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锤
茶文化是我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诸多贡献之一,最早栽培的茶树、最早记载饮茶的著作都产生在巴蜀地区。主要活动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期的蜀人王褒,在他写作的《僮约》里记载了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这是饮茶方法最早最明确的记载,文中还有“武阳买茶”的记载,可见那时成都附近已有了茶市,迄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此外,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都是巴蜀人,在他们各自的著作《凡将篇》、《方言》中,分别都提到饮茶。说明西汉时期巴蜀地区饮茶已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可说,巴蜀饮茶之风的开端应不晚于西汉。两汉时期,茶作为巴蜀的特产进贡到京都长安,并传向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同时,巴蜀的饮茶之风沿长江水路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成都附近出土的一块东汉“观伎画像砖”中,除数人进行歌舞、杂技表演外,主客分坐一旁,在主客席位之间,放着两个三足容器,器沿各置勺一把。为何有两个待客容器?很可能里面盛的分别是茶与酒。图1的东汉麻布纹双系储罐是成都青羊宫窑的制品。它制作精良,内外施釉,釉面温蕴光亮。它可以盛装茶叶及其他佐料。图2的三国青瓷碗既可吃饭,又可饮茶。饮茶风尚兴起,对陶瓷业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西晋时,到达成都的河北人张载写了一首《登成都白菟楼》的诗被唐代陆羽节录于《茶经》中得以保存。张载诗中说:“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这里“六清”古代指水、浆、醴、醇、医、酏等六种饮料,说明茶居于各种饮料之首。图3的西晋盏托表明,到了西晋时期巴蜀地区已经有了专用的饮茶工具。这时期,北方的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刘琨(公元271-318年)等文人著作中也都留下了饮茶的语句,这些都标志着茶文化的成型。茶文化出现的社会背景是:汉晋时期,纸张、墨锭的诞生及汉字的成熟,促进社会文化突飞猛进地发展,竹林七贤、书圣王羲之等文人雅士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这些有识之士们力求改变两汉时期极度奢华的社会风气,提倡清雅淡静和修身养性。此外,巴蜀地区是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近年出土过汉安帝延光四年即公元125年的铜铸佛像;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成都著名道观青羊宫西汉时就有文字记载。茶文化融汇了儒、道、佛的思想精华。
图4的东晋青瓷盏内外满釉,是东晋时期的精细青瓷茶盏。需要一提的是样子与此相似的大口径器物,可认定为洗子。两晋时期四川青瓷已较普遍,各种器物已较齐全。图5是南北朝莲瓣纹盏与托,图6是南北朝晚期至隋代的青瓷盏。南北朝时期,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四川青瓷发展到了顶峰,它们胎体密实坚硬,釉面光亮玻璃感强,并且多有莲瓣纹饰。这时制作的盏及托较多,显示出巴蜀地区饮茶的广泛。在同一时期,浙江越窑、江西洪州窑也有不少精美的盏与托,说明饮茶之风在南方已相当普遍。南北朝时期,全国文人墨客留下的涉茶语句较多,例如北魏杨炫之在公元532-534年左右写的《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说:“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专习茗饮”一句说明当时饮茶已不是一饮了之,而是有了较复杂的礼仪程序,因此需要“专习”。
图7是唐代邛窑绿釉盏与托。邛窑在隋代创烧的乳浊绿釉在唐代已十分成熟,这套绿釉盏与托茶具,艳绿多变,流痕丝丝,宛如青山绿水,妙不可言,是套名符其实的茶具佳作。图8的唐代邛窑彩绘鱼形茶碾别有风趣,它整体为鱼形,施以多色彩绘,令人爱不释手。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在《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一诗中有“病闻和药气,渴听碾茶声。”之句,它正是白居易所说“碾茶”的工具。用它把茶“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见晚唐湖南诗人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白居易对蜀茶情有独钟,“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浮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
图9的唐代遂府窑彩绘匜属于分配茶汤的工具,沉稳大气,潇洒流畅的褐彩为它增添了几分华贵。唐代巴蜀各窑都制作过许多茶盏、盏托、、钵、罐等陶瓷茶具,彰显出饮茶风气之盛。唐朝李肇(约公元813年前后在世)在《唐国史补》中,把当时著名的15个茶叶产地以及它们所产21种名茶罗列了出来,它们都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其中以四川剑南蒙顶石花为首。此外,仅四川东川就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等四种名茶。
公元755-763年发生“安史之乱”之际,大批北方高官显贵和文人高士南下入川,后来又返回北方,这对茶文化的传播起了不小的作用。此后,跟茶相关的诗歌、文章和书籍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陆羽(公元733-804年)的《茶经》。《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公元780年后,饮茶习俗风靡大江南北。茶已如米、盐一样不可或缺,并且出现了专门的茶水铺。跟陆羽同时代的封演(约活动在至德元年至贞元末年,即约公元756-806年)在《封氏闻见记》中说:当时“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最早的记载。
到了宋代,“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见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当时各大城市茶楼、茶坊、茶肆遍布。流行于社会上层的斗茶茶道,更把茶文化和饮茶艺术推到顶峰。茶道是有关茶的生活艺术、生活礼仪和修身方式,斗茶是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通过点茶、品茶,达到研习礼法、增进友谊、美心修德的境界。宋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涉茶诗作,仅陆游(公元1125-1210年)就有300首之多。
图10是宋代涂山窑茶叶末釉执壶,它肚大流长,很适合点茶。图11的宋代涂山窑窑变黑釉盏托沉稳而优美,依稀可辨的兔毫加上几道窑变花纹,显得格外高雅。图12的宋代广元窑兔毫黑釉盏一组格外抢眼,宋代四川跟东南沿海有许多联系,广元窑的兔毫盏可与进贡的建窑兔毫盏媲美。图13的宋代西坝窑玳瑁斑釉斗笠盏更是川窑佳作,它不亚于吉州窑的同类器物。宋代斗茶程序繁复,通过调、点、拂,品赏色、香、味,所以崇尚黑釉瓷器,油滴、兔毫、玳瑁、鹧鸪斑釉盏受到格外青睐。苏东坡(公元1037-1101年)作过一首题名《送南屏谦师》的诗: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风液今安有。
先王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图14、图15都是乐山西坝窑陶瓷研究馆收藏的宋代西坝窑窑变釉盏。乐山西坝窑的窑变釉作品可称得上出类拔萃,色彩斑斓的窑变釉或似行云流水、动感非凡,或如高山云霞、浓重艳丽,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震!就这方面而言,在目前我国已知各高古瓷窑中,西坝窑无论如何都可说是名列前茅的。曾在四川多年并在乐山供过职的陆游可能用过图15那样的蓝色窑变釉兔毫盏,留有“绿地毫瓯雪花乳”的名句。乐山西坝窑窑变釉的艳美水平,达到了一个独有的高度。釉中氧化铁、铜、锌、锰,尤其是氧化铜,担当了窑变的主要角色,这些元素的不同分布,是烧制者的有意为之,它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宋代西坝窑的工匠们,已从釉料配方、施釉工艺和烧制过程等方面,熟练地掌握了窑变技术,这正是西坝窑能够登上宋代窑变釉瓷器最高峰的原因。它们是斗茶茶道文化催生出来的陶瓷艺术珍品。
今天,当我们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瑰宝和流光异彩的陶瓷珍品之际,心潮怎能不激荡!
特别感谢成都巴蜀古陶瓷博物馆及乐山李洪涛先生提供实物资料。(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