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解决沾化冬枣在生产管理、技术研究等工作中遇到的物候学方面的难题,经大量调研,在主产区选取质量高、年代长、相互代表性良好的气象和物候观测资料,通过对资料的规范化整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手段,对沾化冬枣物候期进行较为全面、精确的划分,对萌芽、展叶、花序出现、开花、硬核、可采成熟、叶变色、落叶等主要物候期特征、气象条件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首次通过观测数据对沾化冬枣物候期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
关键词冬枣;农业气象;物候期;沾化
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168-03
作者简介宗晓鸿(1980- ),女,山东沾化人,工程师,从事农业气象、大气探测等工作,Emal:zongxh007@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09沾化冬枣是在山东省沾化县境内培植生产的晚熟鲜食枣种[1],21世纪初实现规模化生产,但限于物候观测资料短缺等原因,长期以来其物候相关研究一直处于空白,使沾化冬枣在生产管理、技术研究等方面遭遇瓶颈,系统性物候研究亟待开展。通过十几年的规模化生产,在林业、气象等部门的支持下,目前沾化县境内较为规范的冬枣物候观测资料已累积十余年,开展冬枣物候期研究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在此,笔者利用沾化冬枣多年物候观测资料以及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沾化冬枣物候期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观测资料选取开展物候期分析需要有物候观测资料及同步平行气象资料,最佳状况为两者于同地同步观测获取,而目前沾化境内达此标准的观测资料累积尚不足3年,并不适用。在此情况下,选择准确、连续,且在代表地理区域、观测时间等方面高度一致的资料成为最佳方案。
1.1.1气象观测资料的选取。沾化国家一般气象站(以下简称54730站)位于37°42′N、118°08′E,处于沾化冬枣主产区腹地,西临县城,其余方位均以冬枣园为主;现址资料累积年限超过13年,探测环境良好,对冬枣主产区综合气象状况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是最佳的气象资料来源。除此之外,沾化境内由气象部门建设的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非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站,限于资料累积长度、观测要素数量、设备维护水平、探测环境质量等因素,均不适宜。
1.1.2物候观测资料的选取。经调查,沾化境内观测地块代表性良好,观测人员受过专业培训,且资料连续达10年以上的物候观测资料共有3处,分别来自54730站西21.6 km处的下洼镇、东北5.3 km处的富源街道、西南6.1 km处的泊头镇,这3地块均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地形、海拔、纬度、环境条件均与54730站十分接近,观测方法较为规范,资料年代接近,盛果期观测资料始于2001~2003年。考虑到与54730站气象资料代表区域的一致性,确定选用富源街道观测资料。富源街道观测地块位于大王冬枣合作社,标准化建园,采用多年稳定不变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观测人员受过林业部门的果树观测专业培训,冬枣物候和生产管理记录始于1999年,其中盛果期观测资料始于2003年,对冬枣周年生长发育状况和生产管理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1.2物候资料整理选取的原始物候观测记录经审验发现存在诸多欠规范之处,主要有:记录的部分物候期为非规范性物候期,如花芽分化、果实膨大等;部分物候期名称不规范,如抽枝展叶、显蕾等;部分物候期之间存在高度重叠,如抽枝展叶与花芽分化、叶末变色与始落叶等;部分物候期观测难度大,主观性强,如果实膨大、休眠等。参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下卷)》中枣类9个标准物候期的定义[2],同时根据观测人员对各物候期把握的标准,对原始记录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整、合并,最终得出较为规范的物候观测资料(表1)。
2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沾化冬枣从芽膨大至落叶末期共需历时约207 d,各物候期历时长短相差较大,长者1个月左右,短者5~7 d,相邻物候期常存在时间重叠。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不同地块、不同树龄冬枣观测资料,对各物候期进一步分析如下。
2.1萌芽期芽膨大一般出现于4月中旬,当最低气温超过5 ℃、平均气温稳定上升至12 ℃以上、≥10 ℃积温超过120 ℃·d时出现,因温度和光照条件不同历时差别较大,一般为5~8 d。芽开放一般出现于4月中下旬,于芽膨大5 d后出现, 当最低气温超过5 ℃、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2 ℃、≥10 ℃积温超过200 ℃·d时出现,一般历时4~6 d。除气象条件外,冬枣萌芽时间还与树龄、树势、芽体营养水平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出现时间较不稳定,年际相差较大。
2.2展叶期沾化冬枣抽枝展叶一般出现于4月下旬,于芽开放后4~6 d内出现,当最低气温达8 ℃左右、平均气温达15 ℃左右、≥10 ℃积温超过300 ℃·d时出现,一般历时4~6 d。展叶时间主要取决于萌芽时间,同时与气温、日照和树势关系密切,因此年际变化也相对较大。
2.3花序出现一般出现于4月末~5月初,当最低气温超过12 ℃、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5 ℃且接近20 ℃时出现,历时较长,接近1个月。其出现时间及历时长短与气温、日照、树势及肥水条件关系密切,相对较高的气温及充足的日照可使花序提早出现。沾化春季气温波动明显,异常冷暖时有发生,导致花序出现时间年际差异极大。
2.4花期始花一般于5月下旬,当日平均气温超过20 ℃、日照时数达8 h以上、≥10 ℃积温超过1 000 ℃·d时出现,一般历时15 d左右;盛花一般于6月中旬,当平均气温稳定超过22 ℃时出现,历时月余;末花一般始于7月中旬,历时差异较大,平均1个月左右。沾化冬枣开花时间主要与气温、日照、土壤湿度等气象因子有关,树势、树龄和空气湿度、风主要对开花质量造成影响[3]。花期正值主产区初夏,影响春季气温大幅波动的冷气团等天气系统活动明显减少,可导致较长时间阴雨寡照的雨带尚处于南方,气温、日照以及降水条件相对稳定,因此花期时间一般相对稳定,年际差异较小。
2.5硬核期硬核期一般始于8月上中旬,平均气温一般处于25 ℃以上,一般历时1个月左右,是影响冬枣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阶段。气象条件对冬枣硬核出现时间影响较小,但气温、降水等气象条件对冬枣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2.7叶变色-落叶期叶变色一般始于10月中旬,此时气温已明显下降,平均气温一般在15 ℃左右,最低气温降至10 ℃以下,降水明显减少。叶变色后,随着冷空气的影响,随时可能进入落叶期。叶变色末期和落叶始期一般均出现于10月中下旬,落叶末期一般出现在11月上旬;此后随着气温进一步下降,枣吊脱落,全树休眠。叶变色、落叶与气温、日照时数和风况关系密切,出现时间年际变化较大。
综上所述,沾化冬枣物候期特征可概括如表2所示。另外,利用2003~2012年冬枣物候和气象要素平均记录,制作出沾化冬枣物候期特征图(图1)。
3小结与讨论
在物候和气象观测资料基本满足研究所需的情况下,经过必要的资料甄选、整理、统计、分析,参照枣类标准物候期定义,对沾化冬枣物候期进行界定和分析,将沾化冬枣周年200余天的主要生长活动期划分为萌芽、展叶、花序出现、开花、硬核、可采成熟、叶变色、落叶8个大的物候期,并进一步细分出更多的小物候期。首次利用观测数据对沾化冬枣周年生长规律、物候期间的关系、各物候期基本特点,以及一般出现时间、历时及其影响因素、参考气象要素指标等进行分析,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沾化冬枣周年生长发育和各物候期特点,在生产管理、产业发展、技术研究、服务指导等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限于资料年代较短、质量不高等因素,分析研究笼统粗浅,尚存在诸多欠缺之处,开展更为系统化、精细化的冬枣物候研究在今后仍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杨树珩,张承安.晚熟优质鲜食枣优良品种——冬枣[J].落叶果树,1998(1):29.
[2]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下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0-11.
[3] 孙卫卫,宗晓鸿,田世芹.沾化冬枣落花落果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山东林业科技,2010,40(5):112-113.
[4] 刘雪红,张丽燕,范延辉,等.沾化冬枣根际解无机磷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土壤中溶磷效果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3):2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