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退烧

2014-04-29 00:00:00陈祺
南都周刊 2014年38期

在很多街拍大师的作品花絮里,有人驻扎第五大道血拼,有人迷恋往香榭丽舍撒钱,包包衣服和手表被她们一袋一袋往家扛。只是近一年来,东方女郎在海外扫货的衣香鬓影似乎少了些,被称为买下全球三分之一奢侈品和时尚服饰的中国消费者,手有点软,腰包也不再瞬间消瘪。上个月开幕的米兰2015春夏时装周,中国贵宾依旧济济一堂,但让奢侈品巨头失望的是,衣服和包包被一抢而空的盛况不复存在。

“中国市场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赢得它比想象中更难。”《奢华王朝:为什么说中国的奢侈品大战才刚开始》的作者、汇丰银行分析师伊万·朗博格表示。

巨头挫败

十年来,奢侈品市场一直书写着中国故事。从2004年开始,金融危机对欧美市场的打击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消费者迅速成为奢侈品市场的“救世主”,买奢侈品之风从2008年奥运会后开始愈演愈烈,别说之前鲜有人知的 Net-a-Porter、Yoox等欧洲奢侈品电商已早早登陆中国,就连一向自恃高贵的英伦王牌巴宝莉,也在“天猫”上开设旗舰店。

奢侈品这张经济晴雨表显示:开始变天了。一年前还幻想把中国市场当做救命稻草,一年后,从今年7月份开始,全球奢侈品巨头轮番公布财报,个个垂头丧气,忧心忡忡。

拥有众多奢侈品品牌的 LVMH集团,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销售增速再次放缓,销售额68.03亿欧元仅有1.3%的实际增长,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7%。

随后,中国女明星钟爱的爱马仕发布第二季度业绩简报显示,销售总额同比增长9.6%,比今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 14.7%明显放缓。职场女强人中意的普拉达也公布了截至4月30日的季度业绩,该季度内公司的净利润为1.05亿欧元,同比下滑了23.8%。

财报伤得很深,黄金周数据再补一刀。世界奢侈品协会本月10日发布《2014“黄金周”华人境外奢侈品消费报告》结果显示,七天长假内,中国大陆居民境外消费奢侈品累计约32亿美元,总量与去年的41亿美元相比同比下降21.95%。港澳台地区下降幅度最为明显,降幅近七成。

失望过后,大佬们落寞地对中国叹气:在2011年大涨30%后,现在中国市场的增速已滑落至2%。2012年,中国游客在欧洲申请的退税笔数增长了57%;而去年,来自中国游客的退税申请仅增长18%。

不去国外血拼了,是否在家撒野?不!国内市场也大呼“伤不起”。

世界500强、拥有多个奢侈品门店的法国代理商中国华南区负责人Nancy对记者表示,相比前两年两位数的销售增速,今年同比只有8%左右的增速,整体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市场已进入秋冬季节,尤其是普拉达、劳力士、欧米伽、巴宝莉等国际一线品牌在中国似乎开始冬眠了。

“今年商务消费大幅下滑,以前很多公务人士会团购一些手表及高级定制的服装,但现在这部分消费者几乎消失,只有少部分的真正富人才愿意自己购买自己穿戴,还得是特别讲究生活品质的富人,不过这类金字塔人士极其有限,奢侈品滞涨就成了必然”,Nancy坦言。

轻奢兴起

毫无疑问,中国反腐反奢风吹熄了很多人内心购买奢侈品的熊熊火焰,但自己给自己买奢侈品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花钱买高档货的人没减,只是未必撒向了传统大牌。

Nancy认为,中国消费者去LOGO化趋势明显,奢侈品溢价空间进一步降低,大家不再盲从追捧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什么牌子的“入门级”产品。比如在很多富豪眼中,LV现在已经是滥大街的货了,它初进中国时,无疑代表着财富与身份,现在变身“暴发户”代名词,在闺密聚会时频频撞包,让人揪心让人弃之。此外,近年来奢侈品与时尚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轻奢侈品流行。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核心消费者比欧洲核心消费者年轻10~15岁,他们更偏爱时尚化、年轻化的设计,很多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了轻奢品牌。

张萌颖,广州某地产商营销管线副总裁,香奈儿的铁杆粉,每月例会是她个人行头发布会,耳环和手链绝不重复,与会者也会对她脚上蹬的每双鞋产生浓浓的敬意。但从去年11月份开始,张萌颖的包不再现“双c”logo,耳环形状也全然不是香奈儿的风格,全身大红大紫搭配之间闪耀出的是数个女下属都不认识的品牌标志。终于有一天,她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女白领开始在地中海小国代购奢侈品的文章,并附上自己的心灵鸡汤:穿的不是logo,是品位,已跟小香阔别半年。

除了货品让人移情别恋外,一线大牌售后服务态度和质量国外双重标准,在维修时间、维修标准等方面存在重大差距也深深伤害了中国核心消费者的心,这是中国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的观点。她分析,一些服装服饰大牌在中国大都是些经典款、基本款,逐渐失去个性,新品上货速度往往晚于国外,让一些新的国际轻奢品牌、高端小众品牌和定制品牌迎来规模化发展机会,体验性强并能体现个人色彩的奢侈品牌将受到更多追捧。

现在购买奢侈品的渠道也多了起来,以前中国人去欧洲旅游会多是去逛专卖店,原价销售,遇到饥额营销的主,还得预订,而现在则有很多人选择去打折品聚集的奥特莱斯购物村。“2万买一个包?傻啊,去打折村2万能买仨,还送你一根挂饰。”Nancy这样引用她一个顾客的朋友圈内容。

女人不抢了"男人不喝了

“别说抢购那些可有可无的包包和衣服了,就连很多男人离不开的酒都难卖了。”号称中国最大葡萄酒进口商的华南区销售总经理Markchan嘬着嘴:“喝还是不喝?这是个大问题。”他们公司今年大小拉菲的销售额下降了七成,上个月超万元的大拉菲零销售,就连只卖千把元“亲民价”的小拉菲,也经常是推销许久才被顾客带走一瓶,整体上五大庄园红酒的销售均受挫。对于XO等高档洋酒来说,销售额同样下降近五成。

中国酒商叹气,洋商亦然。当地时间9月22日,英国卫报援引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WA)的报告称,混合和麦芽威士忌销售额从去年上半年的20亿英镑下滑到今年同期的17.7亿英镑,是15年来最差的半年业绩。威士忌在中国被视为新富阶层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但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从2500万英镑跌至1500万英镑,下滑35%。

为何喝贵酒的人少了?Markchan表示:“买高档酒的途径增多是一个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消费群体改变了。反腐大环境导致贵酒没人买了,想喝的人自己也没钱买,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促销,没用。”

也是,心若不动,风又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