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的辩解

2014-04-29 00:00:00禾刀
财经 2014年7期

谈论格林斯潘的《动荡的世界》之前,不妨先介绍一下他的另一本书。2007年9月,卸任美联储主席一年半后,格林斯潘推出自传《动荡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险》。此书就像是专为格林斯潘收获赞誉而来,甫一出版,追捧者云集。

在那本书中,功成名就的格林斯潘不可避免地以一副成功人士的姿态指点江山。有趣的是,尽管此书出版时次贷危机已经浮出水面,但格林斯潘仍在序言中写道,“过去20年,很多发达国家的房主在入不敷出的时候,可以利用不断升值的房屋净值进行超前消费”。

然而,就在许多人还没有完全悟透格林斯潘自传中的那些经济造诣时,金融危机呼啸而至,不仅美国,全球经济亦饱受其害。也正因这次金融危机,还没有享受够社会赞誉的格林斯潘,名声顿时如自由落体般迅速坠入谷底。

因此,格林斯潘在《动荡的世界》中便特别强调,这并非自己的辩解之作。但通过这本书,读者还是可以看到他对自己许多观点的坚持,他也不认为自己先前建立预测经济的数学模型失败,“经济预测始终是一门关于概率的学问”,“预测的不断失败并不能阻止我们对无法实现的先知先觉的追求”。他将这次危机的真正根源归咎于“动物精神”中的非理性,认为人类在现实中的所有行为都至少会受到动物精神的部分影响,其实际效果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并不够完美,而这些非理性特征主要包括狂热、恐惧、惊慌、乐观、风险厌恶、时间偏好、从众行为等众多方面。

本书中格林斯潘虽然对非理性现象给予足够重视,但同时又不认同非理性现象不可预测的观点,而是认为所有这些动物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理性的调节,“如果不是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就无法解释这个星球两个世纪以来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飞跃”。就此,他还试图通过多个角度、多种层面以解释非理性现象叠加后造成的误判。比如,他指出金融危机的积累并非旦夕之功,在数年发展中理当有许多能够给人以警醒的蛛丝马迹,但是那些知名评级机构却总是习惯性地拿出充斥着光鲜数据的评价报告。

格林斯潘并不承认自己对金融危机失去了预判。他着重写到了自己对金融危机的首次“意识”是在2007年8月10日。这天,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中央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联合开展2001年以来首次全球协同行动。这令他十分震惊,据其经验,此类联合行动只有在各国中央银行感受到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迫近时才会实施。这当然可能是金融危机即将“引爆”的重要信号,但显而易见的是,格林斯潘对自己一手打造的房贷政策引发的次贷危机几乎没有预见。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经济危机,每一次危机爆发前肯定会有许多预兆,只是我们对这些信息缺乏正确的甄别判断。有“休克疗法”之父美誉的美国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在其新作《文明的代价:回归繁荣之路》一书中,对格林斯潘严辞批判,认为他对富人减税,导致公共资金不足;他被低通胀营造的假象迷惑,没有真正认识到全球化对美国的深远影响。

格林斯潘至今不赞成对富人征过多税,反倒认为福利支出占比过大,假如福利支出占GDP比重依旧是过去的4.7%,而非2012年的15%,那么,“今天困扰我们的财政问题根本就不会成为公共政策的首要议题”。格林斯潘并不认为是低通胀与全球化相互作用为美国经济埋下了危机根源,反倒觉得低通胀是美国应当享受的新兴国家发展的福利。

有趣的是,萨克斯在书中频繁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美国最富裕的1%家庭持有大约21%的全国家庭收入,约合GDP的15%。这些家庭为交纳联邦税收而支付了他们全部收入的31%。格林斯潘也引述了相关内容,美国收入最高的20%人群在2009年负担了94%的个人所得税。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二者虽然都是基于数据分析,但同时又存在数据范围选择的问题。选择性的对比数据,自然会得出选择性的结果。

长期执掌美联储帅印的格林斯潘不会料到,卸任仅一年多后,便爆发了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他不得不迅速从一位批评者转变为替自己政策申辩的解释者。在一个开放的社会,谁也不应拒绝辩解,更何况格林斯潘的职业经历无人能比,其视角与思考足以给人深思。我们也不能寄望一两位经济学家用一两本书就能解经济中的所有困惑,要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自1776年问世至今才200多年,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刚刚走过半个世纪。

作者为书评人
《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美)艾伦·格林斯潘著,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