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筝
[摘要]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武器。管理理论对大学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管理理论的概述出发,通过分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学生管理现状及原则,试图探讨管理理论下的大学学生管理策略,完善学生管理的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关键词]管理理论;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143-02
1 管理理论概述
1.1 早期管理思想阶段
这一阶段还没有出现成型的管理理论,但是管理思想已经开始渗透在人们的日常实践中。中国古代提倡“守常”、“守则”、“循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重视人才,重视教育;以和为贵,注重团结人才,发展良性人际关系;讲究法治、守信,且凡是预谋在先,做好调查预测。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人本发展,在管理中的表现即为突出民众的管理,将管理与人的生活实践、宗教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2 管理理论产生阶段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厂的管理问题不断被提出来,这促使了管理学的诞生。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提出了分工理论,探讨分工与协作处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1.3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韦伯则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在此之后的林德尔·厄威克则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进而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管理原则,即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
1.4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更加突出行为科学,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试图通过心理、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其中又以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为代表,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行为范式。
1.5 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国际关系及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理论开始发生变革。一方面,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管理理论家开始着手研究战略管理,将管理理论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另一方面,国际信息化加剧了“再造工程”及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现,为管理理论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 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2.1 管理思想为主
目前,各大高校较少采用管理理论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一些高校只是将传统的管理思想融入大学生管理中,没有真正将科学的管理理论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班级管理、行为管理及教学管理,所以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还只是一种意识。
2.2 忽视学生主体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时,仍然以教师为主,以教育管理者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主体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学生还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可操作、可借鉴的模式,还只是将学生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教学为主、管理为辅的错误观念。
2.3 侧重资源管理
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管理理论对大学学生管理的意义,并着手落实管理理论的实践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运用的情况来看,激励管理、期望管理、需要管理、时间管理等占主导,主要突出学生管理中的资源管理,较少涉及其他层面的管理,致使管理效果不明显、学生不良行为屡见不鲜等情况出现。
2.4 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管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需要强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仅仅满足于某一些方面的管理,没有将管理理论贯彻到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开放的管理系统,导致大学生管理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3 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学生管理原则
3.1 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大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学校的各项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只有牢牢抓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主线,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协调发展。
3.2 管理主导的原则
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管理主导的原则,制定管理标准,区域管理与整体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并实现定时考核、按时评价,不断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良好态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奖惩结合的原则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坚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法治教,合理进行管理,强化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做到严慈相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管理过程中,以奖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能力,使用剥夺式惩罚,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3.4 科学性与教育性的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突出强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把握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完善组织管理,在集体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协调统一好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管理目标。
4 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4.1 加强分工管理
一是明确自身职责。教育管理者应该对学生管理进行合理分工,实行承包制,把每个管理环节的主要内容与管理者挂钩,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二是不断贯彻落实。高校学生管理不仅是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还是普通教师的义务,只有充分利用有效条件,才能实现好、落实好大学生管理工作。三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分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不断矫正,总结出一套适合大学生管理的有效办法。
4.2 加强目标管理
首先,制定学校管理的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有根可循,有理可循。其次,将总目标下放给各级学院,让学院根据各学院的具体情况管理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最后,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围绕班级成员确定奋斗目标,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及心理。
4.3 加强组织管理
一是重视学生的常规管理。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不断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各个方面的需求。
二是推行平行管理。把全体学生的管理与个体学生管理结合起来,突出强调教育性与科学性,以集体的形式影响和教育个体学生,同时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管理来推动全体学生的管理。
三是实行民主管理。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学生则是重要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主体的自觉性,调动其积极性,开发其热情,让学生融入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
4.4 加强行为管理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与启发,修正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树立身边学习生活榜样,定期评选出学校、院、班级的优秀分子,使其影响其他的学生,起到行为扩散作用。参考文献:
[1]白冰.浅论高校大学生管理理论创新[J].高等教育·理论研究,2010(3):115-119.
[2]刘波,赵琴琴.成就需要理论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1-84.
[3]董丽君.心理契约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3(1):69-71.
[4]上官聪聪,沈婷,林忠款.期望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2012(3):30.
[5]姜海滨,姚远.文化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J].教育探索,2013(8):109-110.