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三首之3《叹息》

2014-04-29 12:55:16唐庆
北方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李斯特

唐庆

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尤其对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以李斯特创作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音乐表现三个方面对乐曲进行分析,希望对其练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曲式结构;调式调性

弗朗兹·李斯特(Ferenc Liszt,1811~1886),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以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等多重身份活跃于19世纪的欧洲乐坛,是匈牙利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他的创作思想与实践具有原创性与预见性,首创“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对标题音乐的发展可谓居功厥伟。同样,作为一位技术高超的钢琴演奏家,李斯特通过大胆尝试,创作了许多独具个人艺术风格的钢琴作品,并在演奏中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到了极致,极大拓宽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因而获得“钢琴之王”的美誉。练习曲是作曲家们专为练习某一乐器演奏技巧而创作的乐曲,这种形式在19世纪中叶随着李斯特、肖邦等大师的出现,创作达到空前繁荣。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主要包括12首超级技巧练习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3首音乐会练习曲、两首高级音乐会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大量的“华彩乐段”,高超的演奏技巧,变化多样的调式调性,优美的旋律等特点都可以在李斯特的练习曲中体现出来。可以说,他的创作将练习曲的艺术价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创作于1848至1850年间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悲歌》、《轻盈》、《叹息》(又译《大海》)深受作曲家和钢琴家们的热爱。明确的练习目的,高难度的演奏技巧,鲜明的音乐形象,优美的旋律是音乐会练习曲的特点。热衷于炫技的李斯特所创作的音乐会练习曲,以绚丽的技巧,创新的音乐织体,多变的和声效果,优美的音乐旋律给人们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其中第三首《叹息》又名《大海》,是这组练习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深受钢琴演奏者及爱好者所喜爱。但这部作品却以抒情见长,旋律极富歌唱性。全曲至始致终的分解琶音有如起伏翻腾的波涛,仿若是内心一声声悲伤的叹息,深情叙说着诗意的浪漫。本文重点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音乐表现三个方面对乐曲进行分析,希望对其练习者有所帮助。

一、曲式结构

《叹息》是一首三部式的练习曲,曲式结构图如下:

此练习曲的第A部分为一段式曲式,主调式是降D大调,整体上是一种“起承转合”式的结构。起:2-4小节呈示主题;承:5-7小节完全重复主题;转:9-12小节旋律进行了变化;合:3-18小节是对主题2-7小节的变化重复,旋律由原来的左右手交叉演奏的单音,变成右手八度分解旋律。以琶音作为主要演奏织体,左右手交叉演奏旋律,调式调性稳定,和声简单,旋律优美,力度偏弱。

B部分为3个段落,19-29小节在A大调上进行,织体与第一部分一样为琶音的形式:30-39小节在F大调上进行,左手变为和弦式织体,右手为分解和弦,旋律由右手变到左手,力度变强,出现ff等强音记号;40-52小节调式调性不断发生改变,织体形式与第一部分相似。B部与A部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简单的并置或对比关系,B部和声变复杂,不断地进行转调离调,使用大量和弦外音,运用极不稳定和弦功能。出现和弦式旋律织体,加入华彩乐段,技术含量增加。力度不断发生改变,整体以强为主,即将结束时出现PPP的力度符号。作曲家在这一部里增强了音乐发展的推动力,并使段落界限模糊,强化了结构的融合性,使音乐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哲理思考。

经过53-54小节,降D大调的属和声功能音阶,练习曲由B部过渡到A部。A部是A部16小节的变化再现,减缩为9小节,调性回归到主调降D大调。旋律织体变为琶音,依旧由左右手同时完成,标记重音记号的音符就是旋律。

尾声64-72小节回忆了B部D段的音乐材料,进行不断地离调,调式不稳定。在72小节的时候回归到主调降D大调,使用丰富的和声来增加音乐色彩,以减慢减弱的音乐表现力结束这首练习曲。

二、调式调性

《叹息》在调式调性方面较为复杂。李斯特通过等和弦转化、关系大小调转方法,同时借鉴各种离调手法,不断扩展乐曲,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和声色彩,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的曲作家创作音乐的不同之处。《叹息》在和上的另一特点体现在固定低音中。李斯特在左手旋律的创作时,大量运用固定低音的写作手法,用来巩固明确调式。

乐曲始于降D大调,采用左手固定降D低音的写作方法,以巩固主功能,强调调性。音乐进行到第9小节,曲作家从降D大调进入到其关系小调降b小调,左手低音出现了降b小调的导音还原A音,短暂离调后立刻回到主调。

18小节,左手出现了降F音,作曲家从降D大调转向了其同名小调降d小调,借助降d小调与A大调的等音和弦,最终目的是将音乐转向A大调,继续音乐的进行。22-26小节,作者再次运用固定低音的写法,左手持续演奏A音,以用来巩固调式。

在27小节,李斯特巧妙地运用了A大调下属调的Ⅶ和弦与A大调关系小调f小调的Ⅶ和弦为等音和弦的关系,使音乐由A大调进入其关系小调,但作曲家的最终目的并非在f小调上进行音乐的表达,而是从F大调上发展音乐,在29小节李斯特运用了f小调与F大调相同的属九和弦,成功地使音乐发展进入F大调。

在第35小节,利用减七和弦离调手法,原来的F大调进入到升c小调,经过4个小节的音乐发展,最终在39小节转调到升G大调。曲作者在37小节利用了升c小调降三音的Ⅶ五六和弦具有的強烈不稳定性,急需解决的和声效果,将和弦中的增六度(a-xf)的音程解决到纯八度(#g-#g)的音程,除了能更加巩固调性外,在听觉上亦给人们一种舒适感。

在40-48小节中,可以体现李斯特的一个音乐创作特点,即在使用二和弦之前,使用一个原位的三和弦做准备。42小节和44小节的和声进行为T-D2/s,这种手法的使用使旋律更加富有色彩。

在44-48中,经过性的和弦构成了整个乐段,每一个经过性的和弦曲作家都没有将其进行解决,而是使左手的低音级进下行的2度音来构成和弦,在整个调式调性上进行不断的离调,给音乐带来极为丰富的和声色彩,同时也显示了曲作者高超的作曲技巧。从44小节开始到48小节,作者的调式调性走向为升G大调-a小调-G大调-E大调,最终在升c大调上结束。但音乐并没有在升c大调上长久发展下去,而是在54小节时,将曲调转向降D大调,使整首乐曲回到了主调上发展。

乐曲在19-54小节经过不断地转调离调后,从55小节开始到68小节一直在主调降D大调上进行,对此曲主题的变化重复,继续运用固定低音的写作手法,但在68-72小节中,再次运用了像44-48小节中的左手的低音级进下行的2度音来构成和弦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使调性由降D大调-降e小调-c大调-a小调,最终在72小节处回到了降D大调,并最终在降D大调上结束。

整首练习曲复杂的调式调性,丰富的和声色彩给听众带来了浓厚的新鲜感,同时也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代特色和创作特点。短短79小节的练习曲,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创作技巧,这不仅对提高练习者的钢琴技术有所帮助,也可以使作曲学习者受到启迪,更能给听众带来极大的听觉享受。

三、音乐表现

《叹息》亦被称之为《大海》,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首曲子的主要织体形式是快速密集的琶音演奏,形成上下起伏的波浪式运动,清晰优美的旋律通过左右手的交替演奏,给人以波浪起伏之感,沉思叹息的音乐形象。其舒展流畅的旋律,柔和典雅的色调,创造出即朦胧又轻盈的画面。

李斯特在樂曲开始时就运用了大量的渐强减弱符号,旋律出现在钢琴的高音音域中,与低音区密集快速的琶音群形成对比,清脆的声音漂浮在如波浪般的音群之上,为听者创造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乐曲中段,作曲家将音乐由p发展到f再到ff,运用大量的重音记号、和弦式的织体,将高音区的旋律移至低音区,浑厚的旋律使浩瀚的大海变得波涛起伏,带动听者由平静的心境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随着快速的音阶下行,大海又回到了平静。最终乐曲在一声声叹息的意象中结束,留给听者无限回味。

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是李斯特在成熟时期创作的,相较于之前的作品,内容及思想的内涵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音乐的画面感及意境美甚至堪比乐曲,是一首充分体现浪漫主义音创作的激情,对音响效果、音色变化的极至追求,技巧与旋律并重的钢琴艺术佳作,值得我们仔细探讨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李斯特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乐府新声(2019年2期)2019-11-29 07:34:30
我请鸽子来吃饭
幼儿园(2019年7期)2019-09-05 17:49:18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8:45:40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8:28:20
和声曲式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 11:28:37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1:23:07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2:00:32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 16:18:34
保持肃静
小小说月刊(2013年6期)2013-05-14 14:55:19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的建立
食品科学(2013年15期)2013-03-11 1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