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晨
1963年生,鲁迅美术学院插图工作室主任教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自我突破的勇敢尝试
——读李晨新作《火枪部落》
李晨是一位插图画家,他对插图有很多自己的看法,比如他的大插图理论,即当代艺术都是大概念的插图,有着技术上和表现手段上的连续性;又比如他认为插图可以脱离文字独立存在,文字只是图画借用的一个概念,图画本身就有文学性和叙事性等等。所以,我们看到的李晨的作品,永远都是那么富于情节性,不仅是画面人物之间都是相互呼应的关系,看似无心的场景也恰到好处地为事件做了补充,即便是单独的肖像,也会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讲述故事,也要跟读者有所交流。实际上,叙事性的绘画形式在古典油画中非常多见。早在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促使画家摆脱宗教束缚,重拾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思维,这跟李晨的创作理念十分契合。
李晨的新作《火枪部落》取材于贵州岜沙苗寨。岜沙苗寨在贵州从江县海拔550米的山坳上,只有300余户人家。因地处偏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颇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岜沙苗寨也因此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便会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 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李晨对于绘画的“表现”的理解,同中国传统绘画理念颇为相近,就是对现实事物以“象”取“意”,发挥自主意识,将审视与内省、意识与潜意识的辨证统一升华为体悟自然和描绘自然的思维方式。所以虽然是写实的表现手法,李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却从来不是简单地再现,而是符合他自己内心的观照,是将画家自我的生命感受、情感体验通过富于个性的形象塑造传达出来。《火枪部落》描绘的是岜沙苗寨常见的场景,李晨巧妙地借用了伦勃朗《夜巡》的构图形式,用人物之间的交流互动掌控画面的节奏,用古典油画的叙事方式建构极具当代性的艺术语言是李晨大插图理论的又一次大胆实践。
李晨在作画材料上,一直是出人意料的简单,只有铅笔和素描纸,按画种来分类的话,他的画应该算是素描。可是,又有哪位画家能像李晨这样,可以用铅笔画出那样多的面貌,既能抒情婉约,又能磅礴大气,既能水润朦胧,又能厚重深沉,可以像水墨画般轻盈空灵,也能像油画一样坚实而富有质感。《火枪部落》充分地体现了李晨运用铅笔的能力。不必说他人物刻画得细致生动,个性鲜明,也不必说铅笔的灰色调在他的画中呈现出的丰富的色阶变化,单说他标致性的小色块在表现上的巨大能力就足以让人叹服。这是李晨独有的绘画语言,乍一看,是结构准确如雕塑般结实的形体塑造,近观则是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色块拼凑堆积在一起,似乎说不清哪是一笔哪一块对形象的刻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些组合在一起的色块就像雕塑的塑痕一样,既服从于画面整体的节奏,又有自身独立的美感。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色块之间的白色缝隙成了另一种笔触和色调,与色块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会发光的肌理。李晨之前的素描创作因为有水墨般的东方诗意让人折服于他对绘画工具的驾驭能力,这次,他又让铅笔表现出了油画一样有厚薄变化的笔触和色彩感。画家冷军曾说过:“若画家愿意思考,从传统中来又不拘泥于传统,画家就能从心而发地滋生出很多技法来帮助自己达到理想的效果”。李晨在众多画家苦苦探索新技法新材料的时代,把铅笔这一最基本最简陋的绘画工具用到了极致,让素描这一似乎难以独立用来创作的绘画形式展现出令人惊艳的美感和表现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火枪部落》是李晨自我突破的一次勇敢尝试,之前他的素描插图大多是四开纸大小,画面非常精致耐看,而这次的画幅长和宽都超过了两米,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李晨凭借他扎实的写实功力和对画面节奏收放自如的掌控能力,用他一如既往的浪漫主义激情,营造了略带宗教感的神秘和壮阔的意境。或许,这样的尝试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绘画性”的定义,即只有把属于画家自己的对自然的真实认识和对人生的真切感悟作为创作的核心,用充满感情的、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去关注现实,恪守人道关怀的艺术传统,让一切手段为表现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服务,才能创作出真实的、真诚的、感人的艺术作品。
(宋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