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日

2014-04-29 00:00:00
财经 2014年36期

欧盟开始东扩进程

1997年12月12日-13日,欧盟首脑会议在卢森堡举行。从此,欧盟向中、东欧扩展的进程正式开始。

欧盟领导人对这次会议评价较高。本届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卢森堡首相容克说,会议就扩大作出“历史性决定”,“发出了希望与和平的信息”;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认为,会议“为建立统一的欧洲铺平了道路”;《主席国结论》则宣称,会议“为联盟和整个欧洲的未来奠定了基础,启动扩大开辟了永远结束昔日分裂的新纪元”,“欧盟一体化模式在(欧洲)大陆推广,是未来稳定和繁荣的一个保障”。

欧洲联盟(下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下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欧盟东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事件,而是一个反映国际政治内在规律、影响国际政治未来发展的、与其他重大的国际政治现象密切相关的政治事件。

作为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国际政治事件,欧盟东扩有其必然性。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为欧盟东扩提供了国际政治背景。

历经半个世纪的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也要求作为欧洲一体化机构的欧盟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更深的一体化层次上融合欧洲。从这个意义上讲,欧盟东扩也是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欧盟实力和国际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欧盟有了自己越发明晰和成熟的、以追求成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影响的一极地位的国际政治战略。东扩本质上是欧盟实施国际政治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东扩对欧盟国际政治战略的意义将会表现得更加充分和突出。

欧盟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1989年-1993年,其特点是以经济关系为主。

最早谈及欧盟东扩的是欧共体的密特朗和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89年,他们在一次会面中谈到欧洲是大家的“共同家园”。1994年-1996年,经历了政治变革动荡后的东欧国家陆续提交加入欧盟的申请书。在这一阶段,欧盟启动了对中东欧国家进行财政援助的法尔计划,每年拨款金额相当于33亿欧元,主要用于支持中东欧国家提高体制建设能力的项目上。

确立入盟标准和发展战略阶段:1993年-1997年。

在这一阶段,欧盟与希望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签订了联系国协议,后者提出入盟申请。1997年12月,欧盟理事会在卢森堡举行会议,确定了东扩议程,并约定在1998年3月31日开始与爱沙尼亚、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塞浦路斯六国(统称卢森堡组)进行有关入盟的谈判。其间,欧盟还与十个中东欧国家结为伙伴国关系,签订了多年合作计划。同时,欧盟对其支持中东欧入盟候选国的各项计划,如法尔计划、SAPARD计划(农业改革支持工具)、ISPA计划(环境和交通改善支持工具)及有关教育、培训和研究项目,进行了协调。

谈判和准备入盟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3月31日,欧盟开始与卢森堡组六个候选国开始谈判。这一事件标志着欧盟东扩第三阶段的开始。

欧盟东扩是政治和经济利益双重选择的结果。欧盟东扩不仅是欧洲情结的需要,同时也有欧盟实现欧洲统一的政治原因。从政治角度看,欧盟通过东扩可以增加势力,一个强大的欧盟可以制约单边主义,有利于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原有的意识形态,使八个原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纳入到欧洲大家庭中,这在冷战后意义重大。

从经济角度看,由于过去苏联模式的弊端,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但是中东欧国家经济基础尚好、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也是欧盟产品销售的大市场,加之新成员国近年来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运作使得其经济充满活力并快速发展,这种活力将使整个欧洲受益。而新成员国可以在入盟后单一市场的框架内,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援助基金和技术,以及从与老成员国进行的贸易中获得诸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