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娜 孙静
表达自由和司法独立是国际公约规定的人类基本价值,它们也是衡量民主社会的两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传媒的发展,通过新闻报道、报刊评论等方式表达民意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众的呼声和要求也越来越多的通过传媒被传播和采纳,社会亦随之而进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手机3G、自主媒体(We Media)的兴起、各种形式的公共媒体客户端的普遍应用,媒体的范围和发展空间也随着新活力的注入而被进一步拓宽,媒体监督也随即进入了新时代。
当下的中国,媒体在促进司法公开和司法独立方面的作用在逐步增强,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媒体和司法的关系。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司法的工作之一是维护表达权,二是公正司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程序公开,公开就意味着应当向媒体公开,媒体的公开报道和评论,是司法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形式,也能起到增强司法信息和加强法制宣传的作用,所以,司法也需要媒体的宣传和监督,才能达到公正①。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新闻传媒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司法与媒体的关系也没有被理顺,仍然存在重重矛盾——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会引发民众的激情和压力,可能会影响司法判决,进而影响司法公正。
微博是媒体发展的新形式,是一种自媒体,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能够有效动员社会力量,而且在公共事件突发时,通过微博进行的现场直播能够通过其迅速传播和广泛参与而掀起舆论浪潮甚至引起舆情聚变。微博在其传播过程中能够无形的提升公民的责任感,并且促进媒体话语权下移,这对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微博监督已经成为了社会监督的新形式。
前不久,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基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刑事案件。多名辩护律师在庭上通过发微博的方式直播庭审情况。律师直播的内容大多为质疑法官和公诉人行为的合法性。甚至有的律师用手机拍下庭审照片、视频传到微博中。这些律师的微博有的粉丝数量十分可观,有些甚至达到了数十万,通过微博粉丝的转发,其传播受众数量更是不可估量。粉丝们对于律师们所发的微博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观点莫衷一是,而且他们在没有调查核实的情况下纷纷转发,它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传统媒体所概莫能及的。无数网友对这场庭审的关注推动了案件的发展,也最终引起了“法庭是否可以微博直播”的讨论。
然而就在各地法院如火如荼通过开展加大开展微博直播庭审以推进司法公开工作的同时,最高法院于2012年12月24日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在这一司法解释中规定,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应当遵守以下纪律:不得对庭审活动进行录音、录像、摄影,或者通过发送邮件、博客、微博等方式传播庭审情况,但经法院许可的新闻记者除外。然而在新修订的刑诉法中,并无禁止微博直播庭审的规定。最高法院出台的这一司法解释无疑对以前的争论给与了指导,但也同时叫停了各地热情高涨的微博直播庭审工作。
2009年5月7日的杭州飙车案(胡斌案)是自媒体参与媒体监督的代表性案件,民众与法律界关于是以交通肇事罪还是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的争议,各大媒体的及时跟进播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一案件的公正审理,并且在其后审议通过的刑八中增添了关于危险驾驶罪的条款,可以说吵得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案促成了这一条款的增加。由此可见,微博监督审判有助于促进法律进一步完善,完美诠释了权利制约权力原则,显示了媒体监督在促进司法公开、公正方面的巨大作用。
“张金柱交通肇事案”的被告人曾哀叹:“我不是死在了法院的判决上,而是死在里记者手里。”媒体的煽情和舆论对案件的判决起到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在汹涌的舆论浪潮中,被告人在审判前就失去了公正审理的程序保障,最终导致了不合理判决的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博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更快、更容易传播,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更容易引发民众的盲目迷信,民众的意见进而成为了正义的化身,但事实上,法院才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机构,法官才是受过专业知识训练的法律职业者。但是在由微博引发的舆论浪潮前,法律的天平很难保持平衡,民众的随意评判,肆意攻击严重损害了司法的独立,进而进一步影响了司法的公正。
目前我国针对微博直播庭审除了刚刚发布的司法解释以外再无其他细致性的规定,所以为了平衡新形式下司法公开与新闻自由的关系,我国的微博直播庭审规则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完善。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微博直播庭审决定权的主体、许可的标准、设备使用规则、禁止直播的对象、制裁方式等。
根据最高法刚刚出台的司法解释可以看出由法院有权根据具体案情决定是否允许微博直播庭审。但是此次的司法解释也只是规定了法院具有决定权,最终是由案件主审法官决定还是由院长决定则没有写明。针对这个问题不同国家的做法是不一样的,美国庭审直播的决定权交给了主审法官,法国交给了上级法院,荷兰交给了法院专门的新闻联络官。这些国家的做法不同也是基于本国独特的司法制度而设定的,我国目前针对传统庭审直播的做法也是不统一的,有的由院长决定,有的由主审法官决定,有的还由宣传部门决定。笔者认为,这个决定权应该交给法院院长。因为主审法官可能会基于避免麻烦等考量因素而决定禁止微博直播庭审,这时候由法院院长决定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目前最高法制定的司法解释只是规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直播庭审需要事前获得法院的许可。但是目前针对“许可”并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许可的标准和范围没有做出细致的解释,而是给了法院自由裁量权,这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很不利的。首先,没有关于“许可”的规定标准,目前案件是否可以微博直播完全有法院自己裁量;其次,关于微博报道和评论的程度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只是规定新闻从业人员要客观、准确、公正、负责的报道案件,但是这个指导性的要求其实是缺乏操作性的。所以针对许可的问题,应该制作细致化的规定。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录音、录像、拍照设备已经多样化了,微博不仅仅可以通过电脑发布,手机成了更为便捷的工具,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手机拍照、录像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微博,所以电子设备的数量增多必然带来噪音的增多。笔者认为,需要制定具体的设备使用规则,明确“三没有标准”,即没有声音、没有特殊光亮、没有大幅度的动作。
我国法律规定涉及个人隐私、国家秘密等案件不公开审判,但是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对此却只是做了原則性的要求,缺乏操作性。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关于庭审相关参与人的保护应该做出更加细致的规定。如果当事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信息,那么法院应该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对其进行面部图像模糊处理、转化声音等。而且如果未经其他庭审人员的同意,法院应该限制记者对其拍照等。
目前法院只对新闻媒体违法法庭秩序做出了相关的制裁措施,但是针对微博庭审直播时违反规定或者侵犯当事人权益的行为没有做出说明,所以在制裁方式上需要进一步做出细化规定。(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
注解:
① 高一飞,《媒体与司法关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