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德育视角的创业教育

2014-04-29 07:52汪芳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教育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目前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正接受严峻挑战,须进行改革创新。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中,既充实和拓展了具有较强时代特色的内容,又在途径、方式和方法上推动了高校德育创新,也从创业教育的视角构建德育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高校德育时效性

【关键词】创业教育 德育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财经大学团学工作研究重点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7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高校德育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笔者认为,将创业教育确定为高校德育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创业教育也可称为创业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进行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从概念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内涵具有三层紧密联系的含义:(1)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2)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3)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情况

1.对创业教育支持不够。一是学校重视不够。较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这势必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够,不会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和参加有关活动,最终使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二是社会和政府支持不够。社会和政府在推行创业教育政策方面缺乏足够的、明确的和强有力的措施。

2.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授课教育基本上是党政领导或辅导员兼任,缺乏专业教师,更谈不上有创业经历的教师,缺乏师资队伍成为了制约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创业课程数量稀缺,没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只有非常有限的创业入门知识课程,创业意识、精神和思维类的课程几乎属于空白。创业课程设置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比例很低,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创业课程群。同时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没有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作为一种必备的素质加以对待,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为解决学生就业的“燃眉之急”,或者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实质上是“求职发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之类的课程。

4.创业实践不足。缺乏创业实践环节,学生认为学校对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重要性没有清醒认识,在投入和创业基地建设上,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

三、我国高校德育实施创业教育的依据

(一)我国高校德育原则的新要求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就业观等不断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现代德育也应不断创新,原有德育范式正在不断改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德育体系必然要进行调整,实现开放性的、激发人的、自主创造潜能的发展性和主体性德育。因此,高校德育必须把培养创造性、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纳入德育新目标,以培养道德主体的创造性为己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业型人才。

(二)创业教育是拓展高校德育新内容

高校德育一直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民主法制等教育内容为主体,缺少对学生個性、创业精神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公民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等培养,导致学生的创业素质存在严重缺陷。创业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揭示创业的客观规律、创业的特点和本质,介绍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认识创业意义、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更新就业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内容范畴,充实和拓展了具有较强时代特色的内容。这样,高校德育就是通过德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坚定创业志向,形成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设计策划的能力、经营市场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夯实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坚实基础。

(三)创业教育已经纳入高校德育考评体系

高校德育中,德育考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由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联合推行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德育考核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通过整合教学主渠道外各种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体现了素质拓展必须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使高校团组织能够积极参与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指导广大青年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为更广大的青年学生提供了更为充沛的社会实践机会,它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增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各高校党政部门、尤其是德育工作部门对此也已经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把“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纳入了高校素质教育和德育考评的系统中,并立足于长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这项人才工程的顺利开展。

四、基于德育的视角构建我国创业教育教育新体系

(一)拓宽高校德育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容上,高校德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五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三门思想品德课,突出体现了理论性、政策性和宏观性,弱化了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这些理论知识与高校开展的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脱节,没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因此,今后高校德育课程设置改革的重心,应把创业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中,找准结合点,将创业精神、开发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开创型个性的高级专门人才有机地渗透或融合到德育目标体系中,贯穿整个德育教育过程,在德育内容上增强实践性,更好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并带动德育途径和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和完善,提升德育的时效性。

(二)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

高校要实现创业教育,必须摒弃陈腐的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以外,更加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所需的自信心、意志力等精神的塑造。高校德育实施创业教育,更新德育理念,树立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的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建立开放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为创业型人才成长提供优良的体制环境。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三位一体的协调统一;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整合;重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创业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不断完善。

(三)培养创业心理素质, 完善创业人格

创业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创业心理素质。面对市场的多端变化和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压力,没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没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高校应普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新的健康观念和心理问题的认识;建立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完善心理防御机制,有效控制不良心理现象;注重心理拓展的训练,培养大学生健全和完美的人格,使大学生能顺利地度过创业活动中的挫折和危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开发创业潜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而有效促进创业活动的发展。

(四)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

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应该灵活多样,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鲜活性,我们应以现实社会的状况作为切入点,自始至终把现实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模式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掌握创业的基本规律。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實施实践环节的教学:其一,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等全国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并创造有利机会将创业活动的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其二,申请创业基金。学校可组织专门的教师对在创业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团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培养和孵化,借助政府或风险投资商提供的资金,使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团队脱颖而出;其三,试办小型公司。这条途径适用于有创业眼光、创业胆魄、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有关大学生创业园区合作,积极利用政府的政策,为学生创业提供专家指导、税收、融资、房租的优惠和便利,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五)面向区域经济特点,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建立创业教育基地创办创业园是目前我国高校最典型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它是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科技型公司,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学校根据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并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选择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的领域,引导学生在创业方向和方式上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导创业活动向长期化、阵地化发展。还应积极争取利用社会资源为创业活动提供物质保障,特别要利用基地现有资源和设备,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提供便利,使学生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得到锻炼,使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有所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毅红.创业教育:高校德育的新视角[J].改革与战略,2006(4):28

[2]蔡丹,李军红,王美艳.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探讨[J].经济师,2006(1):96

[3]张颖.关于大学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106

[4]栗蔚菁.课程设计: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J],中国高教研究,2006(5):90

[5]刘碧强.美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3):71-80

[6]陈冲等.中国、荷兰、比利时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2):90-95

作者简介:

汪芳芳,女,安徽宣城人,法学硕士,学籍科副科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德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