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食材新鲜就好”,擅做亚洲菜的香港名厨余健志说,手里拿着一根红绿黄交错得“很难看”的辣椒。他正打算和其他队员一起把它加进口水鸡里。这根在菜场被众人嫌弃的辣椒,原本要和其他3600吨剩余食物一起被送去填埋,却在这里收获了第二春,成为一盘佳肴中的一分子,在五分钟内被现场嘉宾扫食一空。
2014年10月9日,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设计院年度活动“十日节”的预热项目“盛食当灶”,请来了20多位香港星级名厨,各自与一位社会名人、一位经济能力有限的基层家庭成员组合,在操场上一同下厨。
他们使用的全是一些要么颜色不佳、要么被碰伤,或是仅仅有些失水的“残果败菜”,由组办方去香港各个菜市场收集而来。蔫巴巴的蔬菜洗净后在昆布汁中翻滚,摆上简单切出五个花瓣的胡萝卜片,变成风雅的日式火锅;表面被碰撞得伤痕累累的茄子、节瓜去皮,切成半厘米的片慢慢煎,居然可烹出类似肉类的口味……“这个是用胡萝卜、牛奶、薏米搅拌调出来的!”当记者站在一盘用酱汁巧妙点缀摆盘的菜品面前,一位队员得意地透露其中奥秘,这是她刚刚向同组大厨学的新招。
借助美食的的连接,配合夜晚的灯光和音乐,现场变成一个融合了不同阶层和行业的大派对。不完美的食材、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在同一张餐桌上获得了尊严。
前香港四季酒店龙景轩餐厅总厨,现上海逸荟餐厅出品及行政总厨马桂明在活动中做了一道苦瓜焖鸡,通过与腌制去腥后的鸡肉同焖,失水的苦瓜味道也苏醒过来。这种家常菜,对回到家已疲惫不堪的基层家庭来说是正合适的,“这个我在家就可以做!”
“做厨师,总看到特别多的食物被浪费,要么是烹饪时只能选食材最鲜嫩的部分,要么是食客点菜太多吃不完,实在可惜”。在平时,马桂明大厨的处理方式是:用剩余食材做员工餐,自己也一起吃。另外,推出以一人一份为呈现方式的菜,减少食客的浪费。
在香港,其实已经有一些社会机构会搜集剩余食材,派发到城市贫困家庭或慈善机构中。但回收并非想象中简单,如何回收,用什么工具回收,运输物流又如何解决,都是需要各方配合解决的问题。然而,怎样在源头上解决生产过剩,再到控制日常的消费过剩,这却是繁华都市的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