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淳
摘 要:随着列车时速的不断加快,现有铁路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带宽方面已无法满足要求。文章构造了基于ROF技术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提出了基于位置预测的快速切换算法。经OPNET仿真实验证明,该系统在切换时延和丢包率方面有显著改善。
关键词:ROF;光层切换;移动基站
中图分类号:TN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08-02
目前,高速列车均工作在如WI-FI、WIMAX、UMTS等大区制小区下,普遍以信号强度作为网络切换的判决门限,网络传输能力非常有限。未来的移动通信业务趋向于多媒体交换应用,带宽需求量增大,将无线载波频率转移到射频微波频段上可以解决该问题,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的微小区、微微小区。
当列车快速移动的时候,穿越微微小区,会出现频繁切换的问题。因此,对网络切换机制的有效性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工作在微微小区下的宽带接入网络模型,即基于ROF技术的移动基站网络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快速切换算法。
1 系统模型
1.1 系统架构
基于光纤无线电(Radio-Over-Fiber,ROF)技术的分布式天线系统(Distribute Antenna System,DAS)被认为是增加无线接入网络容量的技术之一。此技术将属于中央处理节点(Centre control station, CS)的多个远端天线单元(Remote Antenna Unit,RAU)分布设置在整个覆盖区域,每个天线通过光链路与中央处理节点相连,远端天线单元仅完成信号收发的基本功能,信号处理功能由中央处理节点CS完成,因而具有了扩张系统容量的能力和灵活的组网方式等特点。
本系统采取基于ROF技术的环形结构网络,由一个中心站(CS)和N个远端基站(RAU)构成,中心站包括传输模块和接收模块。该网络需要将N个RAU以相等的距离架设在铁路轨道沿线,通过两根光纤与CS连接,其中一根保证上行链路的连接,另一根保证下行链路的连接,其结构如图1所示。
同理,各个RAU上行连路也是将射频信号转换成固定波长光信号的过程,具体办法: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其调制到对应波长的光载波上,已调光信号经光纤传送至CS,由光分路器分配到不同的光接收机,经光电转换器件还原为射频信号,最后解调为需要的用户数据。
1.2 移动基站
如何保证各无线传输隧道的有序传输?假定每一个RAU的射频信道频率值与分配给它的光载波波长一一对应并保持固定。列车越区时,CS控制切换的执行,将数据流需要由旧的RAU频率调制到新的RAU频率,并耦合进对应的光载波波长。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切换,列车网关天线将持续变频,这就是传统的切换方式。考虑到列车由多节车厢组成,会同时存在多个列车网关,CS需同时转换多路射频信号,从而降低了系统切换效率。
基于ROF技术的特点,在发生切换的时候,系统可以采用单一的频率进行射频输出,为了区别不同的RAU,可以分配给每个RAU一个专门的光载波波长,列车越区到哪个RAU服务范围,就将RF调制到对应的光载波上。这样列车网关天线可以以固定频率进行通信,无须持续变频。
随着全光波长路和光开关技术的发展,CS在切换过程中始终参照列车的位置,完成由旧光载波波长到新光载波波长的调制,完成切换任务。该切换方式属于硬切换的范畴。为了准确保证切换的准确性,必须精确的预测列车的行程位置,以确保切换决策的实时与准确性。
在现实系统中,列车的速度和行程信息已经收集到列车控制站和站台,因此可以利用该信息完成基于位置预测的切换,该切换方式比传统的基于信号强弱的方式更快捷方便。在网络模型的CS端收集该信息,再结合列车轨道沿线RAU的分布,CS可以根据列车的行程位置判断切换的发起时机,从而控制切换。该切换判决着眼于网络层,操作在物理层,相比较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切换,切换时延更短,切换效率更高,完全适合于高速移动下的多媒体实时业务的无损传输。且信令控制包急剧减少,不会占用过度的信道资源,从而减轻了系统负担。因此是高速移动场景下十分适用的切换算法。
3 仿真结果
4 结 语
本文建立了基于ROF技术的移动基站网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位置预测的快速切换算法。经过系统仿真证明,该算法能够准确预测列车位置,做出准确的硬切换决策,指导光层切换的执行,减小了网络切换延时。同时证明,基于ROF技术的分布式天线系统,能够作为未来一种有效的无线接入方法,以服务于铁路等高速运动的用户,为它们提供超宽带的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博.ROF无线接入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2] Bart Lannoo.Radio-over-Fiber-Based Solution to Provide B-
roadband Internet Access to Train Passengers[J].IEEE Com-
munication Magzine,2007,(45).endprint
摘 要:随着列车时速的不断加快,现有铁路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带宽方面已无法满足要求。文章构造了基于ROF技术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提出了基于位置预测的快速切换算法。经OPNET仿真实验证明,该系统在切换时延和丢包率方面有显著改善。
关键词:ROF;光层切换;移动基站
中图分类号:TN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08-02
目前,高速列车均工作在如WI-FI、WIMAX、UMTS等大区制小区下,普遍以信号强度作为网络切换的判决门限,网络传输能力非常有限。未来的移动通信业务趋向于多媒体交换应用,带宽需求量增大,将无线载波频率转移到射频微波频段上可以解决该问题,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的微小区、微微小区。
当列车快速移动的时候,穿越微微小区,会出现频繁切换的问题。因此,对网络切换机制的有效性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工作在微微小区下的宽带接入网络模型,即基于ROF技术的移动基站网络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快速切换算法。
1 系统模型
1.1 系统架构
基于光纤无线电(Radio-Over-Fiber,ROF)技术的分布式天线系统(Distribute Antenna System,DAS)被认为是增加无线接入网络容量的技术之一。此技术将属于中央处理节点(Centre control station, CS)的多个远端天线单元(Remote Antenna Unit,RAU)分布设置在整个覆盖区域,每个天线通过光链路与中央处理节点相连,远端天线单元仅完成信号收发的基本功能,信号处理功能由中央处理节点CS完成,因而具有了扩张系统容量的能力和灵活的组网方式等特点。
本系统采取基于ROF技术的环形结构网络,由一个中心站(CS)和N个远端基站(RAU)构成,中心站包括传输模块和接收模块。该网络需要将N个RAU以相等的距离架设在铁路轨道沿线,通过两根光纤与CS连接,其中一根保证上行链路的连接,另一根保证下行链路的连接,其结构如图1所示。
同理,各个RAU上行连路也是将射频信号转换成固定波长光信号的过程,具体办法: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其调制到对应波长的光载波上,已调光信号经光纤传送至CS,由光分路器分配到不同的光接收机,经光电转换器件还原为射频信号,最后解调为需要的用户数据。
1.2 移动基站
如何保证各无线传输隧道的有序传输?假定每一个RAU的射频信道频率值与分配给它的光载波波长一一对应并保持固定。列车越区时,CS控制切换的执行,将数据流需要由旧的RAU频率调制到新的RAU频率,并耦合进对应的光载波波长。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切换,列车网关天线将持续变频,这就是传统的切换方式。考虑到列车由多节车厢组成,会同时存在多个列车网关,CS需同时转换多路射频信号,从而降低了系统切换效率。
基于ROF技术的特点,在发生切换的时候,系统可以采用单一的频率进行射频输出,为了区别不同的RAU,可以分配给每个RAU一个专门的光载波波长,列车越区到哪个RAU服务范围,就将RF调制到对应的光载波上。这样列车网关天线可以以固定频率进行通信,无须持续变频。
随着全光波长路和光开关技术的发展,CS在切换过程中始终参照列车的位置,完成由旧光载波波长到新光载波波长的调制,完成切换任务。该切换方式属于硬切换的范畴。为了准确保证切换的准确性,必须精确的预测列车的行程位置,以确保切换决策的实时与准确性。
在现实系统中,列车的速度和行程信息已经收集到列车控制站和站台,因此可以利用该信息完成基于位置预测的切换,该切换方式比传统的基于信号强弱的方式更快捷方便。在网络模型的CS端收集该信息,再结合列车轨道沿线RAU的分布,CS可以根据列车的行程位置判断切换的发起时机,从而控制切换。该切换判决着眼于网络层,操作在物理层,相比较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切换,切换时延更短,切换效率更高,完全适合于高速移动下的多媒体实时业务的无损传输。且信令控制包急剧减少,不会占用过度的信道资源,从而减轻了系统负担。因此是高速移动场景下十分适用的切换算法。
3 仿真结果
4 结 语
本文建立了基于ROF技术的移动基站网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位置预测的快速切换算法。经过系统仿真证明,该算法能够准确预测列车位置,做出准确的硬切换决策,指导光层切换的执行,减小了网络切换延时。同时证明,基于ROF技术的分布式天线系统,能够作为未来一种有效的无线接入方法,以服务于铁路等高速运动的用户,为它们提供超宽带的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博.ROF无线接入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2] Bart Lannoo.Radio-over-Fiber-Based Solution to Provide B-
roadband Internet Access to Train Passengers[J].IEEE Com-
munication Magzine,2007,(45).endprint
摘 要:随着列车时速的不断加快,现有铁路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带宽方面已无法满足要求。文章构造了基于ROF技术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提出了基于位置预测的快速切换算法。经OPNET仿真实验证明,该系统在切换时延和丢包率方面有显著改善。
关键词:ROF;光层切换;移动基站
中图分类号:TN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08-02
目前,高速列车均工作在如WI-FI、WIMAX、UMTS等大区制小区下,普遍以信号强度作为网络切换的判决门限,网络传输能力非常有限。未来的移动通信业务趋向于多媒体交换应用,带宽需求量增大,将无线载波频率转移到射频微波频段上可以解决该问题,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的微小区、微微小区。
当列车快速移动的时候,穿越微微小区,会出现频繁切换的问题。因此,对网络切换机制的有效性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工作在微微小区下的宽带接入网络模型,即基于ROF技术的移动基站网络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快速切换算法。
1 系统模型
1.1 系统架构
基于光纤无线电(Radio-Over-Fiber,ROF)技术的分布式天线系统(Distribute Antenna System,DAS)被认为是增加无线接入网络容量的技术之一。此技术将属于中央处理节点(Centre control station, CS)的多个远端天线单元(Remote Antenna Unit,RAU)分布设置在整个覆盖区域,每个天线通过光链路与中央处理节点相连,远端天线单元仅完成信号收发的基本功能,信号处理功能由中央处理节点CS完成,因而具有了扩张系统容量的能力和灵活的组网方式等特点。
本系统采取基于ROF技术的环形结构网络,由一个中心站(CS)和N个远端基站(RAU)构成,中心站包括传输模块和接收模块。该网络需要将N个RAU以相等的距离架设在铁路轨道沿线,通过两根光纤与CS连接,其中一根保证上行链路的连接,另一根保证下行链路的连接,其结构如图1所示。
同理,各个RAU上行连路也是将射频信号转换成固定波长光信号的过程,具体办法: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其调制到对应波长的光载波上,已调光信号经光纤传送至CS,由光分路器分配到不同的光接收机,经光电转换器件还原为射频信号,最后解调为需要的用户数据。
1.2 移动基站
如何保证各无线传输隧道的有序传输?假定每一个RAU的射频信道频率值与分配给它的光载波波长一一对应并保持固定。列车越区时,CS控制切换的执行,将数据流需要由旧的RAU频率调制到新的RAU频率,并耦合进对应的光载波波长。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切换,列车网关天线将持续变频,这就是传统的切换方式。考虑到列车由多节车厢组成,会同时存在多个列车网关,CS需同时转换多路射频信号,从而降低了系统切换效率。
基于ROF技术的特点,在发生切换的时候,系统可以采用单一的频率进行射频输出,为了区别不同的RAU,可以分配给每个RAU一个专门的光载波波长,列车越区到哪个RAU服务范围,就将RF调制到对应的光载波上。这样列车网关天线可以以固定频率进行通信,无须持续变频。
随着全光波长路和光开关技术的发展,CS在切换过程中始终参照列车的位置,完成由旧光载波波长到新光载波波长的调制,完成切换任务。该切换方式属于硬切换的范畴。为了准确保证切换的准确性,必须精确的预测列车的行程位置,以确保切换决策的实时与准确性。
在现实系统中,列车的速度和行程信息已经收集到列车控制站和站台,因此可以利用该信息完成基于位置预测的切换,该切换方式比传统的基于信号强弱的方式更快捷方便。在网络模型的CS端收集该信息,再结合列车轨道沿线RAU的分布,CS可以根据列车的行程位置判断切换的发起时机,从而控制切换。该切换判决着眼于网络层,操作在物理层,相比较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切换,切换时延更短,切换效率更高,完全适合于高速移动下的多媒体实时业务的无损传输。且信令控制包急剧减少,不会占用过度的信道资源,从而减轻了系统负担。因此是高速移动场景下十分适用的切换算法。
3 仿真结果
4 结 语
本文建立了基于ROF技术的移动基站网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位置预测的快速切换算法。经过系统仿真证明,该算法能够准确预测列车位置,做出准确的硬切换决策,指导光层切换的执行,减小了网络切换延时。同时证明,基于ROF技术的分布式天线系统,能够作为未来一种有效的无线接入方法,以服务于铁路等高速运动的用户,为它们提供超宽带的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博.ROF无线接入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2] Bart Lannoo.Radio-over-Fiber-Based Solution to Provide B-
roadband Internet Access to Train Passengers[J].IEEE Com-
munication Magzine,2007,(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