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积极防御

2014-04-29 00:00:00毛长青
财经 2014年9期

A股经历 “红二月”行情后,自2月下旬开始震荡下跌,上证综指的最大跌幅已接近200点。根据笔者观察,市场中谨慎或偏悲观的情绪有扩散的迹象。而经济基本面超预期下行、稳增长政策短期难发力、流动性可能有所收紧、信用风险事件陆续爆发、第二轮新股发行渐行渐近等因素,也将对股指的运行趋势构成实质性冲击。

201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下行,我们预计二季度经济下行幅度仍有可能超预期。3月13日公布的国内经济供需数据,整体都低于预期,验证并进一步强化了年初以来市场形成的经济下行预期。一日之间,市场对2014Q1/Q2的GDP同比增长的一致预期下调了约0.1个百分点。

往后看,货币政策转向叠加周期共振的驱动下,短期经济下滑仍将持续。需求方面,2013年下半年货币政策转向的滞后影响是短周期回落的主因之一;供给方面,产能去化进入关键期,投资下滑加剧,而主动去库存加速器效应显现,工业生产下滑加快——周期共振效应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下行较快,且2014年上半年将反应得更明显。不考虑政策对冲影响,Q2的经济下行幅度仍有可能进一步超预期。

在改革推进期,管理层对经济下行忍耐度提高和调控思路明显转变的背景下,过往经济下行倒逼政策出手的逻辑难以简单成立。我们判断,经济在下行寻底过程中,短期政策全面转向稳增长的概率不大。未来是观察政府对经济下行忍耐、改革推进决心最重要的窗口;而短期将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值得密切关注。

预计二季度中国流动性将回归中性格局。首先,汇率改革提升货币政策独立性,热钱对国内流动性影响降低。央行放宽了人民币汇率日内浮动区间,减少对汇市直接干预,使得热钱流出通过基础货币渠道对宏观流动性的不利影响显著下降,从而增强央行对国内宏观流动性把控能力。其次,中国通胀的上行与政策层面再次强调宏观调控思路不改,意味着中期货币政策不存在持续宽松空间,名义利率水平将跟随通胀出现上行。第三,综合考虑货币供需的话,经济需求疲软不足以支持流动性长期宽松格局。

近期,超日债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接连出现,市场对于超日债违约事件的理解是,有利于长期无风险利率下行,债市信用利差扩大。短期来看,超日债违约可能触发银行调整表内表外资产配置结构,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将对短期流动性造成负面影响。

不能等同地将债市信用风险利差扩大看做股市风险溢价的上升,在市场主流逻辑是刚性兑付打破的状况下,资金跷跷板效应反而意味着,债市信用利差的上升可能刺激股市的风险溢价下行,但是如果二季度经济下行趋势愈发显著,信用违约事件爆发愈发频繁,信用利差的扩大则可能带动股市风险溢价上行。

近期资本市场改革将再次进入高峰期,关于资本市场改革的利好舆情不断涌现。包括可能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推进企业年金入市、优先股的正式方案可能出台、政策层面多次提及个股期权与T+0制度等。这一方面可能与“两会”结束之后的政策周期相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在IPO即将重新启动的状况下,证监会层面可能有意托市。但是,我们认为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方面的利好消息难以改变A股颓势。

期许政策是望梅止渴,不如增强防御未雨绸缪。经济超预期下行,信用风险扩散,宏观流动性不确定性增加,IPO渐行渐近等因素逐步兑现,对市场整体压制作用越发明显。

首先,数据强化了市场对经济下行的预期,国内经济处于货币政策转向加周期共振驱动的下滑通道,而短期政策全面转向稳增长概率较小。其次,汇率改革、通胀趋势,以及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的表态,都表面目前宏观流动性宽松的情况将逐步环比收紧。

其次,虽然决策层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对冲IPO再开影响与市场下行,但其作用有限,且并不能改变中期趋势。笔者认为市场依然处于中期下行通道中。短期A股内生的结构特征变化以及外生的制度层面冲击,可能使得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机会缺乏主干逻辑,散点状的局部博弈机会也会伴随比较大的风险。

配置上,应继续控制仓位,并积极做好防御(如主仓大众消费,一方面消费符合中长期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在经济疲弱、股指下行的背景下,消费也会有相对稳定的表现)。

作者为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