈服,而不向滥施淫威者低头者,往往是那些素质高、品位高、有气节、有胆略、日后能够成大事者。
二是俗话说的“人挪活”。花也能“挪活”,“挪活”的前提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生存的毅力,当然同时也要有必要的扶持。以挪动环境为改变处境打下基础。
三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意栽花”花必活。这一点牡丹花与洛阳人的故事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遗憾的是,此次采风因季节错位,未能看到洛阳牡丹园万花竞放的感人壮观场面,而幸运的是,在导游引领下却能“挪活”深入到牡丹栽培基地,耳闻目睹了工人们辛勤劳作,为来年牡丹绽放而奠定基础的运作过程。园丁们不管前来参观的人如何多,“干扰”多么大,都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操作着。由此,不能不使人更清楚地感受到,洛阳牡丹所以能成为甲天下的花中之王,洛阳之所以能成为走向世界的牡丹产业基地,实在与勤劳善良、默默无闻的洛阳育花人的无私奉献分不开。从洛阳牡丹的身上,不也正可以看到洛阳人的素质和精神吗?
“洛阳纸贵”的深刻启示
“洛阳纸贵”这句耳熟能详的成语,使洛阳的知名度随之有很大提升,而“洛阳纸贵”背后的故事,都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含义与哲理。
左思为写《三都赋》,用了十年功夫,真正可谓“十年磨一剑”。他以一丝不苟的精神,认真考察文中所及的山川、城市、鸟兽、草木、风俗、文化,对其根据、出处一一落实。为锻造出铿锵有力的句子,塑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他在室内、庭院和墙壁上悬挂着纸与笔,对在豁然开朗的艺术灵感下忽然得到的佳句,随时写在纸上。就在左思酝酿写作《三都赋》之时,江南名士陆机正好来到洛阳,他也想写篇《洛阳赋》来抒发自己的情趣,但听说左思正在准备写《三都赋》,便不禁哈哈大笑,且出言不逊,讥讽左思不自量力。左思受此羞辱,遂化压力为动力,自强不息,精雕细刻,终于写出了一鸣惊人的《三都赋》,使那个自以为是、轻慢左思的陆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三都赋》一时被众人竞相传抄、先睹为快,以致洛阳城内纸价飙升,这便有了“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历史没有假设,但人们仍往往爱用假设来总结历史的成败是非。试想,假如没有当年陆机对左思的肆意讥讽和贬低,那么左思未必会发愤写出脍炙人口的《三都赋》。左思这块“璞玉浑金”,当时不被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陆机之辈看好,遭到这种“权威”人物的轻侮,但他并未被这种“狗眼看人低”的孤陋寡闻、固步自封之徒所吓倒,而是奋发图强,“哀兵”必胜(这里的“哀”是遭受压抑而奋起之意),用心血铸成的《三都赋》换得誉满天下,以致原来自命不凡的陆机连打算写的《洛阳赋》也不敢写了!用今天的话说,左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他那种不迷信、不畏惧权威的胸襟气魄不正是值得学习的吗?而陆机那种狂妄自负、压制人才的做法,不也正是我们应当警惕的吗?从另一角度看,陆机因左思《三都赋》的文笔绝妙而吓得正在酝酿的《洛阳赋》也“胎死腹中”,不也正表明了他的不自信吗?当然,这同时也表明了他终究还有那么一点自知之明吧!
从“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产生和流传过程,也可以充分看到,当时的洛阳不愧为文化之都,文人之间相互学习、切磋学问的风气何等浓厚!一篇佳作问世,众人奔走相告,先睹为快,竞相传抄,交流研讨,这是何等良好的、和谐的文化氛围啊!这在今天不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吗?
洛阳美食的诱人魅力
洛阳的美食也是很有名气的。笔者最先耳闻的是“洛阳水席”,而最早接触又印象深刻的面食是“鸡蛋灌饼”。
对于洛阳水席,可能比笔者更为了解的人应不在少数。“水席”有两层含义,一谓这种宴席离不开“水”、汤汤水水;二谓此种吃法“形如流水”,上菜过程川流不息。笔者我是赞同这两种含义并存的。此次洛阳采风,又经过了一次认真的实践,体会了洛阳水席的名不虚传。比如较有名的燕菜等几种菜,就使人品尝后有回味绵长之感。
其实,洛阳水席原本是出自民间的菜系,据说也是武则天时将它引入皇宫的,加上山珍海味,制成了宫廷宴席,后又从宫廷传回民间,于是形成了特有的风味。因仿制官宴的制作方法,所以也称官场席。它的全部内容由二十四件组成。先上八个冷盘下酒,四荤四素;再上十六个热菜,上了四个压桌菜后,其余十二个菜又分为四组,每组三个菜,吃一道上一道,恰如行云流水。从洛阳水席也可以看出洛阳人对膳食调制的科学配置和严谨运作,对营养价值均衡和结构层次合理的讲究与追求。
在笔者记忆中,身处郑州而最先接触的洛阳名吃是鸡蛋灌饼。大约20多年前,在郑州的街头饭店外面,偶尔见到了“洛阳名吃鸡蛋灌饼”的宣传文字,于是怀着好奇心走进饭店品尝这种食品。谁料一吃就觉得味道真不错,笔者本来对油类食品饼就比较偏爱,现在对这种饼更是有“一见如故” 之感,只觉得香酥劲道,味美可口。美中不足的似乎偏咸了一点,可能是洛阳人口味较重的缘故,但好在本人口味也不轻,所以按习惯还是能够接受的。此后,凡有机会,就要到饭店品尝这种灌饼。不经意间,吃鸡蛋灌饼成为本人一个“保留节目”。当然,现在街头卖鸡蛋灌饼的也大有人在,但都不是洛阳人了,而且其饼的味道也与当年最先吃到鸡蛋灌饼大不一样。但是,还有一点应当说明的是,不知何故,本人查找资料好久,都始终未能找到把鸡蛋灌饼列入洛阳名吃的依据。现在还有人说它是信阳名吃而非洛阳名吃,对此,同样找不到有关依据。然而,不论如何,在本人心目中,是依然认为应当把它当作洛阳名吃、洛阳美食的,因为本人最先知道并品尝它,就是在洛阳人开的饭店里而那非在其他饭店里,从“先入为主” 的规矩出发,也应该把它列为洛阳名吃。至于有朝一日,有人考证到它的“真正” 出处,那则另当别论了。
责任编辑 王小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