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树种苗繁育及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

2014-04-29 02:37:32杨超本马自芬邓光华刘方炎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期

杨超本 马自芬 邓光华 刘方炎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育苗方法和仿生栽培方式对甜菜树植株生长的影响。 [方法] 设计直播试验、扦插试验、移栽试验和仿野生栽培试验,探讨不同处理下甜菜树的成活率、成株率。[结果] 甜菜树扦插繁殖成活率低,适宜用种子繁殖,且种子摆放时间越长,出苗率越低;使用ABT生根粉处理甜菜树插条可显著提高扦插繁殖的成活率;在疏林地甜菜树年均高生长量和成活率显著高于稀疏灌木林地。[结论]该研究为甜菜树的人工栽培和扩繁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甜菜树;种苗繁育;人工栽培

中图分类号S7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144-03

基金项目云南省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011TSYN07);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201304202)。

作者简介杨超本(1967-),男,云南双柏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下植物资源开发技术研究,Email:sbylz032@126.com。

收稿日期20131206甜菜树(Melientha longistaminea)为山柚子科(Opiliaceae)甜菜树属(Melientha)小乔木,别名:山芥兰、鳞尾木等,是我国西南山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蔬菜,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流域的低海拔河谷密林中,临近的云南省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也有分布[1]。当地群众主要采其嫩茎叶炒食、做汤或腌制,味道鲜甜爽口,风味独特,是非常受欢迎的特色木本蔬菜,每年3~6月有售,价格200~240元/kg,远高于其他野生木本蔬菜和一般栽培蔬菜[2-3]。近年来,由于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农户在采食过程中将花序一并采摘食用,影响结实量,导致甜菜树种源数量日益减少、种群自然繁殖更加困难,有濒临灭绝的危险[4-6]。

当前,拯救甜菜树野生资源的关键是实现种群扩繁和加大人工栽培力度,但迄今为止,有关甜菜树种群繁殖的研究几近空白。少量研究也由于试验中未详细介绍繁育条件、插穗类型、母树年龄以及外部环境等,而无法探讨造成生根率、成活率和成株率高低的原因。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9年以来在双柏县境内重点以不同种苗繁育和仿生栽培方式对植株成活率、成株率的影响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旨在寻求有利于甜菜树人工栽培成功的内部控制因素和适宜的外部环境条件,为甜菜树的人工栽培和扩繁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甜菜树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海拔1 500 m以下,年均气温16.5 ℃以上、降雨650 mm以上的沟谷密林中。主要与壳斗科(Fagaceae)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Oersted)及含羞草科(Mimosaceae)山合欢(Albizia kalkora Prain)等阔叶树种伴生,树体主干和老茎上生花、结果现象十分明显。低海拔的河谷、沟箐两侧阴坡、半阴坡为主要生长区,靠近沟箐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陡坡地带生长良好,而山梁、山脊一带极少分布,有极少单株零星生长于土壤瘠薄、干旱的悬崖峭壁上[7-8]。每年3月中下旬开花,4月初展叶并抽发春梢,4月中下旬幼果形成,5月为壮果期,6月上旬果实成熟,成熟果金黄色。7~9月抽发夏梢。叶墨绿、质脆,四季常绿[9-11]。

该试验中甜菜树种子与枝条均采集于云南省双柏县境内的爱尼山乡,属红河流域上游地段的石羊江沿岸。材料采集地点海拔1 670 m,紫色土壤,西北坡向。

1.2研究方法

1.2.1直播试验。于2009年7月,在种子成熟期选取成熟度好、健康的种子6 000粒,按照室内凉2 d(即室内自然摆放2 d后播种)、室内凉1 d、当天播种以及当天层积处理后播种共4个处理进行育苗试验。每处理种子数为1 500粒,5次重复。层积处理要求去除果皮,再用0.05%赤霉素浸种2~3 h后,采用层积催芽,催芽过程严格控制基质的含水量,以潮而不湿为原则。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分别计算各处理的出苗率、成苗率和成株率。各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1.2.2扦插试验。采用经过消毒的洁净细河砂作苗床,用遮荫网做成小幅拱棚,拱棚内高0.8 m,备用。于2009年7月选取树体中上部生长正常、木质化程度好的一年生枝条600枝,在棚内进行扦插试验。分别以对照和50、100、150、200 mg/L 不同浓度ABT生根粉浸泡插穗基部,每个处理中供试扦插条为120枝,3次重复。分别于10、20、40、80 、120、160 d后观察各处理萌芽的插条数,计算萌发率。

1.2.3移栽试验。于2010年7月选用相同条件下实生容器苗1 800株进行移栽试验,移栽后的土壤类型(特征)分别为沙壤土(石砾)、紫色土(干燥)、紫色土(潮湿),组号记作①、②、③。每一土壤类型供试容器苗600株,3次重复。2011年8月测定各土壤类型下甜菜树的成活率和成株率。

1.2.4仿野生栽培试验。模拟甜菜树生境,于2010年7月开展林下仿生栽培试验。试验地位于红河水系上游的绿汁江畔,海拔1 540 m,坡度23°,年均气温16.3 ℃,年均降雨量890 mm,紫色沙壤。试验分为2组(每组200株):1组为具备林下遮荫条件的疏林地(林下组仿生栽培);1组为无遮荫条件的稀疏灌木林地(自然组野外栽培),每组5次重复。试验采用相同的苗木规模和整地措施以及相同的造林时间和管理措施。于2011年8月计算年均高生长量和成活率。

1.3数据的统计分析所有试验结果均在SPSS 13.0中用单因子方差分析的方法(one-way ANOVA,LSD法)进行各处理间的差异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方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处理对甜菜树种子的出苗率、成苗率和成株率均具有较大影响(图1)。当天层积处理(去果皮)下的出苗率(94.6%)、成苗率(96.7%)和成株率(97.5%)均高于其他3种处理,且以出苗率和成株率达到显著水平(P<0.05);室内凉2 d 处理下的出苗率(38.2%)和成苗率(61.3%)显著低于当天播种或层积处理(P<0.05),而室内凉1 d的种子其出苗率(57.3%)、成苗率(72.7%)和成株率(66.5%)均高于室内凉2 d的种子,且以出苗率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此可见,对于采集的甜菜树种子,当天进行层积处理(去果皮)可以显著提高其出苗率、成苗率和成株率。若不进行层积处理,当天播种较摆放一段时间后再播种,也能保证较高出苗率和成苗率,种子摆放时间越长,其出苗率和成苗率则越低,但摆放时间并不影响甜菜树种子的成株率(P>0.05)。

2.4不同立地条件对植株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模拟甜菜树生境,在具备遮荫条件下的疏林地进行仿生栽培,并在不具备遮荫条件下的灌木林地设置对照组,2年后不同立地类型下甜菜树年均高生长量及其成活率差异显著(表2)。均以疏林地(具遮荫条件)年均高生长量(0.27±0.06)m和成活率(77.4±6.2)%显著高于稀疏灌木林地(不具遮荫条件)。

3结论与讨论

(1)研究表明,种子自成熟后便经历生活力下降的不可逆的劣变过程,其变化速度取决于采收、加工和贮藏条件[12]。该研究中,甜菜树种子出苗率与种子摆放时间有很大关系,当天播种较摆放1 d或2 d后播种出苗率高,且摆放时间越长,出苗率越低。而在采种当天及时脱皮、催芽处理,则出苗率比较理想。育苗时关键是及时清除其外果皮及中果皮,确保内果皮不变质腐烂,保证种子的正常生活力。生产实践中,采摘当天若及时将鲜果去皮、催芽处理,则出苗率高达90%以上。而放置2 d后的种子,其出苗率显著降低,不到50%,该结果在甜菜树种子贮藏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很难做到当天采集的种子当天播种。如何为甜菜树种子的贮藏创造合适的条件,以保证其较高的出苗率是种苗繁育研究中的重点。

(2)在未使用ABT生根粉处理下,甜菜树扦插繁殖的成活率仅为36.4%。甜菜树扦插不易成活,这与其植物学特性有关,可能在该植物体内存在生根抑制素,抑制了不定根的发生,在枝条木质部的初生髓射线与形成层交合处无法形成分生组织,故扦插后无愈伤组织形成。试验中,使用不同浓度的ABT生根粉处理甜菜树扦插条显著提高了扦插繁殖的成活率,但其成活率仍低于50.0%。因此,在生产实践中,种子繁殖是目前成熟适用的种苗繁育方法。如何提高扦插繁殖的成活率以及寻求造成扦插繁殖成活率低下的原因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3)从林下仿生栽培试验的结果看,甜菜树不属喜光植物,其生长过程中仅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强光照对其生长不利,在疏林地(具遮荫条件)内其年均高生长量和成活率显著高于稀疏灌木林地(不具遮荫条件),因此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宜选择具备林下遮荫条件的疏林地。

(4)甜菜树为云南特有物种,作为一种珍贵的森林蔬菜,其营养价值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但自然资源已十分有限。该研究通过设计甜菜树种子繁育、枝条扦插、移栽和林下仿野生栽培试验,指出了甜菜树扦插繁殖成活率较低,适宜用种子繁殖,且种子摆放时间越久,出苗率越低。通过当天层积处理后的种子,其出苗率可达94.6%。在实施人工栽培时,需要考虑遮荫环境以及林地土壤类型,在海拔1 500 m以下、降雨量为750 mm以上,土壤类型为沙壤土或紫色土(潮湿)的疏林地种植为宜。

参考文献

[1] 吴征镒,李德铢.甜菜树属——我国云南产山柚子科一原始新属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2000(3):248-250.

[2] 杨超本.鳞尾木人工育苗技术与仿生栽培试验[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4):132-135.

[3] 杨超本.鳞尾木育苗及栽培技术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1):116-118.

[4] 柳建军,许立松,刘锡葵.野生食用蔬菜甜菜树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8(8):125-127.

[5] 刘锡葵,肖建青.特有野菜甜菜树甜味功能因子的分离与鉴定[J].食品科技,2009(5):207-209.

[6] 师楠.甜菜树组织培养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2011(2):14-17.

[7] 陶德定.台湾山柚属(山柚子科)的一个新组合[J].广西植物,1993(1):8-11.

[8] 吴志霜,王跃华.野生植物甜菜树嫩茎叶的营养成分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60-61.

[9] 李文政.甜菜树属(中国山柚子科新纪录属)一新种[J].云南植物研究,1989(4):407-408.

[10] 李文政.我省首次发现甜菜树属新种[J].云南林业,1989(5):27.

[11] 李文政.甜菜树属在我国云南发现[J].生物科学信息,1990(3):108-109.

[12] 傅家瑞.关于种子活力的问题[J].植物生理通讯,1980(4):13-17.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

(上接第98页)

[18] BERGKVIST B O,FOLKESON L.Soil acidification and element fluxes of a Fagus sylvatica forest as influenced by simulated nitrogen deposition[J].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1992,65(1/2):111-133.

[19] FERNANDEZ I J,RUSTAD L E.Soil response to S and N treatments in a northern New England low elevation coniferous forest[J].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1990,52(1/2):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