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红色文化发展研究

2014-04-29 09:39孟祥林
中国名城 2014年4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思路红色文化

摘 要:保定在京津冀城市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保定的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就能够找到保定融入“大北京”经济圈的新思路。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价值较高、影响较远、积淀较厚、特色鲜明,但是在发展中问题也很明显。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打造出红色文化名片,就能够让保定在京南区域经济发展中凸显出来,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实施“四步走”的发展计划,通过不断构造“弓”、“几”、“圆”形发展空间,整合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发展对策上要逐步实施“指状网络”的旅游线路,并且要创新红色文化表现手法。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保定;红色文化;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4-33(10)

保定是京南第一个中等城市,在京津冀城市一体化[1]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框架下,以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对保定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审视,可以为保定融入“大北京经济圈” 找到新的思路[2],也可以为打造“大保定” 经济圈奠定基础[3],为弱化“环京津贫困带” 问题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4]。保定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保定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红色文化在保定文化中占有非常重的分量,在发展保定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着眼点。将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的文化资源糅在一起,创造出保定的文化名片。发展保定的红色文化,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将城乡紧密联合起来,不仅要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拉动作用,而且要让红色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城市中,红色文化进而保定的城市发展就在拉力和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持续发展。

1 保定红色资源条件分析

1.1 保定红色资源分布状况

保定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阜平苏维埃”是河北省最早的红色政权,这也是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丰富,包括《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白洋淀雁翎队》、《敌后武工队》、《红旗谱》、《小兵张嘎》、《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新儿女英雄传》、《白求恩大夫》、《少年英雄王二小》等都是反映保定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作品。从图1可以看出,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市区以及辖县都有分布,但是在蠡县、高阳、顺平、涞源、安新、易县、清苑、阜平、唐县、涞水、定州以及安国等县域分布较为集中,在如上几个县中,尤其以涞源、安新、易县、清苑、阜平、唐县、涞水等县域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但能够彰显民族民主革命战争中保定地区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说明了在保定孕育着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巨大的商业机会,对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就能够让红色文化资源在保定的经济发展中成为一条主线,将相关产业串联起来,以红色区域为核心辐射广大的周边地区,拉动更为广大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中,通过强化红色文化在保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城市文明进乡村,红色文化进城市,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1.2 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优势

1.2.1 类型多样

红色文化资源一般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建党建军事件、土地革命活动、红军长征精神、抗日战争历史、解放战争历程、爱国统一战线、革命家的功绩、革命烈士事迹等。这八类资源中保定分布有五种类型,主要包括四处土地革命资源、八处抗日战争资源、三处解放战争资源、五处革命家资源、二十处革命烈士资源。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较,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非常丰富。相对而言这些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高、影响广泛、文化基础厚重。

1.2.2 价值较高

就历史价值层面看,冉庄地道战遗址充分展现了抗战时期冀中平原的军民抗击日寇的智慧,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好的抗御侵略的防御体系,不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这是能够展现抗御倭寇的军民智慧的活教材。土地革命时期在阜平成立的县苏维埃被称为“华北的瑞金”。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于抗战时期,被成为“华北的延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均具有较高的价值,这对于提升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3 影响较广

就影响范围层面看,以保定为背景的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历史上发生在保定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事迹都进行了很好的宣传,这中间就包括了《荷花淀》、《红旗谱》、《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烈火金刚》、《风云初纪》、《新儿女英雄传》等名篇,很多人都是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了解保定这个地方的,随着这些名篇巨制传遍大江南北,保定这个地方也家喻户晓了,保定在人们的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保定这个区域在消费者心中充满了神秘和好奇,这自然就让这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了更多的卖点,保定依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就有了更多的商机。这为强化“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红色文化发展思路奠定了基础。

1.2.4 积淀较厚

就文化积淀层面看,保定是燕国、中山国等古国的发祥地,清代和民国年间,保定是直隶省(河北省)的省会,这里也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和一二·九运动的重要响应地,在这里曾经有过五里岗暴动、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等,所以在历史上这里就具有较高的影响力。阜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是晋察冀边区的首府,红色文化内涵也是非常厚重。除了这些,保定历史名人频出,这也是保定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重要原因,诸如廉颇(廉良村)、荆轲(易州)、刘备(范阳)、张飞(范阳)、祖冲之(涞水)、郦道元(范阳)、刘禹锡(定州)、贾岛(范阳)、赵匡胤(清苑)、关汉卿(祁州)、王实甫(定兴),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使得保定的文化韵味更加深不可测,具有更多可资挖掘的文化成分,这对于渲染红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从图2可以看出,保定文化名人主要分布在阴影区域,阴影区域中的名人分布状况也有较大差别,历史文化名人主要分布在涿州、定州、安国、涞水、清苑等地方,其他区域则以近现代名人为主。保定地区名人辈出,为保定打造浓重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基础。

1.2.5 特色鲜明

根据前文,保定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相互融合,生态、人文、民俗等各种资源丰富多彩,文化消费将成为“大保定”建设以及保定与京津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在发展文化产品的过程中,能够让红、绿、古、俗等文化交织在一起,每一种文化因素都会在保定的文化复合产品中发挥作用。保定位于太行山前缘地带,多样的地形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让这里在东南西北中等各个方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东部——“湿地+红色”型,西部——“高原+生态”型,南部——“平原+红色”型,北部——“山地+红色”型,中部——“古迹+红色”型,各个方向上都是复合型的文化产品,红色成为了这些产品的主旋律。各个方向上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为各个区域之间合作推出组合产品提供了前提,消费者在不同方向上看到的文化产品不重复,这会强化对消费行为的吸引力。从市区向不同方向出发,可以享受到以红色为主旋律的不同风格的红色文化产品。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在这种前提下进行分片设计、依线发展,在整个区域内形成纵横交织的文化网络。

1.3 红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不是同等层次上的概念,前者偏重于静态,后者偏重于动态,只有不断强化和浓缩“红色资源”的内涵,让资源的红色味道无处不在,才能够让“红色资源”熬出“红色味道”,从而酿出更浓的文化味。但是就目前保定的红色资源发展状况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各地单打独斗、基础设施匮乏、宣传力度不够、表现手法单一、文化味道不浓、引领作用较弱等。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克服,就很难让红色资源“熏”出文化味,这会让保定的红色资源发展力度不足。

1.3.1 各地单打独斗

根据前文,保定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保定辖区各处几乎都有分布。这是发展红色资源的有利条件也是不利条件,优势在于红色资源可以成为红色文化发展的根基。红色资源广布,就能够让红色文化在广泛的区域内得到发展。劣势在于红色资源布局分散,不便于集中发展,让分散的资源形成聚合整合效应,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由于这个难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克服的,所以不同区域内的红色资源目前就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虽然所有资源欲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但由于没有统合发展,所以这些红色资源很难提升含量,对消费者形成的吸引力不足。“单打独斗”不易形成规模效应,各个区域在发展中就会盲目复制,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消费者一旦产生“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印象时,就会对类似的其他资源感到乏味,某些区域虽然会门庭若市,而另外一些区域就可能出现门可罗雀的问题。不同区域发展的积累效应就会迥乎不同,在循环累积作用下,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就会逐渐加大。

1.3.2 基础设施匮乏

虽然资源较多,但规模较大的资源并不是很多,投资也具有较强的方向性。红色资源面向市场的方式主要是旅游,但各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游客的数量较少,就很难提升旅游景点的影响力。游客在红色文化资源旅游地需要得到眼睛的享受、心灵的陶冶,同时还希望玩得舒服。只有基础设施够完善,才能够为消费者带来足够好的心情,把消费者的脚和心情同时留下。在满足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同时,消费者将自己的财富变成了旅游区的财富,将自己的物质财富在旅游区兑换成为了精神财富。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会让资源缺乏吸引力,让区域文化资源发展乏力。保定范围内的资源不但分散而且不均衡,所以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资力度会受到限制,投资的空间布局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平衡。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也有很大的差别,投资的边际收益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尽量缩短投资回收期,商家倾向于向基础较好的地方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加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对称程度。

1.3.3 宣传力度不够

根据前文,保定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白洋淀、狼牙山和冉庄,白洋淀通过《小兵张嘎》《水上游击队》得以传名,狼牙山通过《狼牙山五壮士》名扬全国,冉庄则以《地道战》家喻户晓,在人们的印象中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除了这几处之外,好像就没有其他红色文化资源了。但是根据前文知道,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除了这三处较大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很多其他的红色文化资源,只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在社会上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没有了宣传就没有了信息,在有更多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可资消费的情况下,这些没有得到宣传的“无名小卒”就更加没有彰显的机会。在这样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里,好的资源也需要宣传。但是保定那些相对比较偏远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影响力较大的红色文化资源对这些“无名小卒”也没有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由于宣传不到位使得规模较小的红色文化资源被搁置在角落里。

1.3.4 表现手法单一

目前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面向市场的方式主要是“观景”,单一的表现手法让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缺少了向更远、更大范围张扬自己的可能[5]。“观景”自然是消费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但是单纯依托这种方式发展红色文化产品,就显得比较单一。人们消费红色文化产品的方式也就被固定在“实地旅游”这个层面。人们虽然在旅游的时候能够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但是这种感染不能常态化。而且这种单一的表现手法就使得红色文化产品不能扩展到相关联的其他产业中去,从而不能对周边产业产生较好的拉动作用。与白洋淀、狼牙山和冉庄相关联的影视作品就使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宣传,但是其他的红色文化资源还很少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在红色文化的表现内容方面,也主要是展示血雨腥风的场面。实际上先辈们曾经在吃饭穿衣的各个方面,在张扬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过程中都有文章可做。表现手法单一,让红色文化资源缺失了更多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价值既包含了教育价值也包含了商业价值。

1.3.5 文化味道不浓

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除了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很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经典传说、文艺作品、餐饮美食、地方曲艺等等,这些文化资源在塑造保定文化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定人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前文谈及的三处,这三处红色文化资源并没有打造成一个品牌,没有形成强大的资源聚合效果。虽然人们明白这些都是红色资源,但由于发展层次不够高,所以距离“红色文化”这个层级还是有一定差距。“文化”相对于“资源”而言更具有动态性和渲染性。保定的红色资源在渲染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可以将餐饮、风俗、传说、文艺等各个方面串联起来,将现在的红色资源升华为红色文化,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红色文化味。专家认为,“文”就是花纹花样,“化”就是改变,“文化”就是不用蛮力而能够改变别人的东西。“文化”能够让人们的言行自然得到改变,而“资源”不具有这样的功能。强化红色资源的“文化”味,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大保定”的发展目标。

1.3.6 引领作用较弱

“已然”只有能够引领“未然”,才能发挥“文化”的渲染作用。根据前文,保定的红色资源分散并且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区域性的红色文化品牌,所以规模较大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周边区域的引领作用较弱,没有形成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链。“引领作用较弱”不但使得红色资源的核心作用不能得到彰显,而且不能在整个区域内打造连成一片的红色产业,人们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能否从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的产品种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但是产品对红色文化的承载力还不够高,人们在消费这些产品的过程中还不能获得更多的文化享受,人们在消费这些产品的时候,还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这对于“强化更大区域内的文化氛围”这个目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经典红色文化的数量不会变多,但是用红色文化充实红色资源景点的思路可以变得更加灵活。引领作用较弱就不容易形成影响力较强的红色文化核,不易在更广范围内形成较强的文化影响力。

2 保定红色资源分布与发展步骤

如图3所示,红色文化资源在保定各个区域均有分布,但从总体情况看,东南部高于西北部,所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几乎呈现“几”字型分布,“几”字型从“丿”到“一”再到“乚”,三个笔画上分别分布着不同的县域,“丿”从南到北主要是阜平和涞源,“一”从西到东主要是涞源和易县,“乚”从起笔到落笔分布的是易县、满城、顺平、唐县、定州、安国、博野、蠡县高阳、安新等。红色资源的“几”字型分布状态,为集中规划和发展红色文化奠定了较好的空间基础。保定由于辖区腹地面积较大,但是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的辐射力还不能波及到较远的农村地区,但由于红色资源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所以可以这些红色文化为节点,通过产业化方式运作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通过以点带面,拉动农村腹地更好地发展。如图3所示,鉴于这些红色文化的分布集中程度以及发展状态存在差异,所以需要有步骤地进行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四步走”的方式进行。

2.1 第一步:东部“弓”型线

从图3中看出,东部“弓”型线自北向南经过的区域包括涿州、高碑店、定兴、容城、安新、高阳、蠡县、博野、安国、定州等几个县域。这些县域从北向南沿着重要交通线分布,这里是小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也是保定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县级城市高碑店、涿州、安国等就分布在该区域,该区域不但能够与京南的河北省其他区域联系较为紧密,而且能够将京津的城市发展辐射力融合进来,充分借助大城市的影响力,拉动本区域的红色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该条线是保定红色文化发展的“主线”,这条线能够对周边的其他区域产生较好的带动作用,为其他区域的红色文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如图4所示,该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椭圆形阴影区域内,这里受到来自保定市区辐射的同时,也接受来自京津的影响。自西北向东南的交通线将涿州、高碑店、定兴、徐水、保定、清苑、望都、定州等串联在一起,为红色文化向周边地区辐射奠定了条件。在东部“弓”型线中,白洋淀红色景区和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发展红色文化的核心地区。依托这两个核心景点,通过“弓背”发展模式将更广的区域包容进来,使得红色文化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渲染经济特色的重要因素。

2.2 第二步:西部“弓”型线

保定西部地区位于太行山深处,包括阜平、涞源、易县、涞水、顺平、唐县、曲阳等区域。相对于东部“弓”形线区域,这里的交通条件较差,远离大中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大中城市的辐射力较弱。正因如此,这里的经济基础较差,更需要发挥区域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原动力。通过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双方面的作用,让红色文化资源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一定角色,应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思路。如图5所示,该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如“东线”那样集中,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以狼牙山为中心的区域内,主要包括狼牙山景区、黄土岭纪念地、王二小纪念地、野场惨案遗址、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以及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中,“狼牙山景区”是影响力最大的。所以在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现有资源的分布状况,按照以强带弱、由点及面的方式,将西部“弓”型线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逐渐串联在一起。逐渐转变“缺乏便利交通”这种弱势,让“西线”与“东线”逐渐得到融合发展。如图5中的三个圆形区域:“阜平区域”、“涞水-定兴-易县区域”和“狼牙山景区区域”,这三个区域中能够引领红色文化发展的就是“狼牙山区域”。在逐步强化“‘狼牙山文化环”的同时,让“‘涞-定-易环”和“‘阜平环”逐渐得到发展,“三环”共同推进“西线”红色文化发展。“西线”虽然较“东线”经济发展基础较差,但这里有近乎原生态的淳朴民风,并且自然环境也是“东线”无法比拟的。所以“西线”在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要将自然风光、人文景点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很好地结合,为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一个完善的平台,通过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办法,将“西线”分散的文化资源逐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基于生态旅游资源之上的红色文化长廊,

2.3 第三步:南部“几”型带

如图6所示,南部“几”型带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也是将“西线”与“东线”连接在一起的地带,“几”型红色资源发展构架囊括了保定资源的绝大部分。白洋淀、冉庄地道战遗址以及狼牙山等红色资源都在“几”字区域内。“几”字区域内不仅有红色文化资源,这里的红色文化资源已经与其他资源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几”字构架将保定的红色资源紧密地串联在了一起。由西向东逐渐加厚,发展基础逐渐变好,影响力也逐渐增大。“几”字构架能够得以较好的发展,有赖于“东线”与“西线”的充分发展,只有“东线”与“西线”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了,二者之间的“空地”才会逐渐缩小。图6中沿着“几”字线的双向箭头表明了红色资源的相互作用机制,在这样的互动机制下,“几”字线不但是红色资源得以强化的空间骨架,而且是向更大腹地进行红色文化辐射的源头。依托这条线,保定更大的腹地被染上红色文化的味道。冉庄、狼牙山和白洋淀是“几”字线的三个支点,依托这三个支点,首先强化“几”字线中“乚”的优势,然后逐渐带动“几”字线的“丿”部分。图6中在“几”字线的两个“腋窝”处有两个圆形区域,东边的圆形区域是以保定市区为核心的依托“一城三星一淀”构架的红色文化发展构架,西边的圆形区域是为了让西侧区域目前处于分散发展的红色文化资源围绕一个核心发展而进行的特别设计,在没有这个圆形域的情况下,“几”字形的“左腋窝”处是一片空白,阜平东、涞源南、顺平西、唐县西、曲阳北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形成很好的聚合整合作用。这些区域需要绕过“几”字形的“∩”向右延伸,在“几”字形的“∪”处再行聚集。这种“借力发展”的方式不利于在“∩”处形成原发性的发展动因。图6中的“规划区”依托周边的红色资源借力自然风光浓缩出一个彰显保定西部红色文化的节点。于是在“几”字形的西部“腋窝”“∩”处和东部“腋窝”“∪”处,各自形成一个红色文化的节点。在保定南部区域逐渐形成一个红色文化带,对保定北部地区形成更大的红色文化辐射,并且与其他文化资源融合在一起,使得保定的城市“文化味”更浓。

2.4 第四步:中部“圆”型域

如图7所示,以保定为中心的三个圆环区域表示了以保定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对周边的影响由内到外的逐渐扩展过程。保定市区即市辖县徐水、清苑和满城构成了“第一环”,“第二环”主要包括顺平、望都、高阳等靠近“第一环”的区域,“第一环”和“第二环”在保定红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环”包括涞水、定兴、易县、高碑店、容城、雄县、安新、高阳、蠡县、博野、安国、定州、曲阳、唐县等区域。冉庄、白洋淀和狼牙山跨越了“第一环”和“第三环”,这对于强化图7中三角区域强化对保定的红色文化引领作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图7中可以看出,狼牙山、野场惨案遗址、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清风店战役旧址、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旧址、白洋淀等围绕三角形区域呈现圆环状分布,根据图7中红色资源的分布情况,“第二环”上的红色资源相对稀疏,这对于整合“第一环”与“第二环”的资源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但是资源的这种分布形式,对于形成以市区为核心的空间格局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保定可以以市区以及“一环”为核心,打造较大范围内的红色文化圈。图7中“圆形区域”的形成是强化保定红色文化的“第四步”,这也是提升保定城市品位和在“大保定”发展目标下构建“红色文化”发展平台的重要一招。在这个平台基础上,“第三环”上的红色文化节点,就能够对更大的区域产生影响,在更大的农村地区形成依托红色文化的产业,让红色文化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依托红色文化节点不断编织红色文化网,让商业行为为红色文化的发展助力。虽然“风景”只能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发生地才能够看得到,但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红色文化产品,可以突破区域的限制,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红色文化这种“软资源”就会变成“硬产品”,让红色文化资源的消费常规化。让市区变成红色文化产品的集散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体会到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形成红色文化的城乡融合,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3 保定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对策分析

围绕保定红色文化发展这个主题,需要依托现有基础,不断整合资源,让资源的整合协同发展优势,让“红色”成为保定文化的一张名片。这就需要保定不断扩大宣传,强化对腹地内外的吸引力[6]。因此需要在多个层面做文章,让保定的红色文化得到立体化发展。

3.1 构建“指状网络”旅游线路

如图8,通过在保定范围内构建“核心干线”、“金牌线路I、II、III”以及“指状网络”次级干线的方式,构造起覆盖全保定所有红色资源的旅游网络,让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整合发展,全方位打造浓郁的“红色主题”,通过“红色网络”让保定城乡紧密结合在一起,让静态的红色资源动起来,让分散的红色资源合在一起,通过这个网络让城市文明渗入乡村地区,让乡村的红色文化产品进入城市,提升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品味。图8中展示了“红色文化网络”是由以下几条主线构成的:①一条“核心干线”。这条核心干线是将保定与京津连接起来的一条动脉线:涿州→定兴→徐水→保定→清苑→望都→唐县→定州→曲阳→阜平,沿着这条线,可以将京津与保定的深山腹地阜平连接在一起,改变农村地区的原始状态,让城里人在农村地区享受红色文化(精神财富),让城里人将物质财富留在农村,在财富形式的交换过程中实现城乡融合。②三条“金牌线路”。“金牌线路I”是围绕保定市区由“狼牙山”、“白洋淀”、“冉庄”所形成的环状“红色资源旅游线”,这条线囊括了保定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红色文化旅游区,在张扬保定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金牌线路II”从白洋淀始经由蠡县、博野到安国的旅游线路,途中有留法勤工俭学旧址以及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旧址,也是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将保定向南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在了一起。“金牌线路III”是从狼牙山出发经由涞源的黄土岭到王二小纪念地的旅游线,这条线路较短,但由于“王二小纪念地”位于保定腹地深处,交通不是很便利,所以需要用“狼牙山”这个名牌进行拉动。王二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英雄,13岁的王二小,为了掩护相亲们,将倭寇引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献出了生命,依据这个事例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已经在人们中间广为传唱。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也为此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少年英雄王二小》。③七条“次级干线”。图8中的七条“次级干线”以指状网络的方式由保定出发构成了呈辐射状的七条红色线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第一条即“保定→狼牙山→野三坡”,第二条即“保定→野场→王二小纪念地”,第三条即“保定→望都→唐县→曲阳→阜平”,第四条即“保定→冉庄→博野→安国”,第五条即“保定→留法旧址”,第六条即“保定→白洋淀”,第七条即“保定→徐水→定兴→高碑店→涿州”。七条“次级干线”将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构造成网状,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将保定的红色资源有力地整合在一起,营造出一股浓烈的文化味。

3.2 创新红色文化表现手法

根据前文,红色文化表现手法过于单一,致使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受到了影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旅游产品、说唱艺术、音乐歌曲等形式实际上都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扬的重要媒介。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现在为全国所知晓的主要是冉庄地道战遗址、狼牙山五勇士以及白洋淀红色湿地旅游地等,“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宣传力度相对于前面谈及的三处就显得有些不足,很多红色资源现在只是县域范围内的“知名产品”,在保定范围内知晓的人都较少,这说明宣传方面的力度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手法,并且进一步强化其宣传力度。

3.2.1 不断推出以保定红色文化为依托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细腻,能够将逝去的历史“复活”,用精妙的文字向人们展示曾经的那个年代。让逝去的人物说话,让静态的风景动起来,通过作家的创作,让人们跟随作家的思绪一起亲历感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2.2 将红色文化精品搬上大小银屏

忙碌的现代人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一步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但人们是离不开电视屏幕的,所以通过表演家的再度创作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动起来,精美的画面不但能够对观众形成更强的吸引力,而且通过在作品中穿插当地的风土人情、美丽风光等镜头,对当地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让消费者产生到这个先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美食、美景、美谈、美乐等都能成为消费的对象,所以将红色文化资源搬上银幕,就能够对保定的红色文化进行立体宣传,让保定的红色文化具有更强的穿透力。

3.2.3 开发红色主题旅游产品

目前旅游区以红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比较单调,在旅游路上虽然也有一些售卖旅游产品的,但这些旅游产品主要是当地的土特产品,这些都与红色文化都没有太大关系,这样的旅游产品在任何其他地方也都能够购买到,旅游产品的这种发展思路就使得红色文化失去了张扬自身的渠道。做好红色文化产品,就能够将红色文化浓缩在具体的旅游产品上[7],这些产品能够彰显区域红色文化的显著特点,在消费者心中创造“独一无二”的印象,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能够让消费者对红色文化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红色文化产品能够让消费者将红色文化带到四面八方,无形中就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义务广告员。这会强化红色文化与消费者的亲和力,吸引消费者不断到这里来消费,保定的红色文化影响力继而也就会得以强化。

3.2.4 发展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纸质媒体

保定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名城的文化味道远不如北京、西安等这样的文化名城的文化为那样浓。以宣传保定文化为内容的专业报刊、杂志目前还是一个空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可资挖掘的东西。保定可以依托现有的学术杂志开辟红色文化学术专栏,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专业性的红色学术杂志,让人们从这样的专业杂志上了解更多的保定红色文化,追忆先烈,感受红色文化精神。

3.2.5 创造优美动听的红色文化歌曲

用名歌烘托名城保定应该是建设文化保定的另外一个思路,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已经流行的插曲外,还应该创造丰富的保定红歌,用歌曲弘扬保定的红色精神,唱出保定的悠久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经典,目前以保定为题材的歌曲有《保定歌》、《保定谣》、《红保定》等,歌曲中将保定的著名的人、物、吃、住以及风土人情等都展示了出来,在MTV中用相应的美丽画面做背景,让人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保定的情和美。借助网络这个工具,让保定的魅力迅速传遍四面八方。

3.2.6 打造靓丽的交通风景

出租车、公交车、公交站牌、铁路和公路两侧都是向人们诉说保定风情的重要地方,目前这些地方都被一些商业行为所侵占。为了打造魅力保定和红色文化保定,就需要在从这些地方入手,让保定的红色文化味道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火车站和汽车站的标志景点以及周围环境设计,都可以渗透红色文化味,让红色文化很容易地就能够进入人们的视野。保定的文化产品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人们应该非常清晰地感觉到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与商业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红色文化打造为红色产业,让人们在体味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脑袋与口袋都获得丰收。

参考文献:

[1] 张亚明,张心怡,唐朝生.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选择——与“长三角”对比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70-76.

[2] 耿竹青,吴国蔚.大北京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纬,2006,(1):97-100.

[3] 孟祥林.“一城三星一淀”格局下的“大保定”发展思路分析[J].城市,2012,(12):9-12.

[4] 王玫,李文廷.环京津贫困带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学刊.2008,(6):143-146.

[5] 饶志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3,(4):138-141.

[6] 孟祥林.京-津-保三核城市群思路的河北省城市体系分析[J].中国名城,2012,(9):21-29.

[7] 孔旭红,蒋长春.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比较研究——以保定、泉州、乐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4):100-103.

责任编辑:王凌宇

猜你喜欢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思路红色文化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